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內容:第二節物質運輸的器官一、血液授 課 人: 授課類型:互動課 授課班級:教材分析 課本安排“血管”內容在先主要是考慮到三種血管的功能和結構學習相對簡單,在已知不同血管功能的基礎上,再觀察向和心臟相連的不同血管灌水所發生的現象,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對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和學習。因此,“血管”內容的學習不僅是血管知識的學習,也是后面“心臟”內容學習的基礎。課本分別敘述了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需要以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加以引導。本小節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講述了出血的初步護理,并要求學生通過“親自做”模擬練習,這樣不僅呼應引言中的問題,使學生知道了不同出血現象的深層次的原因,而且介紹了對不同出血情況的判斷和處理,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用,使學生得到實用性訓練。學情分析 血液循環中血液流經的器官是心臟和血管,對于這一點學生可能并不陌生,但對血管種類及具體功能、心臟結構及工作機理等可能不甚清楚。心臟和血管兩種器官之間是有聯系的,學生先學習血管的結構及功能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1班教學課堂優勢:智慧課堂的“教師提問”、“屏幕廣播”、“課堂檢測”等技術,在本節課中“屏幕廣播”可以克服幻燈片中學生看不清楚某些內容的弊端,方便學生快速進入討論的狀態,“教師提問”可以驗收學生對知識點學習后的掌握程度或展示評價小組討論后的學習成果,“課堂檢測”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掌握以及在應用中發現學生的不足。設計意圖 關于血管結構與功能的知識內容,通過觀察自己身體或與同學親身經歷的事件相聯系。可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看一看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靜脈),回憶醫生在給病人靜脈注射時針頭插入的是什么血管,這樣能增強對血管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上升為理性認識。最后用列表的方法比較三種血管的概念、血流方向、血流快慢、管壁厚薄和分布。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相適應。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1.描述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動的特點。2.說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功能及和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技能性目標:嘗試區分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感受真實物象和示意圖的關系。情感性目標:關注生命、保護生物,形成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情感,進一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說出血管的類型及功能2.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難點:1.明確不同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用具: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觀察生活中熟悉的公路,這是行人、車輛通過的渠道。而我們身體里血液的運輸同樣有著類似的通道。那就是血管。那么,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是否像車的行駛一樣有方向和速度呢? 血管與公路進行類比推測 在類比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學習 觀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橫切圖,找出它們結構上的不同點。1班【教師提問】任務:將各血管的結構特點用線對應連起來。感受手腕處的動脈脈搏或頸動脈處的脈搏與手背靜脈血管的不同。推測:動脈血管中流動速度快還是靜脈血管中流動速度快?提示:由于動脈血管的管壁厚,彈性大,所以動脈血管中血液的流動速度比靜脈快。觀察毛細血管中血液流動的特點。所以,血液在毛細血管中流動速度最慢。判斷不同血管在人體內的深淺分布。過渡語:那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方向有沒有不同呢? 學生發言,展示連線結果:動脈:管壁厚、管腔小靜脈:管壁薄、管腔大毛細血管:管壁極薄、管腔極細學生推測學生判定:動脈血管流速快紅細胞單個通過 將較為抽象的展示出來,學生更容易理解。使得學生在自己真實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判斷、知識的學習。以可觀察、可操作的方式,將較為抽象的展示出來,學生更容易理解。觀察思考 活動一:(1)感受動脈跳動時,同桌用力掐住肘關節處,再次感受動脈跳動的變化。(2)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判定動脈血管中血液流動的方向?活動二:用拇指壓住手背上的一條靜脈,一段時間后,觀察靜脈血管的變化,判斷靜脈血管中血液流動的方向?思考:為什么我們用拇指壓住靜脈后,有一段靜脈會鼓起來呢?教師總結:靜脈瓣的存在防止血液回流。 小組展示:合作探究結果判定動、靜脈中血液的流動方向學生回答:動脈: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各處靜脈:血液從全身各處流向心臟學生:靜脈血管里的血液留不回心臟,又不能倒流。 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對知識點的探究及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對知識點的探究及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通過實驗觀察,幫助理解靜脈瓣的作用,在通過靜脈曲張的實例加深學生印象,進一步理解。互動辨析 展示圖片請學生繪制動靜脈血液流動方向【教師提問】 小組討論【學生提交答案】以小組為單位 對已學知識的應用觀察思考 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思考:在毛細血管中血流的方向? 學生觀察,回答互動辨析 毛細血管的功能:知識回顧——魚鰓完成呼吸、營養物質的吸收,物質的交換。毛細血管有哪些特點能夠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討論回答 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實驗思考 直接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方向。 學生觀察 激發學生興趣,為下一節實驗課打基礎。【導學本】實驗操作視頻互動辨析 1.為什么選取尾鰭色素少的小金魚?2.為什么用濕紗布蓋住小金魚?3.觀察用凹面鏡還是平面鏡? 學生討論回答 明白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反思梳理 學生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學以致用 結合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判定止血方位。1班學生進行課堂測試,統計出答分率。板書設計第二章第二節 物質運輸的器官一、血管結構特點血流速度功能動脈管壁厚、彈性大管腔較小血流速度快心臟 全身各處靜脈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較慢全身各處 心臟毛細血管管壁極薄管腔極細血流速度極慢物質交換教學反思:在本節課中,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對于中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都會觀察到“青筋”,輸液時觀察到“青筋”的暴起,手腕處的脈搏,陌生的是這些血管的具體分類、結構特點、功能等。所以,本節課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較抽象的結構。利用學生真實的感知,通過自己真實觀察到的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帶動學生的思考探究。在三種血管結構特點觀察時,給出學生指示進行連線,降低學生觀察難度,使得更多的學生知道觀察點是什么,順利掌握此教學點。由于沒有止血帶,將探究實驗的步驟進行改進,學生們在活動時很興奮,但是會存在部分學生忘記最終的探究目的,在學生活動時走入到學生中,在興奮中、興趣中完成目標。在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時,1班學生在使用凹面鏡的問題探究中,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小魚尾鰭有魚骨的存在,血管是密布在魚骨周圍的,只有當光線強時,透過骨的光線更強,更能觀察到血液的流動方向,并同時解決了自己班學生觀察到類似“竹節”的結構是魚骨。學生探究的熱情也被激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