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倡導學生主動從日常生活的點滴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聯系。深挖教材立德樹人的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樹立開放的國際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承前啟后的一課,是選擇性必修的重點內容之一。美洲物種的外傳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是描述了新航路開辟后全球性物種傳播與交融的歷史事實,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多角度認識全球性物種交融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風貌,對近代歷史進程與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學情分析:選擇性必修二是高二選擇歷史科的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高二階段的學生經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具體掌握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聯系密切的史實,有一定的歷史思維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高二時段歷史教學要側重引導學生從通史轉向專題史的學習,線性地認識人類歷史進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學目標】課標要求: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1.結合《中外歷史綱要》相關內容,比較新航路開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間食物物種交流的不同。2.分組完成學習任務:根據地圖和課本“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概述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世界雙向流通的表現。3.依據史料、課本的“歷史縱橫”和“探究與拓展”全面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社會經濟、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樹立全球經濟發展多元一體的國際視野,認識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種交流給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帶來的變化與影響難點: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種交流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創設開放多樣的課堂活動,設計通過項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完成梳理近代以來世界物種的全球性傳播和交融的表現,落實時空觀念素養和史料實證素養。用好教材,深挖教材諸如“學習聚焦”、“史料閱讀”、“歷史縱橫”等素材,引導學生形成“以小見大”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學法指導,引導學生理解影響社會經濟生活變化的多種因素,通過辯證認識全球性物種交流的影響,助力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樹立開放的國際視野。【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美食·雅事 中秋時節,本地特產水果林檎多量上市,甜美的林檎是在外游子思鄉的媒介,大家是否知道,林檎也叫“番荔枝”,它并不是自古所有的特產,而是來自海外。食物名字背后隱藏著有趣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探索近代以來食物交流的歷史。 活動1:你知道食物名稱背后的故事嗎? 圖片:胡椒、番茄、洋蔥和白菜(Chinese cabbage) 材料: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進。 ——石聲漢《試論我國從西域引入的植物與張騫的關系》 創設情境1:依據下圖和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航路開辟前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 《早期農業傳播示意圖》——斯塔夫里阿斯諾《全球通史》(圖略), 材料: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陸續向東土移植;西域的良馬、橐(tuó)駝、各種奇禽異獸以及名貴的毛織品,以及羅馬的玻璃器和西域的樂舞、雜技也都源源而來。中原地區則向西域輸送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并把鑄鐵技術,可能還有鑿井技術傳到西域。 主題: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近代以來全球性的物種交融 課程標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教學目標: 1.結合《中外歷史綱要》相關內容,比較新航路開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間食物物種交流的不同。 2.分組完成學習任務:根據地圖和課本“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概述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世界雙向流通的表現。 3.依據史料、課本的“歷史縱橫”和“探究與拓展”全面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社會經濟、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樹立全球經濟發展多元一體的國際視野,認識構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 創設情境2:觀察下圖,結合材料,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新特點? 材料: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引導,驅動學生完成自學任務:完成課本P8和P9“學習聚焦” 第一組:概述美洲食物物種在歐洲傳播的表現。 材料1: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 克羅斯比將其稱為“ 哥倫布大交換”, 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瑞士有了巧克力…… ——查爾斯·曼恩著《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第二組:概述美洲食物物種在中國傳播的表現。 材料2: 玉蜀黍重出西土,種者亦罕。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 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 ——[清]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自我檢測: 清朝嘉慶年間,番椒(辣椒)傳入四川,在烹調中與當地特產的花椒有機結合,形成麻辣兼備的格局,從而促進了川菜的最終成熟定型。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 A.經濟文化呈現兼容性特征 B.長途販運貿易蓬勃發展 C.