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八章第1節《自然特征與農業》基礎知識講解第八章 西北地區第1節《自然特征與農業》要點1:草原和荒漠1.地理位置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2.地形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主要是內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間分布,主要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等山脈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3.干旱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及成因(1)特征:干旱是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征。這里的降水比較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過一半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國干旱面積最廣的地區。(2)成因: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4.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5.河流西北地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 ),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方法總結1 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昆侖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每年7—9月是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減,為枯水期。近年來,沿途灌溉用水增多,使中下游河道斷流的情況更加嚴重。6.植被(1)植被差異:西北地區荒漠和草原廣布,其中東部高原以草原為主,向西逐漸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 自東向西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 荒漠的過渡)。(2)成因:受海陸位置影響,自東向西距離海洋越來越遠,且被山嶺重重阻隔,受濕潤氣流影響越來越小,受夏季風影響也越來越小,降水量逐漸減少。7.環境問題: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草場退化等。8.優勢資源:煤 、石油 、天然氣、稀土、太陽能、風能等要點2:牧區和灌溉農業區(以畜牧業為主)1.畜牧業的地區差異西北地區草場廣布,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受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東、西部地區在草場類型及畜種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1)賀蘭山以東地區降水較多,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分布有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等大型優質草場(溫帶草原牧場),主要牧場有內蒙古牧區,主要畜種有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2)賀蘭山以西地區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較多,分布有高山草場(山地牧場),主要牧場有新疆牧區,主要畜種有新疆細毛羊、伊犁馬、阿爾泰大尾羊等。2.灌溉農業區(1)農業區分布特點:西北地區天然降水較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有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才能發展農業,形成灌溉農業區。(2)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優越條件:夏季氣溫高,晴天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作物養分、糖分積累。(3)主要農業區:①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上,人們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綠洲農業,使這些地方成了糧棉瓜果之鄉。②在寧夏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上,人們引黃河水灌溉,發展灌溉農業。自古以來,這里被譽為“塞外江南”。(4)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 、多種瓜果等。方法總結2 綠洲灌溉農業與平原灌溉農業綠洲灌溉農業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的農業,如甘肅的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地區,人們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等發展農業,使這些地方成為糧棉瓜果之鄉。平原灌溉農業指平原地區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發展的農業,如寧夏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上的人們引黃河水灌溉發展農業。方法總結3 新疆瓜果甜及盛產長絨棉的原因夏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積累,因此瓜果特別甜;夏季氣溫高,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長和采摘,盛產長絨棉。(5)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含義 指在干旱地區利用地下渠道匯集地下水,并引至地面用于灌溉的水利設施組成 大體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坎兒井屬地下暗渠引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避免水分大量蒸發,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分布 新疆現有1000多條坎兒并,全長約5000千米,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吐魯番盆地要點3:人文地理環境特征1.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呈帶狀或點狀分布在黃河沿岸的平原地區、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區以及鐵路沿線的工礦區。2.傳統民居:平頂晾房、蒙古包。3.傳統飲食:手抓羊肉、馕、烤全羊、奶豆腐等。4.主要民族及傳統活動(1)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①傳統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巴拉特節、白雪節等, ②傳統活動:手鼓舞(2)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①傳統節日:蒙古族新年、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馬奶節、祭祖節、燃燈節等。 ②樂器和傳統活動:馬頭琴,騎馬、射箭、摔跤等5.主要鐵路干線:蘭新線、包蘭線、南疆線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