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部分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專題01 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與國家安全『 課標呈現 』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以某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為例,分析其分布特點及開發利用現狀。『 基礎知識 』知識點1:認識自然資源1.概念: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為人類利用并產生價值的自然環境要素的總稱。2.分類按照自然屬性可分為: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空間資源等。3.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項目 案例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數量 礦產資源 開采利用規模、生產年限和資金投入,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土地資源 影響著開發利用土地時的難度和成本,也影響著土地利用類型和生產方式空間分布 水資源 造成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間接導致了人口、城市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知識點2:我國主要能源資源的特點和分布能源 資源 特點 在我國的分布優點 缺點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環境,為清潔能源 修水庫會淹沒田地,需遷移居民 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中南(長江三峽、珠江上游)和西北(黃河上游)地區核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區適應性強;運轉費用低,收益大 投資大、建設周期長 我國已建成的核電站有秦山、大亞灣、嶺澳一期、田灣核電站,在建的有紅沿河、陽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等太陽能 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景廣闊 能量比較分散;投資大、效率低、占地廣、儲能難 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線以西、以北地區煤炭 分布廣、儲量大,開發和利用難度不大 非可再生能源,輸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塵多,易污染環境 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等省區分布較豐富石油 發熱量大,運輸、使用方便,屬于高質量的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會產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知識點3: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1.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①石油對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應受國際能源市場影響大。②能源供給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③能源結構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開發緩慢。④能源分布不均,運輸成本日益攀高。⑤能源消費模式不經濟,環保壓力不斷增大。2.石油供需與我國能源安全(1)石油供需關系變化①20世紀60年代之前,石油和石油產品主要依賴進口。②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為自給有余的進口國。③1993年再次成為原油凈進口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④我國進口石油來源:俄羅斯及西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2)石油安全問題原因①出口國社會動蕩。②對國際石油市場的高度依賴。③石油長距離運輸。3.保障國家石油安全兩大途徑 具體措施保障石油國際供給來源的可靠 ①積極開展國際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資;②有效實施石油進口多元化戰略;③努力保障石油運輸通道安全;④擴大人民幣結算、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保持石油國內生產的穩定 ①穩定石油生產:加強陸上和海上石油勘探;②引導石油消費:倡導節約用油,大力推廣節油技術,推廣以電代油、以氣代油、以煤代油等措施;③增加石油儲備: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 難點辨析 』易錯點1:判斷某種資源是否屬于自然資源的方法判斷某種資源是否屬于自然資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從自然界獲得;②能否用于生產和生活。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滿足②的物質或能量,就是自然資源。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條的,則不屬于自然資源。易錯點2:資源供給和消費方面保障資源安全的措施(1)資源供給方面,增加資源供給和保障能力措施 要求及效果挖掘資源潛力 可增加區域自身的資源供給能力,但高度依賴技術的進步開發替代資源增加區外資源調配與貿易 要求資源的供給渠道保持穩定,經濟成本可接受,且有相應的技術或市場機制作為保障有效管控戰略資源 可以在資源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保障資源供給的持續穩定(2)資源消費方面,節約和優化資源利用措施 途徑及效果 保障降低資源消耗 主要通過減量、重復使用和循環利用來實現 都高度依賴技術、管理水平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使用效益最大化 意味著用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環境或社會效益有效規避 各種風險 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易錯點3:金屬資源開采一般出現的問題及對策(以中國稀土為例)1.我國稀土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過量開采,儲量減少;不合理開發,造成土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技術水平低,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價格低,創匯少。2.合理開發利用稀土資源的建議① 增加對稀土新材料研發的投入;② 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③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和綜合利用;④ 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保護好土地,對遭受破壞的土地及時開展復墾工作;⑤ 實施嚴格的環保標準,加強環保措施實施力度,防治資源開發利用中產生的環境污染;⑥ 提高稀土出口價格等等。『 素養深化 』素養能力1:應對能源問題的措施--“開源”“節流”和“儲備”1.“開源”區域內 加大勘探和開發,增加資源的探明儲量開發新的資源和能源區域外 拓展資源的來源范圍和渠道2.“節流”的具體舉措:加強節約,利用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等。3.“儲備”:建立石油儲備基地,保證能源安全。專題02 中國的耕地與糧食安全『 課標呈現 』運用圖表,解釋中國耕地資源的分布,說明其開發利用現狀,以及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關系『 基礎知識 』知識點1:耕地資源1.耕地:指自然土壤經過農業生產活動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土地。2.耕地資源3.耕地資源的特點4.耕地的價值: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知識點2:我國耕地資源1、我國耕地資源的特點角度 特點數量 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質量 總體質量不高,優質耕地少分布 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潛力 后備資源不足,開發難度大2、我國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① 耕地總量呈減少趨勢②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③耕地集約利用程度提高4.我國保護耕地資源的措施確保耕地數量 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執行非農建設的耕地補償制度,開發后備耕地資源,提高復墾指數,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耕地質量 廣泛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推進生態農業和綠色生產;加強糧食作物豐產技術的應用;推進農田綜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規范化農田防止耕地污染 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大力推廣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可降解農膜,減少對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實保障耕地安全提高耕種積極性 增加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加大對水利設施的投入,扶持糧食主產區和種糧大戶,切實提高農民的耕種積極性加強農業科技應用 重點推廣地理信息技術,建立糧食病蟲害預警與監控體系,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和監測水平,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知識點3:耕地保護糧食安全1.保障糧食數量安全(1)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復種指數等。(2)保護耕地的措施:必須堅持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耕地后備資源。2.保障糧食質量安全(1)糧食質量安全依賴于耕地質量安全。