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春部編版九年級歷下冊教案★★★第21課 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一 知識與能力認識冷戰結束后美國繼續推行霸權政策的表現;掌握冷戰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初步了解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知道不結盟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作用;了解中國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的努力和舉措。二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對比,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將教材“美軍轟炸南聯盟”“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與當今地區沖突(如敘利亞戰爭、美朝會晤)鏈接,培養學生類比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但是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時有發生,因此我國要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當今時代的青少年要肩負歷史和時代使命。重點: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難點: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圖片展示:孟晚舟被扣押、孟晚舟回國。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無端扣押。經中國政府不懈努力,2021年9月25日,中國公民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包機返回祖國。同日,人民日報評孟晚舟回國: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2021年9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孟晚舟事件是一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壓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卻依舊存在,但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隨著多方勢力的發展,正義不會遲到。今天讓我們來學習第21課:冷戰后的世界格局。一、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1.教師講述:19世紀工業社會的時期,查爾斯·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在21世紀依舊適用。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最好的時代”指什么?材料展示:自從冷戰結束以來,武裝沖突和幾乎所有其他形式的政治暴力活動都在減少。國際恐怖活動是唯一有所增加的政治暴力活動。世界要比過去和平得多。提示:“最好的時代”: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2.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最壞的時代”指什么?材料展示:冷戰后美國實力增長情況簡表。時間 軍費開支 黃金儲備 工業產值 外貿出口1945年 12億美元 — — —戰后初期 90多億美元 占資本主義世界3/4 占資本主義世界2/3 占資本主義世界1/3 圖片展示:圖1“9.11”事件、圖2巴以沖突、圖3伊拉克戰爭。提示:“最壞的時代”: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沖突。3.教師提問:冷戰后,美國一家獨大,為維護世界霸主地位,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威脅著世界的和平穩定?提示:①美國為維護世界霸主地位,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兩極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爆發;③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不斷;④恐怖主義抬頭,威脅著世界安全。4.知識補充: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指的是某些國家憑借實力,干涉別國的主權和獨立,以謀取主宰世界(或地區)事務的權利的主張、政策和行動。大國依仗其先行一步的社會變革所創造的財富力量,向后進國家和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傾銷自己過剩的商品,掠奪貧弱國家和地區的資源。5.教師講述: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越過聯合國安理會,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持續78天的轟炸。2003年,美國又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未經聯合國授權,拉攏部分國家,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這些都是霸權主義之下血淋淋的史實!6.教師提問:美軍轟炸“南聯盟”和占領伊拉克等軍事行動說明了什么?提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了聯合國的基本準則,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受到嚴重挑戰;霸權主義威脅著世界和平與安全。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1.材料展示:材料: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它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建立在美國主宰下的單極世界或叫作“美國統治下的和平”。……但是,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大國或力量中心,如歐盟、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在崛起,它們的綜合國力正在發展壯大,它們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多元化,反對由任何一個大國主宰世界事務。——摘編自徐敦信主編《新世紀初世界大勢縱論》教師提問: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當今世界大勢呈現什么局面?提示:美國企圖建立單極世界。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2.教師解釋:多極化的含義。世界格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體系。“極”:指的是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多極化:指一定時期內對國際關系有突出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作用而趨向于形成多極格局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對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實力分布狀態的一種反映。3.教師提問:美國企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底氣是什么?材料展示:美國霸權的四根支柱:高科技、強大的美軍、美元霸權、好萊塢象征的話語權。——摘編自金燦榮港大演講提示: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認為自己“最有能力領導世界”,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4.教師提問:世界其他國家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底氣是什么?材料展示:2019年世界綜合國力排名提示: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5.教師提問:經濟實力的增強對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展示:材料 影響材料一:歐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和美國平起平坐的歐洲大陸上的超級大國” 歐盟:擺脫美國依賴,發出自己的聲音材料二:日本謀求常任理事國的新聞標題 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續表)材料 影響材料三:中國做得好不好,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應該怎么做,中國人民才是主人翁——2021年3月7日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答記者問 中國:①通過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②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③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四:2020年10月,納卡沖突所牽扯各方密集表態,俄羅斯加大調停力度 俄羅斯: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致力于國家復興,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材料五:1980—1999年的GDP年均增長率:發展中國家為3.4%,發達國家為2.6% 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不斷擴大,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6.教師講述: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7.圖片展示:“不平衡的蹺蹺板”。不平衡的蹺蹺板教師提問:漫畫反映了當今世界怎樣的變化趨勢?這個“蹺蹺板”為什么不平衡?提示:反映了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和多個世界強國并存的局面。因為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中國、歐盟和日本在短期內還無法超越美國。8.材料展示:材料:全球經濟已經變得相當“多極化”,不再“單單依賴美國這臺發動機”。更為重要的一點,新興經濟體的貢獻越來越大,其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已歷史性地達到50%。而在新興經濟體中,亞洲無疑是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勞拉·泰森教師提問:新世界格局的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提示:經濟實力。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在于經濟結構的多極化。9.教師提問: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面對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中國該如何應對?提示:①中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國際地位。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④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⑤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1.教師提問:兩極對立的舊格局被打破后,世界人民面臨的重大任務是什么?提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重大任務。2.閱讀教材,說一說不結盟運動建立的過程與影響。3.教師總結: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4.教師提問:在多極化趨勢下,大多數國家對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態度是什么?提示: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各國致力于發展經濟,力爭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5.