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學設計課 題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的確立 課型 新授 編號主備人 審核人 備課組長核心素養目標 1.時空觀念:了解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成就,知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知識。 2.史料實證:通過分析相關材料,了解一五計劃的意義;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唯物史觀: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了巨大成就,開始改變工業 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歷史解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5.家國情懷: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體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學習重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學習難點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講授法教具準備 課件 練習題教 學 程 序 學 習 中 的 困 惑一、自主學習 梳理知識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背景: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 3.時間: — 年。 4.基本任務 (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地發展 、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5.成就:到1957底,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主要成就(“一橋”“二鐵”“三工”“四廠”) (1)工業 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 第一汽車制造廠、 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四廠”)。 (2)交通運輸業 新建 、 等鐵路30余條(“二鐵”);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三公”);1957年, 大橋建成(“一橋”)。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背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1)時間、地點: 年9月、北京。 (2)內容 ①文獻:通過了《 》。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 的憲法。 ②選舉領導人:選舉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 為國務院總理。 意義: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確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 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情景導入多媒體播放《水調歌頭 游泳》。 水調歌頭 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這首詞是毛主席1956年6月在武漢暢游長江寫下的詞。該詞描繪了1956年中國積極建設的現象,表達出了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出了毛澤東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一橋飛架南北”中的一橋指武漢長江大橋。現在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了世界制造大國,那么新中國的工業化是怎樣起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三、合作探究 閱讀材料,探討問題。 材料一 據統計,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重工業產值增長了210.7 % ,輕工業產值增長了83.3 % ,重工業、輕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5.4%、12.9 % ,輕工業和重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比例為1:1.97 。 ——蕭國亮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具有什么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特點產生的主要作用。 答:(1)特點: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 (2)作用: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改變了我國重工業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有利于我國國防力量的增強;相應地發展輕工業,有利于我國日用品工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等。 材料二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共和國幾乎每一天部在發生改變。因為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設項目開工上馬,其中許多是中國過去沒有的新工業,如汽車廠、飛機制造廠、大型發電設備生產廠等。 ——央視紀錄片《復興之路》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個時期的史實 舉例說明新中國新工業的發展。 (2)分析該時期國民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答:(1)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成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 人民政權得到鞏固;“一五計劃”的實施;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蘇聯的大力援助等。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兩會”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會議。搜集資料,看看最近一次的“兩會”有哪些熱點議題和主要活動。結合這些資料,談談你對“兩會”的認識。 答:(1)2022年兩會聚焦于房價、就業、脫貧、教育、醫療、三農、反腐、食品安全、金融證券、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2022年全國兩會主要活動:全國人大主要是審議議案、審查報告及草案。全國政協是聽取和審議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關于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四、精講點撥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背景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1 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簡表 產品1952年產量比1949年增加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鋼135萬噸754%46.2%煤6 649萬噸105%7.4%棉花130.4萬噸193.3%53%糧食1.639億噸49%79.3%發電72.6億千瓦68.1%21.9%原油44萬噸272%教師提問:史料1中的圖表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各項指標均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 材料2 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的比較。 項目中國 1952年產量印度 1950年產量美國 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2.76千瓦時10.9千瓦時2 949千瓦時教師提問:史料2中的圖表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我國工業水平仍然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遠不如印度。 材料3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教師提問:根據材料3說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水平怎樣? 學生討論后回答: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水平低,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發展工業,我國政府編制了五年計劃,請從本課時中找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和基本任務。 學生回答:時間:1953-1957年底。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4 斯大林論述蘇聯工業化時說:“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就要失敗。” ——《斯大林選集》下卷 教師提問:結合材料回答“一五”計劃的重點為什么是發展重工業? 學生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總結:我國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不優先發展重工業,不能自己制造機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在近代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就是因為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國防工業落后,要想避免歷史的重演,必須發展重工業。這樣,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教師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 教師提問:結合教材,說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成就。 學生回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 教師概括:一橋二鐵三公四廠。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二鐵是指寶成、鷹廈鐵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條公路,四廠是指鞍山無縫鋼管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教師講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一五”期間工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期間的工業發展速度遠遠高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么,“一五”計劃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義? 