(2)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內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3)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 主要措施“藏糧于民” 要調動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完善保護糧食生產政策體系,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實現農業規模經營“藏糧于技” 要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農技推廣的激勵機制,加快新品種繁育“藏糧于地” 要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實施合理輪作,提升耕地質量4.中國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總體目標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5.中國耕地資源的保護措施堅守耕地數量 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開展廢棄土地復墾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閑置,荒蕪耕地鼓勵合理開發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提升耕地質量 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6.中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保障糧食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質量 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等項目實施范圍; ②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減少農業耕作對土壤層的破壞提高土地利用率 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提高糧食單產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從耕地利用率、養分和水熱資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田間管理水平等各個環節,重點推廣地理信息技術其他政策 糧食儲備、跨區調劑、加大扶持力度、國際貿易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減少工業、生活污染耕地土壤;減少耕地的化肥、農藥殘留; 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制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發展智慧農業;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 素養深化 』素養能力1: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1)增加糧食總產量: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人力、物質和技術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率、養分和水熱資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水平等。(2)跨區域調劑,解決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3)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4)建立糧食儲備。維持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專題03 海洋空間資源與國家安全『 課標呈現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基礎知識 』知識點1:海洋空間資源概述1.概念:海洋空間資源是指海洋水體所占據的空間,也稱海域。2.組成:主要由水體、礁石、海島、海床(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線、潮間灘涂等構成。3.用途用途 舉例生產場所 海上養殖、海上發電、海洋油氣開采等倉儲場所 建設海上油庫、海底倉庫等交通運輸場所 建設港口、航道、機場、跨海橋隧等生活場所 觀光休閑、建設海上城市等軍事場所 潛艇活動、建設海底基地等4.我國的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范圍范圍 具體范圍 開發利用內水 渤海、瓊州海峽等 完全主權領海 黃海、東海、南海部分海域、臺灣以東太平洋沿岸海域和部分島嶼周圍海域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公海、國際海底等 某些管制權知識點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方式 內容 作用耕海牧漁 利用人工魚礁、深水網箱、深水養殖船、海上平臺等對海洋資源的集約式立體開發利用;并通過伏季休漁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場 滿足生產生活需要,高效利用海洋空間資源海洋運輸線 主要有海上航道和海港、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橋等 對我國資源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都很重要填海造地 把原有的海域通過人工技術轉變為陸地的開發利用方式 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對空間資源的需求;為軍事設施建設提供土地海島開發 能夠供人類長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島發展海洋資源、實施海島旅游 海島及島鏈、群島具有重要軍事和國防價值知識點3:維護國家海洋空間資源安全1.維護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權益(1)目前形勢①我國與全部海上鄰國部分島嶼的主權歸屬、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劃界等主張存在重疊和沖突。②我國大部分進出口商品的國際海上通道運輸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2)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途徑①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手段,確保國家對所屬海域的控制和使用;②與世界沿海國家尋求合作,共同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2.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1)存在的問題①我國海洋空間資源開發還處于粗放型階段,多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近岸過度開發與深海開發不足問題突出。②海岸侵蝕、海洋災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對我國海洋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保護措施『 難點辨析 』易錯點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比較交通運輸 圍海填海造陸 海底儲藏形式 海港碼頭、運輸船舶、海上航道 圍海造地、填海造陸 廢棄物處理場利用空間 海底、海面 淺海 海底優點 連續性、廣闊性 廣闊、溫度低且變化平穩、遠離居民區、缺氧發展趨勢 大型化、專業化、大噸位、速度快、強續航 人工島、海上人工碼頭、工廠和作業平臺 海底倉庫意義 擴大了活動的范圍 擴大了居住和生產空間 擴大物品的儲藏空間『 素養深化 』素養能力1: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1)緩解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緊張:通過圍海造地、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島嶼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空間。(2)緩解陸地上自然資源緊缺:開發與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等,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意義重大。(3)減少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對陸上環境的潛在威脅;海底水溫低且變化平緩、壓力穩定,可以儲存石油、礦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專題04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 課標呈現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中國際合作的重要『 基礎知識 』知識點1:碳循環1.含義:碳元素不斷地在四大圈層之間進行轉移和交換,構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環。2.過程3.自然界的碳循環主要表現生物和大氣之間的碳循環 ①綠色植物經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葡萄糖,儲存在植物體內,經過食物鏈的傳遞,成為動物體的碳化合物; ②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把攝入體內的一部分碳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另一部分則構成生物的機體或在機體內貯存; ③動、植物死后,殘體中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為二氧化碳而最終排入大氣生物與巖石之間的碳循環 一部分動、植物殘體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積物所掩埋而成為有機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轉變成礦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巖石與大氣之間的碳循環 煤、石油和天然氣作為燃料燃燒時,其中的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大氣和海洋之間碳的交換 二氧化碳可由大氣進入海水,也可由海水進入大氣。這種交換發生在氣和水的界面處,由于風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強。