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三》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材分析】古代,亞歐大陸形成了多條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商路。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貿易交往不僅促進了亞歐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是《選擇性必修》(三)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旨在通過介紹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幫助學生理解商業貿易活動在古代和近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9、10兩課介紹了歷史上不同時期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間的關系,本課則是介紹古代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表現。本課共分為三個子目,即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其中,第一子目“絲綢之路”介紹了狹義絲綢之路的開通及其發展演變。第二子目“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全面介紹了除狹義絲綢之路以外的歐亞大陸其他重要的“絲綢之路”。第三子目“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從商品、技術、習俗、宗教等方面介紹了沿絲綢之路進行的東西文化間的交流。一、二兩個子目介紹了歐亞大陸多條商路開通的起因、經過、作用,第三子目則介紹了商路開辟對文化的影響。因此,三個子目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學情分析】初中階段,學生們已經學習過《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對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作用以及絲路精神等內容具有一定了解。但尚未形成較完整的時空觀念,且對于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知識較為陌生。本班為實驗班,學生基礎較好、歷史學習興趣較強,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并結合2017版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根據地圖,梳理歐亞大陸各條重要商路的路線和基本狀況,理解古代歐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商業貿易道路。(時空觀念)2.通過閱讀、提取史料信息,說出各條商路起到的作用與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 理解商業貿易對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列舉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總結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4.通過比較古代的絲綢之路與現代的一帶一路,體會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變”)以及從古至今對和平與交流理念的始終秉持(“不變”),理解開拓創新、包容互鑒的絲路精神。(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一)重點:古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現(二)難點: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代“一帶一路”的異同【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學法【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導入:同學們大家好,上次我們一起學習《南亞、東亞和非洲的文化》時,老師說過,歷史雖然很宏大,但是我們也可以用一個很小的視角去觀察它。上次我們通過服裝去觀察了幾個國家的古代文化,這次,我們用一個更小的視角——一段舞蹈——“胡旋舞”,去遇見、去感受一段歷史。首先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初步了解胡旋舞。教師播放視頻:《遇見胡旋》臺詞:他沒能忘記長安的那個上元夜。一整條街的都跟著那個胡旋舞姬旋轉,仿佛那個夜晚永遠不會結束,明天也不會到來。那是他看過關于快樂最具體的畫面。她是怎么來到長安的呢?一路的漫漫黃沙和駝鈴,是不是也因為她而快樂過?也許今后還有許許多多個上元夜。她能夠一直跳下去嗎?她應該與更多的人,更長久地相逢。把她留在這里,她是不是就能一直跳下去了?關于快樂的記憶,也不再只是記憶。“執彩筆的故人,今生可還會再見?”教師講解:“胡旋,壁畫,黃沙,駝鈴”。這不僅是這段視頻的關鍵詞,也是我們本課的關鍵詞。接下來,我們就來走進第九課的學習。設計意圖:吸引學生興趣,引出本課主題,使學生對胡旋舞產生直觀認識。環節二:新課講授四通八達的古代商路(胡旋一舞入長安)絲綢之路教師講解:“胡旋”顧名思義,“胡”指少數民族,“旋”指旋轉。從它的名字也能看出,它并非漢族本民族的樂舞,而是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來看《新唐書》的記載。它說胡旋舞來自“康居”,旋轉輕巧便捷,受到了時人追捧。康居人擅長做生意,而胡旋女正是根據往來長安的商人來到了中原地區。教師出示史料:又有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轉便捷為巧,時又尚之。 ——《新唐書》康國人并善賈。男年五歲,則舍學書。少解,則遺學賈。以得利多為善。——韋節《西蕃記》教師講解:康居在哪里呢?我們來看這幅漢武帝時期的疆域圖。我們看到,康居位于西域地區,而圖上有一條橙色的線路將它與長安相連。盡管同學們可能看不太清圖例,但也不難猜到,這是哪條著名的道路呀?學生回答:絲綢之路。教師講解:沒錯。視頻中的舞姬穿過黃沙、駝鈴、落日來到長安,而胡旋舞也正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與中原遇見。