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春部編版九年級歷下冊教案★★★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 知識與能力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擴大、轉折和勝利的主要進程;掌握《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和雅爾塔會議等重大事件;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取得勝利的原因。二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二戰資料及影視資料,分析歷史信息,掌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體驗學習歷史的快樂;通過自主閱讀能簡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柏林戰役以及美、蘇、中參加對日作戰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作用等。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永恒主題有認同感,確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重點: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和雅爾塔會議。難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與雅爾塔會議的影響。圖片展示:華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雙膝跪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并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愿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為何一國的總理會在猶太人的碑前祈禱寬恕?德國對猶太人犯下了怎樣的暴行?今天讓我們來學習第15課: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1.教師講述:一戰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了和平條約,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材料展示:那些條約制造出的問題與所解決的問題幾乎一樣多。和平締造者們屈從于戰勝國兼并別國領土和建立附屬國的要求,從而播下仇恨和沖突的新種子。——[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教師提問:這一體系能給世界帶來和平嗎?這一體系制造出了哪些問題?由此可以得出二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不能。問題:戰勝國之間分贓不均,戰勝國對戰敗國處置不當,帝國主義對殖民國家殘酷瓜分。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矛盾。2.材料展示:材料一:英法盡管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其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因戰爭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劉德斌《國際關系史》材料二: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變化得很快,它們打破了戰后形成的相對均勢,重新瓜分世界的問題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是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德國的實力雖然因為戰敗而被嚴重地削弱了,但它還是個歐洲大國,擁有6 000多萬人口,而且德國科學技術仍然高度發展,其經濟潛力依然巨大。——姚麗《二戰全史》教師提問: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教師講述:經濟大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實施新政,用國家手段干預經濟,緩解經濟危機。而以德國為首的國家,法西斯勢力趁機抬頭,企圖用戰爭轉移國內危機。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法西斯政權上臺。4.教師提問:回顧上一課所學知識,哪一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氣焰?提示:英法的綏靖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5.教師講述: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6.教師講述:為防止英國海軍封鎖,希特勒先拿下北歐,攻占北歐是希特勒的西進序曲。1940年4月至6月,德軍“黃色計劃”迅速擊潰并占領荷蘭、丹麥、挪威、比利時。5月10日凌晨,希特勒打破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開始全面進攻。教師提問:為何戰爭打響之后,德軍會如此之快的勝利進軍?7.知識補充:“奇怪的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從1939年9月德軍進攻波蘭到1940年5月德國真正進攻法國之間,西線沒有發生過什么戰事,幾乎沒有放過一槍。于是德國的老百姓開始把這種戰爭稱為“靜坐戰”。8.教師講述:正是因為英法沒有認清形式,放任德國肆意進軍,以至于局面不可控制,最終也會自食惡果。1940年5月10日凌晨,希特勒打破了“西線無戰事”的局面,開始全面進攻,在6個星期內征服法國。面對德國近乎瘋狂的進攻,以英法為首的聯軍被動挨打,最終聯軍被逼退在敦刻爾克。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被納粹德國占領。9.教師講述: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吸取德國在一戰中兩線作戰失敗的教訓,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10年。但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德國已在西線得手。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僅幾個月的時間,德軍占領了蘇聯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蘇聯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業區。10.材料展示:我們曾估計敵人大約有200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他們的武器和裝備不如我們,戰術指揮官的素質也很差。但是……如果我們消滅十幾個師,俄國人就會又投入十幾個師……時間……對他們有利,他們靠近自己的資源,而我們卻一步步遠離自己的資源。——[德]哈爾德將軍教師提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德國入侵蘇聯的影響。提示:(1)對蘇:損失慘重,但頂住了德軍的壓力。(2)對德: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從而加速了德國的失敗。(3)對整個戰局: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美英調整對蘇政策、資源,從而推動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1.教師總結: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2.教師過渡:歐洲戰事正酣,亞洲戰場又在經歷什么呢?13.圖片展示:日本偷襲珍珠港。教師講述:日本在開始侵華戰爭時,就制定了“大東亞共榮圈”計劃,這一計劃,嚴重損害了英美在這一地區的利益,于是英美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戰役打響之后,美日矛盾逐漸激化。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數艘航空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在山本五十六的率領下,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日,日本在2個小時內出動350余架飛機。炸彈像暴雨般傾瀉到珍珠港,炸沉炸傷美軍艦艇20余艘,炸毀美軍飛機260多架,斃傷美軍4 000多人,美軍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擊沉,艦上1 177名將士全部殉難。日軍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珍珠港事件直接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加入反法西斯國家行列。二戰擴大到最大規模。14.教師總結: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在亞洲,中國牽制著大部分日本陸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1.教師提問:中、美、蘇、英等國是如何走向聯合的?提示: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它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2.教師總結:《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3.材料展示:毛澤東指出,像希特勒這樣的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4.教師提問:毛澤東這番話是對蘇德戰場中哪次戰役的評價?運用史實佐證毛澤東對該戰役的評價,并總結該戰役的歷史意義。提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史實: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后,德軍元氣大傷,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歷史意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此后,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5.教師總結: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由此,軸心國轉入防御,反法西斯同盟開始反攻。6.教師講述: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7.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諾曼底登陸”圖片信息,講述諾曼底登陸的概況。三、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1.圖片展示:雅爾塔會議三巨頭。2.教師提問:圖片中的三位人物分別是誰?說說該事件的積極影響。提示:圖片中的三位人物分別是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進一步協調了盟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行動,加速了戰勝德、日法西斯國家的步伐。