這兩個方向流動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人類活動對碳循環的影響 人類燃燒礦物燃料以獲得能量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這樣就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碳平衡,可能導致氣候異常4.溫室效應:近地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返還給地面。知識點2:全球氣候變暖1.基本原理①示意圖式②結構圖式③文本式:大氣具有允許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低層,并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大氣層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陽短波輻射后增溫,同時地面還向外釋放長波輻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后溫度升高,并把熱量返還給地面。這種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的現象被稱為溫室效應。2.全球氣候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 內容生存空間喪失 生存空間的喪失是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最為嚴重的影響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水、耕地等戰略資源的數量減少和穩定性降低。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 當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國家安全 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3.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知識點2:碳交易和碳減排1.碳排放的影響2.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1)產生根源: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需要治理,而治理溫室氣體則會給企業造成成本差異;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換可看作是一種權利(產權)交換,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權也可進行交換;由此,借助碳權交易便成為市場經濟框架下解決污染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2)基本原理: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碳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3)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大氣中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產生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碳轉移,進一步加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碳排放負擔發展中國家應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期,碳排放總量增長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因此應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不能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為碳減排而延續貧困、制約發展3.中國碳減排的行動措施(1)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構建低碳經濟體系。(2)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嚴格的環保巡查制度,轉變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3)調整能源結構,推廣風能、太陽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產,鼓勵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出行。(4)對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經驗加以推廣,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體系。(5)開征環境保護稅。專題05 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安全『 課標呈現 』結合實例,說明設立自然保護區對生態安全的意義『 基礎知識 』知識點1:自然保護區1.概念:自然保護區是指國家或地區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2.自然保護區的內部結構名稱 分布范圍 人類活動核心區 保護區核心 區內嚴禁一切干擾活動緩沖區 環繞核心區的周圍地帶 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外圍區(實驗區) 位于緩沖區的周圍 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3.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保護要求及功能區劃分保護對象 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保護要求 對未經改造或輕微改造的生態系統,禁止人類活動干擾與破壞,使其繼續保持自然狀態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止繼續破壞,將人為干擾降到最小,通過科學管理使其恢復到原生或此生的穩定狀態,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功能區劃分 按照國際慣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4.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別和類型類別 類型 舉例自然生態系統類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 荒漠生態系統類型 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 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熱帶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包括紅樹林、鄰近灘涂、水面以及棲息于此的野生動物野生 生物類 野生動物類型 野生植物類型 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丹頂鶴為主的珍貴水禽自然 遺跡類 地質遺跡類型 古生物遺跡類型 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恐龍蛋化石群知識點2: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1.生態安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設立自然保護區的原因: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動植物物種滅絕加速,影響到國家生態安全,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意義 內容保護自然本底 自然保護區保留了一定面積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這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時應遵循的途徑,為人們提供評價標準以及預計人類活動將會引起的后果貯備物種 保護區是生物物種的貯備地,又可以稱為貯備庫。它也是拯救瀕危生物物種的庇護所開辟基地 自然保護區是研究各類生態系統自然過程的基本規律、研究物種的生態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環境保護工作中觀察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取得監測基準的地方。當然它也是教育實驗的好場所美學價值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曠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緒可使人精神煥發,燃起生活和創造的熱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類健康、靈感和創作的源泉4.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①地位: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知識點2: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生態問題 主要分布區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 防治措施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森林火災等 濫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氣候干旱、降水減少 過度放牧、過度墾殖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沉積物充滿湖沼 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生物多樣 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都有一定的壽命 人類的狩獵采集、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土壤侵蝕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降水季節變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過墾嚴重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 降水少、氣候干旱 過牧嚴重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素養深化 』素養能力1:生態文明與國家安全(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構建生態文明1.