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實;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性質。過程與方法通過《明史·鄭和傳》、《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抗倭圖卷》等資料,了解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概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鄭和下西洋所體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勇氣,學習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精神;通過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對比,感受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究其本質是由國家實力決定的,進而明白弱國無外交,從而激發愛國情懷。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教學難點:鄭和下西洋三、教學過程關注新聞的同學都知道,就在一個月前,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他的歐洲之行。下面我們就來觀看這樣的一段視頻。(播放視頻)這段視頻描繪的是習近平主席出訪的第一站意大利,那么我想請問同學們,習近平主席的這種出訪屬于一種什么性質的活動啊?對 外交,其實外交活動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古代社會,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它的對外關系是怎么樣的,也就是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位臉特大的看似有點油膩的中年大叔叫高曉松,他有一檔節目叫曉說,里面會講很多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余時間看一看。 高曉松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語錄叫做,“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那么說到遠方,遠行,你會想到我們學過的哪位歷史人物?對 出使西域的張騫和西行取經的玄奘,他們二人身上那種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如果說到遠行,我們還得再記住一個人,他就是鄭和,通過老師的提示,同學們應該知道了,因為他 下西洋。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本課的第一個題目,,鄭和下西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鄭和。誰來讀一下鄭和的簡介?鄭和,云南人,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在流離中被明軍擄去,送進皇宮當了太監。后來跟隨燕王朱棣(dì),立下赫赫戰功。朱棣稱帝,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派他遠下西洋,并賜姓鄭。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等領域都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與智慧。好 通過這段介紹我們了解了鄭和,也知道了是因為鄭和為朱棣立下赫赫戰功 所以明成祖器重他 派他下西洋。那西洋又是怎樣的一個地理范圍呢?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答案。好,回答正確。西洋,明朝初年是指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及印度洋流域一帶和沿岸地區。好,鄭和和西洋我們都知道了,那鄭和為什么下西洋呢?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同學們看教材是怎么說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威望,示中國富強。好,這個原因在《明史·鄭和傳》中也有記載,即“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關于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令后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明史·鄭和傳》中記載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我們知道朱棣是通過篡權的形式奪取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當朱棣率領大軍沖進南京城的時候,卻看見宮中一把大火沖天而起,在這場大火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了,他到底是蹈火自焚還是趁機逃跑了,這個問題讓朱棣如坐針氈,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原因,也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那么鄭和是什么時候下的西洋呢?1405-1433一共下了幾次西洋呢?七次。那鄭和具體是怎么下的西洋,這個問題就交給同學們了。現在我們都化身鄭和的分隊,第一分隊負責鄭和下西洋帶了那些東西?第二分隊:去了哪些國家?第三分隊:產生了那些影響?第四分隊:航行前有哪些準備?好,同學們完成的都很出色。我們來看鄭和船隊的規模是非常大的。最多時候有200多搜船,最少也有60多艘。最大的是鄭和的寶船,他的面積相當于今天一個標準的足球場。我們來看船上都有哪些東西。有優質絲綢,精美瓷器,漆器,上等茶葉和大量的金銀珠寶等。俗話說眼見為實,今天老師也帶了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物品,下面請四位同學上臺,做一下展示。鄭和帶著這些東西都去了哪些國家呢,剛才第二分隊已經為我們找到了。