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書法教案(第4課)教學版塊(課題) 右偏旁 課時 40分鐘核心素養(yǎng)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書法的重要性,曉知并學習古代名人學有所成的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藝術之感情和奮發(fā)向上的信心,從小養(yǎng)成喜好、愛好藝術的良好習慣,既學本領,又學做人。語言應用:學生了解行楷偏旁部首(立刀旁、單耳刀、頁字旁、反文旁)的特點,掌握這幾類偏旁部首的漢字寫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思維能力: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臨摹范字,逐步學會規(guī)范地寫好范字,進而舉一反三,寫好左右結(jié)構(gòu)的漢字。審美創(chuàng)造:不同方式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書法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內(nèi)容 講解行楷的偏旁部首(立刀旁、單耳刀、頁字旁、反文旁)特點。讓學生練習例字。教學重難點 例字的寫法學具準備 筆、墨、紙、硯、書法作品教學過程 利用點名冊點名,將未到的學生及時作記錄。一、引入課題功臣書法家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丞相李斯將六國文字收集起來,存其所同,其各異,以秦國文字做基礎加以綜合整理,為官方正式標準字體使用。這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第一次統(tǒng)一文字的運動。秦朝以前的蒙書統(tǒng)稱為大篆,秦始皇時期通過對大篆刪繁就簡而創(chuàng)制的一種書體叫小篆。小蒙對漢字的規(guī)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體勻圓齊整,剛健流美。 二、課程新授1、技法講解(毛筆)立刀旁出示例字,要求學生邊看邊思考例字的特點。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短豎略靠向上部,宜正。豎鉤直而有力。 單耳刀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橫折鉤略向右伸展,再在橫的起筆處寫垂露豎或懸針豎。豎畫宜正。頁字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上橫略短,橫中起筆寫短撇,略輕,中間兩豎與上橫同寬,左短右長,框內(nèi)筆畫布白均勻,下撇與點左高右低。 反文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短撇,撇末起筆寫短橫,最后寫撇和捺。撇、捺應左移,勿與上橫對正。 (學生練習例字,老師下位指導并糾正學生的錯誤寫法。)2、技法講解(硬筆行楷)楷書結(jié)體端莊嚴謹,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行筆不可過快,不可輕飄,要做到筆筆運行有始有終,穩(wěn)健挺拔,用力要輕重分明,提按有序,才能不失楷書的風范。行楷結(jié)體瀟灑飄逸,但用筆上卻不可一味盲目求快,關鍵是要做到輕重徐急,節(jié)奏分明,輕重不同,主次有別。行楷與楷書的一大區(qū)別在于其連筆,然而絕不可凡是連筆處便一連到底。要講究些筆斷意連,虛實相間,以免潦草雜亂,弄巧成拙。立刀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短豎,回鋒向右上啟帶長豎,堅末收鋒左上出鉤。 單耳刀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橫折鉤,轉(zhuǎn)折處自然圓轉(zhuǎn),鉤鋒啟帶豎畫。豎為懸針豎,形不宜大。頁字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橫畫,橫末連寫撇和豎,豎末回筆順勢寫橫折、短撇,再寫右斜點。反文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短撇,撇末連筆寫短橫,最后寫長撇和捺。一般居字右部,注意撇收捺放。寸字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短橫,短橫中右部出頭寫豎鉤,最后寫側(cè)點。豎鉤要直,形不宜寬。鳥字旁老師示講解,并講述書寫這類字的書法要領:(教師示范)書寫技法:先寫撇橫折鉤,鉤鋒啟上寫點,撇下起筆寫豎折折鉤,最后寫橫。形體上小下大。(學生練習例字,老師下位指導并糾正學生的錯誤寫法。)知識拓展:蘇軾《赤壁賦》《赤壁賦》是北宋蘇軾所作名篇。這卷行楷書正是由其親筆所書。全卷縱23.9厘米,橫258厘米,共66行,前5行36字已缺,由明代文征明補書。原作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赤壁賦》結(jié)字矮扃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的用意之作。此作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字形寬厚豐腴,筆力既凝聚收斂在其筋骨中,又往往從鋒芒、轉(zhuǎn)折中閃爍出來。蘇軾選用行楷來書寫更使作品表現(xiàn)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無怪明代董其昌贊揚此作“是坡公之《蘭亭》也”。三、歸整文房四寶作 業(yè) 練習“例字”及練習內(nèi)容,要求漂亮、工整。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