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如歌的行板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選聽)教學目標1、在樂曲欣賞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培養良好習慣。2、了解弦樂四重奏的器樂表現形式,能夠哼唱其中的旋律。3、了解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4、通過欣賞樂曲,開闊音樂文化視野,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新知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歌曲《綠袖子》這首歌曲的拍號和節拍特點是是什么?三拍子,強弱弱綠袖子——英國民謠復習歌曲請同學們聽一遍錄音,并隨錄音輕聲哼唱歌曲。新知導入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這首常用于弦樂合奏或小提琴獨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1年寫作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而《D大調弦樂四重奏》也正因有這個杰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鐘愛。《如歌的行板》 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完整欣賞《如歌的行板》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請大家一起來試唱A主題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思考:A主題有什么特點?旋律中多次出現四度下行音程,是俄羅斯民歌中通常用來表現憂郁、痛苦的典型音調。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請同學們用豎笛吹奏B主題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請同學們完整聆聽樂曲,出現A、B主題時請舉手示意。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其中交響樂創作處于重要位置。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成就,同時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把高度的專業技巧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戲劇性沖突和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 。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新知講解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就是"由四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它包含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最主要和最受歡迎的室內樂類型。弦樂四重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阿萊格里(1584-1652)時期。阿萊格里是羅馬帕帕爾教堂的音樂家,他第一個為弦樂寫下了四部的奏鳴曲。到了18世紀初期,許多音樂家都寫過類似的曲子,其中以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的貢獻為最大。海頓確定了弦樂四重奏的模式,使弦樂四重奏成為音樂家公認最理想的室內樂形式。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古代武士魯斯蘭與公主柳德米拉正在舉行婚禮。在婚宴達到高潮時,響起一陣雷聲,柳德米拉被妖魔劫去。魯斯蘭不畏艱難險阻,先后和羅格達伊、巨頭、黑海魔王、進行了殊死搏斗,同時他不為水妖所誘惑,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救回了愛人……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格林卡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他奠定了俄羅斯歌劇和交響音樂的基礎,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樂派,推動和促進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被人們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請同學們完整聆聽樂曲,出現樂譜中的旋律請思考有什么特點?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主部主題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由長小提琴、中提琴明亮的音色快速奏出旋律。副部主題旋律優美親切、氣勢廣闊。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欣賞視頻,思考:作曲家運用了哪些對比的創作手法?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管弦樂合奏新知講解作曲家運用了哪些對比的創作手法?1、在性格上,旋律優美親切、氣勢廣闊的副部主題與表現勝利、英雄氣概的主部主題形成對比。2、在配器手法上,副部主題在小提琴清淡的、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大提琴、大管等奏出;而主部主題是在節奏強烈的、厚重的和弦伴奏下,由長笛、小提琴奏出,兩個主題在音色與織體方面形成對比。3、在調性上,主部主題是D大調,副部主題是F大調,形成調性對比。課堂總結《如歌的行板》、《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在世界各地廣受喜愛,世界音樂文化多姿多彩,希望同學們能以更包容的心懷喜愛世界優秀的音樂作品。作業布置搜索柴可夫斯基和格林卡其他的音樂作品并欣賞。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樂曲欣賞:《如歌的行板》.mp3 樂曲欣賞:《如歌的行板》第一主題.mp3 樂曲欣賞:《如歌的行板》第二主題_.mp3 樂曲欣賞:《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mp3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課時《如歌的行板》《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選聽).pptx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mp4 格林卡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