閉關鎖國政策被徹底廢棄 D.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 第三組:概述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傳播的推廣。 材料3: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 克羅斯比將其稱為“ 哥倫布大交換”, 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 小結:引導學生整理板書筆記 隨堂精練: 據記載,在整個18世紀,從中國輸入西歐的茶葉翻了幾倍,價值達到1.8億兩白銀,其中英國人的消費占據了一半以上。推動這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中國茶葉豐收推動了進口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 C.清政府重視外貿,鼓勵出口 D.地球變暖加速茶飲業發展 學法指導:社會生活的變化是社會整體性發展變遷直觀的反映。 影響社會生活變化的因素有: 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工業、商業); 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變化; 交通和科技的發展; 人口的遷徙…… 而社會生活的變化反之也推動社會原有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嬗變。就近代以來,這種變化具有全球性的影響,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風貌。 活動2:美食·美事 ——辯證多角度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 創設情境1:依據課本P12 “問題探究”的材料,結合表1和圖片,概括食物交流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圖片見課本P11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創設情境2:閱讀課本P10“歷史縱橫”咖啡和咖啡館,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創設情境3:依據材料,結合課本P12“史料閱讀”歸納物種的交流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材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物種多樣性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的重要原因。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場生態災難,現已成為全球問題。 小結:概括近代以來全球性物種交流的影響。 活動3:教學評估——課后作業 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結合明清時期的史實,簡評材料的觀點。 活動4: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引導學生預習《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活動5:拓展:以習近平主席的講話鼓勵學生樹立開放的國際視野 觀看圖片,了解食物名稱與歷史史實的聯系。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特點: (1)交流范圍有限,集中在亞、非、歐洲之間,在鄰近地區或各大洲內部進行。 (2)交流物種較少;只有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了解課標要求,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特點:歐洲人主導;各地食物物種的長期雙向交流交融(全球性傳播和和融合);人類命運與共。 第一組:概述美洲食物物種在歐洲傳播的表現。 ①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 ②玉米、馬鈴薯和番茄起初都是作為觀賞植物,16世紀中期后,才作為食物得到推廣;甘薯傳播比較緩慢。 ③這些食物經歐洲的殖民擴張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 第二組:概述美洲食物物種在中國傳播的表現。 1.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西北、西南、東南沿海)傳入中國。清朝前期,全國各地多有種植;鴉片戰爭前,已遍布全國。 2.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甘薯、番茄和辣椒起初都作為觀賞作物;后才作為食物被推廣。 第三組:概述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傳播的推廣。 有糧食、蔬菜、水果、經濟類作物,豐富當地的飲食;牲畜家禽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整理筆記。 完成練習。 做學法指導記錄。 閱讀材料和教材相關內容,回答問題。 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使人口激增與營養改善;改變了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深刻影響人類的飲食習慣。 推動了當地經濟(特別商業)和世界貿易的發展。 糧食的豐富削弱社會階層的差別,促進人民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 人類過度開發自然和新物種的入侵造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生態環境惡化。 整理筆記。 完成作業。 從日常生活所見的食物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進行校本資源的開放。 引導學生聯系《中外歷史綱要》的相關知識。 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物種交流的特點,理解古代與近代物種交流的不同,了解近代以來物種交融的背景。 通過補充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從教材相關史料獲取信息,鍛煉學生歷史表述能力,落實時空觀念素養和史料實證素養。 通過練習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過練習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以題為過度,引導學生學會從社會表象認識影響社會變化的因素,落實唯物史觀素養。 深挖教材立德樹人的素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學會觀察日常生活,感受社會生活變化與歷史的聯系,形成“以小見大”的思維和多角度分析情境問題的能力;樹立開放的國際視野,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落實唯物史觀素養、歷史解釋素養和家國情懷素養。 依據學生的書目作業評估學生的學業等級。 培養學生建立單元知識的整體體系。【教學評價】以課堂練習為檢查學生具體知識的落實,課后開放性作業評估學生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的等級。【教學反思】選擇性必修教學培養學生從通史學習轉向專題史學習的能力,教學過程更需注意引導學生以專題發展為主線,加強學生歷史事物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學會從社會表象深入掌握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體會唯物史觀的科學性。本課設計比較貼合史實基礎扎實,文科能力教好的學生,如果學生學業水平一般,可能要增加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