傳統發展模式:往往是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這使得人類的社會生產多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入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2.可持續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3.具體措施措施 具體做法 目標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自然資源的利用由高能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約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資源的方向轉變 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經濟體系環境污染的治理 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形成低能耗、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結構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保護 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止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生活方式素養能力2:如何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1.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圈定范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保護的區域。(2)要求: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工程建設。2.強化環境風險的預警和防控(1)風險預警:通過對風險信息的分析、推斷,發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關的對策建議。(2)風險防控:是根據風險預警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提升應急響應水平和風險規避水平。3.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基礎: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建立系統、嚴格和規范的環境應急管理制度。(2)一般規定:規范的流程和相應的責任主體。專題06 污染物跨境轉移和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 課標呈現 』1.結合實例,說明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境安全的影響。2.舉例說明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 基礎知識 』知識點1:污染物的跨境轉移1.含義:當污染物從一國的管轄地區轉移至另一國或者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地區,就會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轉移。2.主要形式方式 傳輸途徑污染物跨國傳輸 大氣環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廢棄物跨國轉移 正常貿易或非法入境3.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境安全的影響(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危害:不僅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異地蔓延和擴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2)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原因因素 具體內容自然因素 隨空氣和水自然流動,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人為原因 發達國家 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減少污染物處理費用發展中國家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技術落后,資金缺乏,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薄弱環保法規不健全,一些不法經營者違法走私4.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治理措施(1)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①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②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持有進口國政府的書面批準書。③發達國家通過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2)我國治理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措施項目 內容國際貿易 充分利用國際公約,與污染物出口國或地區進行交涉,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環境權益制度建設 逐步健全法規體系,加強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控制,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的身體健康資源利用 全面提升國內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水平,逐步補齊國內資源缺口公眾參與 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圍知識點2: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1.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體系(2)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教育手段、技術手段。(3)環境管理的“八項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2.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政策 從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思想 樹立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觀念措施 實行最為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行動 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環境保護(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難點辨析 』易錯點1:我國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易錯點2:我國環境保護的措施措施 具體內容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針對工業企業大氣污染問題,加強綜合治理,加快環境修復和綠化。針對重污染天氣,提前采取應急減排措施,實施區域應急聯動,降低污染程度保護水源 對水污染問題,推進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減少水體污染,保障用水安全修復土壤污染 對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問題,進行強化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推動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清潔生產。全面節約資源,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用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倡導綠色生活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全面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統籌開展全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素養深化 』素養能力1:環境安全影響國家安全我國主要環境安全問題及降低環境安全風險的基本途徑(1)我國主要環境安全問題主要環境安全問題 內容國土安全問題 國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國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酸化、鹽漬化嚴重,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嚴重影響了我國國家安全水資源安全問題 我國水資源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現有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河流污染由局部逐步發展到整體,由城鄉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生態安全問題 人類的生命是適應環境的產物,當環境質量發生不良變化時,人類的健康也就相應受到影響,甚至難以生存。我國目前向環境排放的各種廢棄物數量很大,遠遠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生物物種安全問題 人類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發展起來的,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大自然中不顧后果進行掠奪式的開發,造成生態破壞,龐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適宜的環境而急劇消亡(2)降低環境安全風險的基本途徑基本途徑 具體措施降低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 盡最大可能從源頭上防控環境問題的發生及時發現和治理環境問.避免其惡化為環境安全問題積極應對已發生的環境安全問.降低其危害程度減少人類社會受損害的可能性 避免在環境高危地區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提升人類社會對環境風險的承受水平增強人類社會對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響應與善后處理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