材料展示:材料:我們要共同建設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們應該通過坦誠深入溝通,增信釋疑;應該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應該堅持互利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共同發展;應該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共同做大亞太發展的蛋糕,共同促進亞太大繁榮。——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教師提問:冷戰結束后各國致力于增強經濟實力。根據材料指出,此時中國主張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合理性是什么?提示:(原則)互信、包容、合作、共贏。(合理性)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超越了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框架。追求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這是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的新路徑。6.材料展示:材料: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兼濟天下。各國都應該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的重要講話教師提問:結合教材談談中國“兼濟天下”,擔起大國責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示:①主張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②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⑤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7.教師總結:中國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態度和對策。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8.教師總結:20世紀以來三次政治格局的演變:(1)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3)冷戰結束后,多極化趨勢。冷戰結束后,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終結。舊的格局已結束,新的格局并未形成。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多個實力較強的國家聯盟或國家,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立新的國際秩序成為各國面臨的重要任務。教學至此,請使用《名校課堂》同步訓練部分。播放視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視頻,我們想到了什么?我們可能想到了偉大的祖國正日益強大,想到了強大的中國正努力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極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那么,現在的世界格局正向什么方向發展?世界形勢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走進第21課:冷戰后的世界格局,來了解和學習這段歷史。一、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分析,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有哪些變化?學生回答:冷戰的結束使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教師提問:國際形勢緊張與動蕩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哪里?學生思考、交流,教師點撥歸納:(1)美國的霸權主義。(2)隨著兩極格局的打破,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長期固有的矛盾(種族、民族、宗教、領土等)隨即爆發。(3)國際恐怖主義勢力抬頭。2.教師提問:同學們請閱讀教材回答,當今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學生回答: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活動。教師補充: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霸權主義。3.教師講述:那么什么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展示: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是以美、英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其實質是美國以反恐為由,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戰爭。由于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這場戰爭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也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由于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而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高昂,所以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教師講述:(強調)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伊拉克戰爭表明,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4.教師歸納:同學們,霸權主義表現在多個層面。除伊拉克戰爭外,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曾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對主權國家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持續78天的轟炸。印巴的地區沖突、巴以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恐怖主義常常威脅世界安全。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當今時代每個國家都致力于經濟的發展,以期成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角,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著。二、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1.教師引導:兩極格局的崩潰導致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均衡態勢被打破,世界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動蕩時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闡述美國21世紀外交政策的講話中說,世界必須有一個領導,而且只能有一個,美國最具有領導這個世界的能力。那么克林頓闡述的講話可信嗎?2.教師講述: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認為自己“最有能力領導這個世界”,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教師提問: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能否實現?學生討論、歸納,教師補充:不能。教師提問: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歸納:(1)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聯盟或國家的實力不斷增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2)美國的霸權政策,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不得人心。3.學生觀看課件,老師分別講述歐盟、中國、日本、俄羅斯的發展。4.教師提問:概括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學生討論,歸納:一是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不復存在;二是新的世界格局還未形成;三是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5.教師總結: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實力。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1.教師引導:同學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確立了以美國和蘇聯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了兩大集團對峙的冷戰局面。教師提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什么要發起不結盟運動?學生回答: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獨立,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發起了不結盟運動。教師提問: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是什么?學生回答:(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提問:不結盟運動的意義有哪些?學生思考,教師講述:(意義)①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2.教師講述: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發表了《七十七國聯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后來,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國逐漸增加,但這一組織名稱保持不變。多年來七十七國集團為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3.教師引導:同學們,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各國致力于發展經濟,力爭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4.教師提問: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和對策是什么?學生回答:(1)主張:①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②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2)對策:①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②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的,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整個世界呈現出撲朔迷離的景象,不確定因素增多,新的“熱點”不斷出現。盡管如此,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不僅影響著世界的前途和命運,也決定著各國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維護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目前,世界在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方面已經取得可喜的進展,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青少年要為維護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