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填寫表格,了解古代各大帝國的興亡;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歷史地圖,描述不同文明之間早期聯系的方式,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壁畫、遺址等實物史料以及相關文獻史料,引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3.通過論述促使古代世界農耕文明的范圍影響不斷擴大的因素、古代帝國如何維系統治等問題,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認識文明交流的原因和影響,對本課三目之間的內在聯系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4.通過分析文明交流的表現,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并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對推動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都具有積極作用。 重點難點1.重點: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2.難點: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教法學法 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制作課件,編寫學案;學生預習教材,完成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古代希臘和埃及的雕刻》,指出左圖為公元前7—前6世紀的希臘雕刻,右圖為古代埃及即公元前3千紀后期的雕刻。兩地相隔地中海,雕刻卻在發式、表情和站立姿勢等多方面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古代世界的文明交流是如何進行的?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學生活動:描述古代希臘和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觀察兩副雕刻的相似之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帶著問題開始本課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對史料的直觀觀察和對其出土地點的地位位置的描述,引導學生對于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對問題的梳理,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一、古代文明擴展1.古代文明擴展的表現教師活動: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受客觀物質環境的影響,從亞洲東端的日本、朝鮮,經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南亞到西亞和小亞細亞,再連接歐洲的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氣候濕潤,宜于種植,形成一條長弧形的農耕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出現的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等,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幾座孤島,相互聯系甚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請閱讀教材第一目,結合所學知識,填寫如下表格:古代文明 起源地點 擴展地域 文明特征埃及新王國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古希臘城邦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結合所學知識填寫以上表格,并根據教師講解完善表格信息。教師總結:根據學生反饋,對文明特征進行補充,完善表格信息。古代文明 起源地點 擴展地域 文明特征埃及新王國 尼羅河流域 兩河流域 完善的官僚系統古巴比倫王國 兩河流域 地中海東岸 君主專制制度亞述帝國 兩河流域 小亞細亞、埃及 多兵種部隊古希臘城邦 愛琴海 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 城邦制度(設計意圖:通過對表格信息的梳理,引導學生對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將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運用時間術語描述文明發展,認識古代文明拓展的來龍去脈,完成基本史實的梳理。)2.古代文明擴展的原因教師活動:請根據以上梳理的表格信息,歸納這四個古代文明的相同點。學生活動:通過比較,歸納四個古代文明的相同點。教師活動:在學生的作答基礎上完善答案,通過對具體文明特征的歸納概括,引導學生認識農耕文明區具有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等特點,也正是這些特點,使農耕文明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建立歷史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對文明擴展的原因作出解釋,從而提升歷史解釋核心素養。)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一、材料二及《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和示意圖,想一想古希臘人的殖民擴張有什么特點。材料一 我們居住的位于費西斯河(黑海最東部的一條河)與赫丘利柱石(直布陀羅海峽兩邊送禮的海岬)之間的區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們沿著大海生活,就像螞蟻或青蛙圍繞著一個池塘。——[古希臘]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材料二 一個原因是,希臘地區山巒重疊,不能提供建立地區性帝國所需的地緣政治基礎。另一個原因是,希臘多數城邦都享有直接通達大海的便利,使他們不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來促進,而且能維持并發展自己的經濟。——[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殖民示意圖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完善答案,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明的擴展方式有所不同,但都促進了統治范圍更廣闊的國家的形成。教師總結: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倫王國都是直接把被征服地區變成本國的統治地,而古代希臘人在海外建立了眾多獨立于母國的城邦,這些城邦分布在沿海地區,很少深入內地,形成了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城邦特點。但其文明通過殖民拓展到了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設計意圖:通過提取歷史地圖信息,與文字材料相結合,比較四種古代文明的拓展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在特定的時空觀念下,文明拓展的方式不同。)3.古代文明擴展的影響教師活動:展示歷史地圖《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前1500年)》,引導學生描述地圖信息。學生活動:描述地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文明擴展的影響。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文明擴展的過程中,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實際上已經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他們相互滲透,促進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匯合。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地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教師總結:歐亞大陸上先后出現了赫梯、埃及新王國和亞述等統治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設計意圖:通過提取歷史地圖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認識《古代文明的擴展》與《古代世界的帝國》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文明擴展的影響作出解釋,從而提升歷史解釋素養。)二.古代世界的帝國1.古代帝國的興亡教師活動:解釋“帝國”的含義,并結合名詞解釋分析波斯帝國的興起。帝國(empire),這個概念原本來自古羅馬人的執行權(imperium),即落馬官員的行動區域,后來演化為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裝政府通知其他部落或者族群建立的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公元前550年滅掉米底王國,建立波斯帝國。此后,居魯士二世和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先后攻滅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王國,擴大了波斯帝國疆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占色雷斯,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波斯帝國建立起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概念學習和了解波斯帝國的基本史實。)