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1.3 哀 郢1.學會欣賞中國古樂器之美,并了解屈原這位偉大的楚辭作家。2.了解《哀郢》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了解關于古代樂器塤的知識。學習目標屈原 ( 約前340—約前278 ) 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作者簡介《哀郢》由龔國富作曲、趙良山演奏。樂曲截取古琴曲《離騷》中調性鮮明的樂句作基調,揉進如泣如訴的民間唱腔,表現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遠離郢都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了遠古時期混沌初開、曙光初現的人類童年時期那種最初的覺醒和困惑、敬畏和恐懼。作品簡介《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其魅力在于它的音色,質樸醇厚、高遠疏闊,曲調憂傷哀婉、悲涼滄桑。它適合大漠、孤雁,空曠而寂寥;適合邊關、冷月,凄清而茫遠。所以有人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一、何謂“楚辭” 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的詩歌體裁,是絢爛斑斕的先民之歌。代表:屈、宋楚辭體-楚地\物\語\聲、神話傳說、想象力、浪漫色彩、六言\七言為主、“兮”字句李白“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二、詩經與楚辭之比較同:中國文學的兩個源頭、兩座巔峰異(關鍵詞):中原文化、楚文化(水鄉、巫風)民間與個人;現實與浪漫;孤立比興與系統象征質樸、絢爛四言、六七言為主的雜言戰國之世,……在韻言則有屈原起于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塤:是一種古代吹奏樂器,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以陶制最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早期的塤多用石頭、骨頭制作,后發展為陶制。塤的起源與人類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后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市地位。結構: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種類: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筆筒塤 等多種類型。樂器介紹樂器陳列室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先人們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音樂寶藏,我們作為文化的繼承者,應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塤獨奏《哀郢》是以屈原詩作《哀郢》為主題創作而成,請同學們說一說,屈原的這部詩作表現了什么內容和哪種思想感情?作品分析請同學們跟著音樂哼唱主題,體會樂曲中的“悲痛”情感。請同學們聆聽樂曲的結束處,邊聽邊思考:1.音調具有什么特點?表現了什么音樂情緒?2.旋律進行有什么特點?3.演奏速度、力度是怎樣的 ?4.節奏有什么特點?與主題旋律的節奏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并總結:1.這首樂曲是如何表現主題內容與情感的?(旋律發展手法、演奏速度與力度的選擇、節奏型的設計、情感的逐步渲染等)2.塤的音色適合表現哪種音樂意境?此詩可分為五層。前二層為回憶,第三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四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第五層亂辭在情志、結構兩方面總括全詩。小結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