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茗”揚天下【特別說明】本課是統編版教科書教學內容的整合嘗試。課程內容包括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和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程實施的準備】一、教學立意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二、學理支撐1.價值引領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2.學術支撐(英)麥克法蘭著;楊淑玲,沈桂風譯.《綠色黃金》[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12.周重林,太俊林著.《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7.(英)馬克曼·埃利斯,理查德·庫爾頓,馬修·莫格著;高領亞,徐波譯.《茶葉帝國》[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01.(美)埃麗卡·拉帕波特著;宋世鋒譯.《茶葉與帝國口味如何塑造現代世界》[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01.仲偉民著.《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21.11.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仲偉民.《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由盛轉衰解疑》[J].學術月刊,2007年第4期.莊國土.《18世紀中國與西歐的茶葉貿易》[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吳建雍.《清前期中西茶葉貿易》[J].清史研究,1998年第三期陶德臣.《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階段與特點》[J].中國農史,1996年第二期(以上是我主要參考閱讀的文獻,并不僅限于此)三、課標要求1.17全球聯系的建立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2.1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2.3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3.4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四、教材分析食物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同時也對經貿和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成為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存在于世界其他區域的商路,同樣展示出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2“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各國文化隨同其商品一道,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文明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五、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于中國絲綢之路、新航路開辟等歷史事件,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認識,這為學習本課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是學生對茶類商品所引發的和平貿易以及競爭戰爭缺乏理性認識,對世界經濟發展缺乏聯系地分析思維能力和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歷史思維能力。六、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近代以來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由盛轉衰的原因,以及認識到戰爭背后的經濟動因。2.通過時間軸和地圖資料呈現茶葉傳播路線,分析商路貿易的變遷,滲透時空觀念,學生能夠清晰地感受茶葉傳播的過程。3.通過地圖史料、圖片史料以及博物館史料等多種史料的呈現解讀,學生能夠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提高分析史料價值的能力4.通過對近代以來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由盛轉衰原因的深度學習,學生在借鑒已有歷史解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經濟貿易的歷史解釋。5.通過學貿易沖突與中國在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努力,呼吁學生將歷史學習所得與自身發展結合起來,為華茶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七、教學重難點重點:貿易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傳播中的重要作用難點:近代以來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由盛轉衰的原因八、教學策略適度整合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問題邏輯鏈,學生合作探究,開展深度教學,聚焦核心素養。九、教法學法1.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視頻教學法、問題探究法。2.學法指導:唯物史觀的運用方法、運用時間軸的方法、歷史地圖的解讀方法。3“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課程實施的過程】“茗”揚天下一、聲“茗”遠播探究一:為什么世界上會形成茶以“cha”和“tea”為代表兩種發音系統?茶起源于中國,漢唐時期即開始對外傳播。在漢語中“茶”有不同的發音,隨著茶葉海外貿易的擴展,“茶”字的不同發音傳入亞、非、歐等地。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發音系統;廈門方言發音形成今天的tea發音系統。——2020·北京卷·20“茶”字發音的傳播史問題1:這兩種發音是從哪里傳播出去的?問題2:這兩條傳播路線有何不同?和什么路線相似?【設計意圖】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商路的開辟對促進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二、爭“茗”奪利1.貿易競爭——誰來貿易茶?2.產業競爭——誰來生產茶?探究二:學生小組討論分析近代以來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由盛轉衰的原因。4(中國背夫) (印度產茶過程版畫)“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中國 英國中國的茶葉的經營方法是個體茶農采制小量茶葉,然后運往各處叫賣幾天;茶商各謀各業,且股本無多,不能購置先進設備。 1826年,英國人杰克遜制成第一臺揉茶機。19世紀70年代中期,印度茶葉生產實現機械化。印度茶業經營方式完全采取現代公司制,茶葉的生產和銷售緊跟 市場需求。《南京條約》中規定,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必須同 英國商定。 英國還通過對中國茶葉多征稅等方式,排擠和削弱中國茶在歐洲的市場。其 他帝國主義國家也紛紛效仿。中國茶葉主要靠人力挑運,然后 再通過河流輾轉運至通商口岸。 印度茶葉通過鐵路、輪船廉價運至目 的地。5——摘編自周重林《茶葉戰爭》等【方法引導】唯物史觀:生產力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科學技術補充知識:高一政治經濟過程四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高一地理知識工業區位因素:原料、能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運輸、政策等【設計意圖】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由盛轉衰的原因。“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三、“茗”運與共1.共品共享【情境】2019年第74屆聯合國大會19日通過決議,將每年5月21日定為“國際茶日”。該決議草案由巴勒斯坦代表“77國集團和中國”于11月21日提出。這是以中國為主的產茶國家首次成功推動設立的農業領域國際性節日。——《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5月21日為“國際茶日”》人民網【設計意圖】培養家國情懷,認識中國的大國擔當,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經濟的促進作用。2.品多元文“茗”【活動】請同學們品世界各地的茶,猜測原產地,請學生分享感受。【情境】世界多元茶文化展示【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品茶思復興【情境】據統計,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茶葉出口大國,但中國茶葉貿易,特別是高端紅茶貿易的世界市場份額卻遠低于英國。——摘編自英國麥克法蘭《綠金:茶葉帝國》假設你是A.商務部領導人B.教科附茶葉公司CEOC.教科附茶葉公司宣傳部長D.教科附茶葉公司市場調研部長E.教科附茶葉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F.茶文化愛好者探究三:根據課堂所學,談談在現代國際市場上如何提高中國茶葉經濟的競爭力?【設計意圖】培養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為祖國復興作出貢獻的責任感。6“六新”視角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研究【課程實施的反思】1.【新課標】主題式教學嘗試課標中要求設計新的綜合性的學習主題。對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主題教學、問題教學、深度教學、結構—聯系教學等教學模式,對教科書的順序、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將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盤新整合,也可以對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不同模塊進行整合,設計出更具有探究意義的綜合性學習主題。2.【新教材】融合教學的嘗試由于四川現未實行部編版教材,但即將實行已成大勢所趨,且新課標頒布至今已有四年。因此,如何在現行舊教科書之下,結合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本次課程結合新課標新教材進行了融合教學的嘗試。3.【新評價】教學評一致性嘗試設計本身從課程視角來看,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是一致的;從教學視角來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課堂評價是一致的,都應該聚焦學習目標。但本次課在這方面的嘗試還不夠。4.【新高考】試題融入教學的嘗試本次課運用2020年北京新高考試題中第20題的材料進行分析,變試題情境為教學情境進行教學。5.【新課堂】學生主體教學的嘗試本次課以問題驅動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把握學科本質,全面發展學科核心素養。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