學生回答:意義是: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1 中共采取正確的方針政策,確定了“一五”計劃的目標,并且不斷選派優秀干部到工業路線上去,培養成為領導骨干。 材料2 20世紀50年代的激情歲月給定居北京的波蘭裔作家愛潑斯坦夫婦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我們被一種同樣的精神所感召,這是一種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斗的行動。沒有真心實意地參加過這種集體勞作的人是很難體會這種感情的。” 教師提問:“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并思考“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小組內充分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歸納:人民政權得到鞏固;“一五計劃”的實施;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蘇聯的大力援助等。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教師過渡: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21和22頁上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回答: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何時何地召開的?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內容:①文獻: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選舉領導人: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2.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1 1954年《憲法》有蒙、漢、維、哈、藏、朝文版本,全國有1.5億人參與憲法草案的討論,民主黨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數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 教師提問: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我國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體現了民主。 3.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2 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教師提問:憲法的性質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4.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3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政體,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按照法律程序,由選民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成地方各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即國家權力機關,并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政權組織形式。 教師提問: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有何作用? 學生回答: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作用: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956年,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一百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建設的初步經驗。五四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此時的中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巨大熱情,匯聚成了一股無窮的力量,鼓舞著廣大人民對未來的美好夢想。五、板書設計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一、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 1.時間:1953-1957年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成就: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主要成就:重工業、交通運輸業。 4.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政治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意義: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六、當堂測試1.右圖為“1953—1957年國家某重點工業基地示意圖”。觀察地圖,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B ①我國由農業弱國發展為工業強國 ②該工業基地位于我國東北 ③該基地以發展重工業為主 ④“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 ⑤抗美援朝取得勝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2.如圖所反映的會議通過的文獻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該“文獻”是( )B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3.1953-1957年,我國在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第一(如下表)。這反映出“一五”計劃的特點是( )B A.工業門類齊全 B.優先發展重工業 C.地區分布均衡 D.工業技術領先世界 4.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D A.1953年初,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B.“一五”計劃期間,北京電子管廠建成投產 C.“一五”計劃期間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 D.“一五”計劃的完成為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5.偉大的中國人民從未停止探索復興道路的步伐。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建立工業化初步基礎的歷史事件是( )C A.開國大典 B.土地改革 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 6.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我國( )C A.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 B.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確立 D.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衛生、科學、藝術事業也同步發展。材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的完成( )A 改善了人民生活 B. 完善了工業布局 C. 消滅了地主階級 D. 忽視了經濟規律 8.《人民日報》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華北和北京各機關選民投票的隊伍中,充溢著格外熱烈的氣氛。好多單位的首長們和住地選區的選民們一起參加投票。”材料說明( )D A. 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效顯著 B.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完備 C. 制定憲法是建國初期的首要任務 D. 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 9.2021年12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當家做主是中國民主的本質和核心”。保障我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C A.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協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 君主專制制度 10.審紀蘭代表參加了建國以來全部十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列符合她第--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經歷的是( )B A.聽到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B.參與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制定 C.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 D.激動于習近平闡述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11.材料: 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期間,從計劃制定到計劃實施,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再到每一個建設者,可以說是上下一條心,舉全國之力,步調一致搞建設的。“一五”期間,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據王樹恩《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等 根據材料,指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答: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現實國情:工業落后,重工業比重低。 原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發展規劃;各界齊心協力等。 (2)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工業化建設給你的啟示。 (2)答:民族獨立是國家工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良好的社會制度有利于促進工業發展;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和于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等。教學反思: 通過材料,給學生以震撼,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后,使學生認識到要改變工業落后的狀況,必須發展本國的工業。本課做到了重點突出,重點講述了“一五”計劃的成就,有效地進行了前后的對比,說明了中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有效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之間的區別,消除學生在認識上的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