教師講解:絲綢之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泛指所有中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往來交通的道路,因為絲綢是東西方往來中的重要商品而得名。我們來看兩個文物:左邊的蜀錦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它出土于新疆和田,右邊是敘利亞地區出土的漢代絲綢。它們的出土,印證了從漢代開始,絲綢就作為重要的商品被運送到我國西北、乃至中亞地區。而狹義的絲綢之路,則是我們剛剛看到的那條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接歐亞大陸的商路。教師講解:說到絲綢之路,沒辦法繞過的事件自然是“張騫通西域”。我們一起來看課本第50頁關于這一事件的敘述。課本提到,張騫出行的起因是漢武帝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聯合出擊匈奴。為什么偏偏是大月氏呢?我們看到,《史記》中記載,匈奴擊敗大月氏后,曾經把大月氏國王的頭割下來當酒杯用,大月氏的人民也被匈奴害得背井離鄉。那大月氏子民的心中自然是對匈奴充滿了仇恨,這就與漢出擊匈奴的心思不謀而合。材料: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史記》我們知道,張騫的出行并不算順利,他曾經被匈奴俘虜、羈押十余年,但他最終逃了出來,并到達了西域多個國家。我們來看看他在西域諸國的見聞。材料: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漢書》張騫發現大夏、安息兵力較弱,它們聽說漢朝物阜民豐,就希望能與漢朝溝通往來。而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兵力較強,漢朝可以給他們一些好處,跟它們搞好關系。既然雙方都有了溝通的愿望,漢朝就理所應當開始向西域派遣使節,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不僅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的副使也屢屢與西域諸國進行往來。西域與中原得以溝通起來。材料:(天子)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市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漢書》騫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史記》設計意圖:還原歷史現場,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教師講解:司馬遷在《史記》中用了“鑿空”一詞形容張騫。后人注解:“鑿,開;空,通也。”所謂張騫鑿空,就是指他開辟了由中原通向西域的道路。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它的影響自然也是多方面的。如這則材料里就提到了張騫“鑿空”的政治影響,也就是有利于漢代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管轄、以及對漢朝后期的開疆擴土、宣揚國威都有促進作用。材料: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西域傳》那除此之外,在經濟上,張騫通西域后有利于中原和西域進行物種的交流,比如汗血寶馬就是漢代從大宛傳入中原。同時,去往西域的商隊也帶去了漢朝先進的農作物和生產技術,這就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在外交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我們會在下一子目具體講解。最后,張騫留下的“鑿空”和“絲路”精神,也成為我們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鑿空精神,無疑是對于未知事物的開拓和探索精神。有人說,“最原始且最強烈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們用“鑿空”去形容張騫所為,當張騫離開長安,眺望沙漠之時,他面對的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領域。往前走,會遇見猛虎禽獸?還是兇狠的蠻夷?他都不知道,但是無論怎樣,當他選擇了遠方,他就只能埋頭前進。這種面對未知事物的開拓精神在我們人類歷史上并不罕見,比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新航路開辟、聯想到人類探索太空。往小了說,我們同學們是教材內容改革后的第一屆,新教材怎么考?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未知的命題。我們常說,“人類的贊歌就是勇氣的贊歌”,那在我心中,同學們也和張騫、和達伽馬、和加加林一樣,是具有勇氣的開拓者。絲路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交流精神。人們將絲綢之路與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并稱為打通世界的兩大要道。但與后者時常伴隨的血腥征服和殖民掠奪不同,絲綢之路并沒有成為中國借以對外侵略擴張的通道。相反,它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見證了不同經濟體系的獨立并行與遙相呼應,成就了中華、印度、巴比倫、阿拉伯、希臘羅馬等文明的交流融合。漢朝以強大的姿態屹立于東方大地,但它卻沒有走向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去積極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設計意圖:強調民族精神,培養家國情懷。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教師出示史料:學生思考:狹義上的絲綢之路僅溝通中原地區的長安與西域各國,顯然難以經過遼寧(東北)、內蒙古(華北)所在地區,但這些地區卻發現了西域胡旋舞的遺存,這說明什么?教師講解:這說明,在歐亞大陸上,肯定還存在著其他交流之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亞歐大陸上的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路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教師講解:從書上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這條絲綢之路溝通了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歐洲地區。