鄭和的船隊到達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向這些國家或慷慨贈禮,或發展貿易。那來而不往非禮也,榜葛剌也向明朝進奉了一個動物,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就是長頸鹿,但是當時明成祖不知道,大喜,并稱之為瑞獸麒麟。不僅這一國,在鄭和第六次返航時,就有16個國家1200多人跟隨鄭和來到明朝,所以當時有一種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俗話說有比較才會有幸福。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也得和人比較,我們才會知道他的意義有多重大。和鄭和對比的是來自西班牙的航海家哥倫布和來自葡萄牙的航海家達伽馬。首先,從時間上,可以知道鄭和的時間早且長;從次數上,次數多;從人數、船數和所載物品上,可以看出 規模大;從到達范圍上,開通了亞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是航海史上的壯舉。隨著鄭和七下西洋的結束,鄭和的人生也走到了最后一程,在第七次下西洋航行到印度古里的時候,鄭和病逝了。從古里航行到瀏家港需要三個月的時間,這注定了鄭和的尸骨無法回到祖國入土為安,所以有人猜測,鄭和的船員按照穆斯林的習俗,對他進行了海葬,并按照他的遺愿,將他的一撮頭發和一雙鞋子,帶回了南京。這就是今天位于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墓前可以眺望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也不枉鄭和一生奉獻航海事業了。隨著鄭和時代的結束中國的航海事業也落下了帷幕,但是世界的航海時代卻在悄悄的崛起。在亞歐大陸的最西端,有一個叫羅卡角的地方。普通人會在這里止步,但是勇敢者的旅程則從這里開始。15世紀初,愛冒險的天性和對財富的渴望驅使著葡萄牙人開始從這里出發,去尋找他們的美麗新世界。中國,很不幸,成為了其中之一。同學們閱讀教材,看看是中國的那里。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中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那么同學們想這是在中國人歡迎的情況下來得嗎,并不是。所以這是一種什么行為,侵略!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但我們反抗的不是葡萄牙人,而是倭寇。也就是本課的第二個問題,戚繼光抗倭。首先我們來看看倭寇的概念,哪位同學讀一下?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那為什么在明朝中期會出現嚴重的倭患呢?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 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奧,原來是明朝中期國力減弱了,所以給了倭寇可乘之機,他們肆意破壞我國人民財產安全,損害了我國的主權。但是最終這個倭患被一個人評定了,他就是——戚繼光。哪位同學閱讀一個戚繼光的簡介。戚繼光: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后考中武舉,擔負起防御倭寇的任務。戚繼光先后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為什么戚繼光能評定倭患呢?首先,他治軍嚴明 恩威并重;臨陣逃脫者 斬!行軍途中 除統一唱軍歌外 禁止任何娛樂活動!軍中禁止喧嘩 違反者捆打四十軍棍!可看出戚繼光很嚴厲,那同學們可能會想,作為戚家軍的一員很痛苦,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戚家軍“給餉甚厚”。這是因為作為將領的戚繼光從來不克扣、私吞軍餉。最重要的是戚繼光愛兵如子,他說夫將者,腹心也;兵者,手足也。除此之外,戚繼光還發明了倭寇武器武士刀的克星——狼筅(xiǎn)。并發明了特有的陣法——鴛鴦陣。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愁倭寇評定不了嗎?戚繼光在浙江臺州取得了九戰九捷的好成績,成功評定了浙江的倭患,后又在福建、廣東剿倭。解決了倭患。當然,明朝的抗倭將領還有別人,那就是俞大猷和譚綸,他們與戚繼光并稱為明代抗倭三大名將。在今天的戚繼光故里,我們還能看到嘉靖皇帝御賜的牌坊,但是功名并不是戚繼光所追求的,他曾說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所以現在請同學們評價一下戚繼光及其抗倭斗爭。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明神宗實錄中也肯定了戚繼光的功勛。血戰殲倭,勛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戚繼光評定倭寇后,他去了哪里。那就是被朝廷派往長城一帶,指導長城防務。在此期間,戚繼光大力修筑長城。我們只到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我們走在八達嶺長城上,或許你觸摸的某一塊城磚,那上面還流淌過戚繼光和戚家軍的汗水呢!以上就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我們以表格的形式回顧整堂課的內容。通過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對比,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是由什么決定的?對 國家實力。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系。習近平主席出訪意大利,享受的是最高國事訪問級別的接待待遇,風光無限。但我們也不能忘卻,就在百年前的中國,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求和。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甚至警醒我們“弱國無外交”,中國人要想堂堂正正的走在世界舞臺上,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做支撐做后盾。而強大的祖國需要強大的你。請全體同學起立,齊讀《少年中國說》!三、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