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五單元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本課通過兩個子目(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講述了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的概況。1.重點: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的過程2.難點:認識古代著名戰爭對人類文化的影響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亞歷山大遠征想象圖。大家思考一下,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對!古代著名的擴張戰爭。那么,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演變有何關系?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亞歷山大遠征的過程和影響如何?亞歷山大在波斯的統治狀況如何?學習探索1.亞歷山大遠征(1)時間:公元前334年。(2)過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3)影響: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打斷了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4)亞歷山大的統治:亞歷山大在埃及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方式訓練波斯士兵。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希臘化時代”的概念和內容如何?有何影響?學習探索2.“希臘化時代”(1)概念: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2)內容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作為殖民者,他們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②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城由亞歷山大規劃修建。托勒密占據埃及后,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3)影響①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a.文學、史學、地理學領域: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b.科學領域:歐幾里德編寫《幾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精確計算地球周長;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②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在廣大鄉村地區,農民仍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保持他們原有的宗教和風俗。合作探究探究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材料 亞歷山大在遠征過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動屠刀。城市被摧毀,幸存者被出賣為奴,財富被洗劫一空……羅馬帝國將各個文明匯聚成大河。羅馬帝國統治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觀上維系了羅馬帝國的存在,維護了地區和平,促進羅馬帝國的強盛。同時羅馬使原來隔絕的地區開始有了交流,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亞歷山大帝國擴張和羅馬帝國統治的影響。提示:亞歷山大帝國擴張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羅馬帝國的統治,使地中海地區保持了比較長期的和平。帝國境內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奴隸制商品貿易不斷發展。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探究二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發展歷程(1)公元前334—前323年屬于“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時期。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為先導,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匯合尚未開始。亞歷山大遠征的過程,也是傳播希臘文化、吸收東方文化,并使兩者合流的過程。(2)公元前4世紀末—前3世紀屬于“希臘化文化的形成與繁榮”時期。亞歷山大死后,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足鼎立的希臘化王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希臘化文化在此時不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榮。(3)公元前2世紀—前1世紀屬于“希臘化文化的余波與滲透”時期。從東地中海地區看,文化創造的勢頭似已過去,但從整體看,希臘化文化還在四周擴散。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蒙古西征的背景和過程如何?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蒙古西征的背景: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2.蒙古西征的過程第一次西征:1218年后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滅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第三次西征: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3.蒙古西征的影響(1)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2)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到達漠北與蒙古交涉,他們撰寫的出使報告流傳至今。②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口述記錄的《馬可 波羅行紀》,展示了一個富庶而神奇的東方世界,對以后幾個世紀的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③畏兀兒人列班 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3)引發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①由東向西遷徙: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②由西向東遷徙:大批移民自西向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說著不同的語言,被稱為“色目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4)使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合作探究探究三 蒙古西征對中西文化影響的兩面性(1)積極影響①蒙古帝國內外發達的“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②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進一步加強了東亞與中亞、西亞之間的關系,大大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③蒙古帝國將亞歐大陸連成一片,恢復、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⑤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⑥蒙古西征所導致的東西方人口大遷徙和蒙古帝國時期各國人士頻繁的來往以及蒙古統治者對西域人的信用政策,進一步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2)消極影響:蒙古族的征服戰爭十分慘烈,在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視頻情境播放視頻——蒙古西征的影響【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