3.教師總結:(1)法西斯投降:①1943年7月,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②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于德、日、意三國結成了軸心國集團,加上法西斯國家蓄意發動戰爭、準備充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屢屢得手。法西斯國家不斷擴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走向聯合,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從此,反法西斯國家協調作戰、相互聯合,最終戰勝了法西斯主義。歷史告訴我們: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能夠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人類和平與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教學至此,請使用《名校課堂》同步訓練部分。圖片展示:福煦車廂。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中心的同盟國最終戰敗。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代表福煦與德國代表在法國巴黎近郊的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中簽訂了停戰協定,德國宣告投降,一戰正式結束。此后,福煦車廂作為重要的歷史紀念物,存放在了法國巴黎博物館。1940年6月14日,德國軍隊占領法國巴黎,法國政府投降。希特勒命令德軍將福煦車廂從巴黎博物館破墻而出,運送至貢比涅森林。經過短暫的談判,6月22日,法國代表被迫在福煦車廂內簽訂停戰協定,德國占領法國2/3的領土。22年間,同一地點、同一國家,恩怨情仇,風云易主。為何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它又是怎么進行侵略擴張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學習今天的新課: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1.教師講述:閱讀教材和材料并結合上一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擴張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德國成功突襲波蘭的原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爆發)材料:到1939年時,我們當然有力量摧毀波蘭一國。但無論在1938年還是在1939年,實際上我們從來無力抗拒這些國家的聯合攻擊。我們在1939年之所以沒有潰敗,那只是因為,當我們進攻波蘭時,在西部與23師德軍對峙的將近110個師的英、法軍隊完全沒有動作之故。——[德]約德爾教師設問:觀察地圖,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德國成功突襲波蘭的原因。教師總結:德國成功突襲波蘭是因為英、法推行綏靖政策,之后,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圖文展示: 這幅歷史漫畫以一個牙科診所的場景展現了二戰初期的戰事情況。漫畫中希特勒以“牙醫”的身份出現,對著座位上僅剩的一個病人(英國)喊道:下一個!墻上的帽子上寫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最后一頂帽子是英國。這個“牙醫”,不僅僅是拔牙,而且還是“屠夫”,被他診治過的“病人”再也沒有從醫務室中出來。提出設問:請結合漫畫及教材內容講述二戰全面爆發初期的戰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7內容并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1940年4月,德國進攻北歐的丹麥、挪威。不久,荷蘭、比利時投降。1940年5月,德軍出其不意地突入法國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峽。擁有數百萬大軍的法國,在6個星期內就被打敗。德軍進攻法國后,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2)德軍出動飛機和潛艇對英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攻擊,英國在首相丘吉爾的帶領下進行了頑強抵抗,使希特勒滅亡英國的計劃破滅。教師過渡:在進攻英國的同時,德國針對蘇聯的進攻計劃也在醞釀之中。3.材料展示:材料:“巴巴羅薩”來自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胡子”。這一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的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于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內容為快速攻克北起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在作戰的最初數月里,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電戰”,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取得了輝煌無比的戰績,但最后卻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巴巴羅薩計劃失敗。提出設問:根據材料,指出二戰初期德國對蘇聯的進攻結果如何。學生回答:蘇聯獲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教師過渡:德國法西斯在歐洲擴張的同時,日本法西斯也加緊了對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侵略。4.材料展示:“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提出的侵略擴張計劃,日本妄圖建立一個由其控制的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進而包括南亞、大洋洲在內的殖民大帝國。20世紀40年代,日軍侵占了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廣大東南亞地區。播放電影《珍珠港》中日本轟炸珍珠港的片段。提出設問:材料所述事件的結果如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68內容并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結果: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2)影響:1941年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日本還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教師講述:當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后,快樂地流出了感激的眼淚。課堂討論:為什么丘吉爾快樂地流出了感激的眼淚呢?教師總結: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后,實力強大的美國就會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能增強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促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教師補充:中國戰場牽制著大部分日本陸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1.圖片展示:提出設問:此漫畫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中、美、蘇、英等國是如何走向聯合的?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它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2.材料展示:材料:毛澤東指出,像希特勒這樣的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提出設問:毛澤東這番話是對蘇德戰場中哪次戰役的評價?運用史實佐證毛澤東對該戰役的評價。提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因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后,德軍元氣大傷,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教師在上述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總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歷史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此后,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諾曼底登陸”圖片信息,講述諾曼底登陸的概況。三、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1.展示圖片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70內容。提出設問:圖片再現了哪一歷史事件?圖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別是誰?說說該事件的積極影響。提示:雅爾塔會議;圖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別是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進一步協調了盟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行動,加速了戰勝德、日法西斯國家的步伐。歸納總結: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分組形式自主學習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相關內容,小組代表展示成果。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71內容和相關史料,了解法西斯投降的史實,并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法西斯投降:①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②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盡管參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擁有各自的利益和要求。但是,在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共同目標下,它們“求大同,存小異”,互相援助,共同抗擊敵人,爭取勝利。世界各國人民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