但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對他們來說,有水草就意味著有路可走。所以實際上草原絲綢之路的范圍還要更大一點。比如我們課件上的這幅地圖,反映的草原絲綢之路還連接了遼朝的幾個城市。那遼朝也能通過這條道路去與華北、西北地區進行交流。史書記載,敦煌使者曾多次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向遼進貢,敦煌和遼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比如遼太宗就曾經在端午節宴請過遼朝的大臣和諸國使節,還在宴會上邀請敦煌使節表演當地舞蹈,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能在遼的疆域內看到西域舞蹈的遺存。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2)作用: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補充介紹:東南亞地區的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通過西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西南地區的絲綢(蜀錦)通過這條道路傳向印度。海上絲綢之路(1)路線: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溝通亞、非、歐等地區。(2)開通: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作用:①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③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為什么宋代前后,陸上絲綢之路地位下降,而海上絲綢之路地位上升?教師總結并提供以下思路:*教師簡要講解:漢志商路(1)時間:公元5到6世紀逐漸形成,6、7世紀一度達到頂峰。(2)路線:從也門到巴勒斯坦、敘利亞地區。(運輸工具:駱駝)(3)衰落:為了爭奪也門,波斯和埃塞俄比亞發生了戰爭,使得原來經過漢志的商路被切斷。教師出示地圖并總結:在商貿往來的促進下,古代世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商路網。設計意圖:使學生回顧不同類型的商路,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胡旋之義世莫知)過渡:我們在開頭的視頻中看到,畫師為了將胡旋女的舞姿永遠留下,就為她畫了一幅壁畫。實際上,在我們敦煌莫高窟的第220窟,真就有一幅反映胡旋舞的壁畫。敦煌莫高窟 第220窟 初唐壁畫教師講解:這幅壁畫不僅生動再現了歌舞升平的熱鬧場面,同時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反映的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情況。物質和技術交流教師講解:我們先來看這幅圖中出現的樂器和裝飾品:來自西域各國的物品,是絲綢之路等古代商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最好體現。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52-53頁,總結中西物質和技術交流的表現。思想與文化交流教師講解:從整體來看,壁畫主題反映的是傳入中原的西域舞蹈、觀眾中有代表佛教的菩薩、僧人;且敦煌莫高窟本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體現。因此,這幅壁畫反映的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教師帶領學生梳理課本內容,總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現:世界→中國①宗教:佛教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人中國。②藝術: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廣受歡迎。2.中國→世界醫學:中醫藥知識隨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一帶一路”建設——盛世胡旋,一舞千年教師講解:穿梭千年,胡旋舞對于現在的我們而言,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莫高窟的墻壁上。就在2017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藝晚會上,舞者再次表演了胡旋舞。在這次表演中,屏幕上的投影與舞臺上的舞者遙相呼應,古典文化和現代科技緊密結合,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在臺下,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千余名代表觀賞了這支舞蹈,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發展,但是始終沒變的,是中國 仍然秉持“向外看”的胸襟和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基于此,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世界各國緊密合作、交流互鑒。與古代的絲綢之路相比,“一帶一路”無疑會成為更加開放包容、充滿生機的希望之路。它也會為各國合作提供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會。設計意圖:結合時事熱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環節三:課堂小結教師講解:這節課,我們一直在講關于“遇見”的故事。導入部分,我們講的是胡旋女跟隨商隊、遇見長安;第一部分,我們講中國通過四通八達的商路遇見世界各國;第二部分,我們講東西方文化的遇見、交流和碰撞;最后一部分,我們講的是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的遇見,也講了現代中國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去遇見世界各國。遇見,穿梭各國;遇見,跨越千年。這節課我們講了一支舞蹈,但圍繞這支舞蹈,我們其實講了很多很多······我們說,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遇見,那其實人跟書的緣分也是如此,希望同學們在課下還要去回顧一下本課內容,及時補充筆記,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