教師活動:展示繪畫《亞歷山大在伊蘇斯》,介紹壁畫并對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的過程進行講解。馬其頓原為巴爾干半島北部的王權國家,公元前4世紀中期,腓力二世強化王權,加強國家統一,組建一支以騎兵和步兵為主力的龐大軍隊,逐漸征服色雷斯和北部希臘。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繼位。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在敘利亞北部伊蘇斯決戰。此后歷經多年征戰,最終滅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第二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在亞歷山大病逝后迅速瓦解。(設計意圖:在了解史料的類型和價值的基礎上,比照歷史地圖,提升學生對亞歷山大帝國的時空認識,增強史料實證的意識。)教師活動:展示歷史地圖《2世紀初的羅馬帝國》,對羅馬帝國的興亡歷程進行講解。公元前1世紀,羅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舊帝國遺留下來的行省,征服了馬其頓和埃及,開始了羅馬時代。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象征羅馬已由共和國轉變為帝國。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設計意圖:比照歷史地圖,提升學生對羅馬帝國興衰的時空認識。)2.古代帝國維系統治的方式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與浮雕圖片,提出問題,波斯帝國是如何維系對廣大地區的統治的?材料 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凡忠信之士,我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給他們的一切命令,他們都遵行不誤。……靠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統治了這個王國。——李鐵匠選譯《古代伊朗史料選輯》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制度和經濟基礎兩個方面分析波斯帝國維系統治的方式。教師總結:波斯帝國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宣揚君權神授;地方實行行省制;帝國建立了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職務;支撐帝國的是納貢的勞動者。教師講解:亞歷山大帝國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作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而羅馬帝國則通過武力征服、法律制度等方式加強對不同地區的統治。(設計意圖:以波斯帝國為例,認識帝國武力擴張后維系統治的方式。)3.古代帝國的區域性影響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提出問題,請以2世紀羅馬帝國為例,談談古代帝國的區域性影響。材料 地中海周邊是遙遠而寬廣的大陸,它們將無盡的商品流向你處。每一塊陸地,每一片海洋,無論有何出產,都會在各個季節給你送來;每塊土地,每條河流、希臘人的、外國的手工產品,都不例外。因此,任何希望看到所有這些產品的人,要么旅行世界去觀看這些產品,否則就到這座城市來。因為每個民族種植和生產的東西,在這里肯定總是充盈有余的,帶著世界各地在各個季節出產的各種產品到這里來的商人如此之多,讓這里好像是世界共同的倉庫一般。人們可以看到來自印度的眾多產品,如果他愿意,還可以看到來自阿拉伯-費尼克斯的商品,其數量自大,會讓他猜測那里的樹上可能早就光禿禿了,無論那里的人們需要什么,都得到這里來求購他們自己的產品。巴比倫的服裝以及滿足國家的奢侈品被運到這里的數量要大得多,而且比人們從納克索斯或庫特諾斯航行到雅典運輸他們的任何商品都要更加容易。埃及、西西里和阿非利加的文明地區是你的農場,船只的進出從來不會停止。因此,大海,更不用說港口了,居然能容納如此之多的商船,真是讓人吃驚。……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都在這里會和。這里看不到的東西,肯定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阿利斯提德《致羅馬》(2世紀)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從阿利斯提德的演講中可以看出,在他看來羅馬是當時世界市場的中心。2世紀羅馬帝國內不同地區經濟聯系加強、經濟繁榮,貿易范圍不僅囊括了地中海沿岸,還與印度、阿拉伯建立了商貿聯系,商品和人口的流動擴大了羅馬帝國的地域性影響。(設計意圖:通過提取材料信息,以羅馬帝國為例,認識古代世界帝國帶來的地域性影響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三、文明的交流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解讀“文明交流”的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認識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材料 文明的交流是指組成文明的諸因素,如語言、宗教、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組織、風俗習慣等,在不斷地進行傳播和接受,它們在形成文明縱向發展的同時,橫向上也在相互運動,這是使文明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學生活動:學習文明交流的內涵。(設計意圖:通過解讀歷史概念,明確本目學習的思路和學習任務,建立第二目與第三目之間的內在聯系。)1.技術交流教師活動:講述農耕技術和冶鐵技術的傳播。公元前3000年,犁已在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得到普遍使用,并傳入印度;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逐步擴散到了埃及和希臘等地。請學生討論技術交流如何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學生活動:通過具體的史實分析文明的交流如何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教師總結:隨著牛拉犁技術的傳播,人類能利用自身體力以外的力量做動力;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生產工具和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了。(設計意圖:舉例簡要介紹文明擴展的相關史實,引發學生對于技術交流影響的思考,提升歷史解釋素養。)2.文化交流教師活動:講述神話、雕刻的交流與表現,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本目第2段以及材料,提出問題,為什么字母文字會廣泛流行?材料 公元前2千紀末期發明的簡單的字母文字,就是影響除中國以外整個古典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在那時以前,只有少數書吏能夠閱讀和書寫美索不達米亞的結構復雜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真正的音標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他們與公元前13世紀將原有文字發展成有23個輔音音符組成的字母系統。這一字母系統后經希臘人增補元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后,由羅馬人向西傳播,由拜占庭人向東傳播。——[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材料,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經濟因素:商業比較發達,經濟交往的需要;字母文字的優勢:書寫簡捷,易于記憶,有固定順序,每個字母都有固定讀音等。(設計意圖:以字母文字的廣泛流行為例,引導學生思考文化交流的原因和影響,與第一目技術交流的影響相結合,引導學生更全面地對文明交流的影響作出歷史解釋。)3.經貿往來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主要路線示意圖》以及材料,描述亞歐大陸兩端的經貿路線,概括羅馬與漢朝、安息交往的情況。材料 (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后漢書·西域傳》學生活動:描述亞歐大陸兩端的經貿路線,概括羅馬與漢朝、安息交往的情況。教師總結:雖然早期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缺少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隨著帝國的擴展,絲綢之路的發展,經貿發展的需要,以及官方使者的不斷努力,最終建立起了直接聯系。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繁盛,進一步推動了文明的交流與發展。(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歷史地圖,認識古今地名的差異,提升時空觀念素養;通過材料分析,既認識文明交流的必然性,也能對文明交流過程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個人作出正確評價,提升家國情懷素養。)【課堂小結】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代。這種文明具有擴張的潛能,并將不同地區文明連接在一起。這種擴張造就了古代世界的帝國,也進一步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推動了文明的進步。(設計意圖:通過小結,重新梳理本課三目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