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教學設計課程定位與資源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教材分析 從整體上來看,本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在本書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而社會保障則是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對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的保障其基本生活權利的制度,兩者分別是國家控制和保障功能的體現;另外,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在初中教材以及《綱要》上下冊中均涉及較少,學生較難理解,而課本編排將本單元放在最后,也有其思慮。選官制度與戶籍管理的落實、基層組織的運營、社會救助實施息息相關,古代戶籍編制的主要目的是鞏固賦稅制度的運行,法律制度則保障了基層治理的穩定與社會保障的落實,對于前五大專題的學習,也為最后一專題的學習作了知識鋪墊。 從局部來看,本課共分為“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三個子目,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戶籍的編制與管理一般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兼之以依托基層治理的救濟優撫政策為保障,進而鞏固基層治理。三者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完善,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長遠建設、發展。 學情分析 從顯性角度看,盡管在前五專題的鋪墊下,學生對于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且學生在《綱要(上)》的學習中對戶籍制度和基層組織的相關內容有所涉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等),但對于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了解不多,需注意此處脈絡的梳理; 從隱性角度來看,本課與現實關聯性較強,學生通過自身經歷、網絡媒體、課外書籍等渠道對于戶籍、基層組織、社會救濟有一定的基本認知,但未形成系統架構,還需教師通過材料的解讀進行引導; 從發展需求來看,學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通過對戶籍制度、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演變脈絡的梳理,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意識,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與要點根據課表要求、教材分析和學情思考,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作出如下設置: 教學目標 1.以唯物史觀為指引,通過自主學習和史料閱讀,梳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發展脈絡,結合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經濟發展的狀況,理解戶籍制度的特點并認識其作用,認識古代戶籍制度的發展對今天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借鑒意義,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2.通過史料閱讀和分析比較,在梳理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發展脈絡的基礎上,理解中國古代基層管理組織的特點,認識其對于中國古代封建統治和社會穩定的歷史作用。 3.能夠聯系現實,通過對比分析材料和小組合作探究,認識不同主體主導下的救濟與優撫措施,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救濟和優撫的主要特點,鍛煉歷史解釋的能力;同時,認識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模式,以及其所體現的“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尊老養老”等思想的重大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救濟與優撫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教學難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現代意義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上利用建構主義思想,以圖片、文字史料和現實生活為兩個重要基點,通過對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脈絡的梳理(素養立意),引導學生思考本課核心問題,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現代意義(問題導向),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對本課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本位)。 教學方法 ①講授法:通過講授法幫助學生梳理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的演變脈絡; ②史料閱讀法:通過史料閱讀、分析、總結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③合作探究法:以小組討論探究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的演變趨勢或特點,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課程脈絡與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導入新課 展示相關詞匯(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北上廣深落戶口、醫保、社保、養老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 過渡 這些都是生活中我們所常見到的一些概念,有基層管理方面的,也有社會保障方面的,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但其實這些制度或政策,在我國古代也有所體現,我們現今的制度建設也離不開對古代經驗的繼承與發展。 核心問題 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如何的,并在學習完后嘗試為現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提供一些建議。 設計意圖 以一個關鍵詞集合圖來吸引學生注意力,以貼近生活的列舉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既與本課主題契合,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和問題去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新課講授 一、治之道——法古求新 問題鏈 ①什么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有何作用?(通過史料分析,介紹戶籍制度的概念及內容,總結歸納戶籍制度的作用,認識到戶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②戶籍制度有哪些?如何演變?有何特點?(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和材料閱讀完成對戶籍制度演變的梳理,討論探究戶籍制度的特點) ③戶籍制度如何落實?基層組織與管理如何演變?有何特點?(從戶籍制度轉入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上,表明戶籍制度依托基層組織完成,引導學生梳理其發展脈絡并歸納其特點) 設計意圖 本主題中的基礎知識內容,主要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由教師帶領學生結合教材和PPT中的史料進行梳理、歸納,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總結概括的能力;再在史料閱讀、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歸納戶籍制度和基層組織與社會管理的特點,理解發展變化中的“法古”之道與“求新”之實,認識其對于中國古代封建統治和社會穩定的歷史作用,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史料實證精神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二、守之道——保民固本 問題鏈 ①為什么要救濟與優撫?(結合課本及材料,說明進行救濟與優撫的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 ②怎么進行救濟與優撫?(通過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救濟與優撫措施,強化學生對于救濟優撫原因的理解;以政府、社會兩個主體分別介紹,主要以圖片和文字史料相結合的形式來展示古代救濟與優撫的重要措施) ③政府和社會救濟有何差異?(根據以上所講授的內容及課本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概括政府和社會救濟的差異) 設計意圖 以圖片和文字史料相結合的形式,使本主題的講授更富有趣味性,更利于學生知識接受;另外,本專題的講授,力圖通過現實生活的結合,拉進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通過材料的分析對比和小組探究,認識政府和社會兩個不同主體主導下救濟與優撫的差異,達到對歷史解釋能力的鍛煉,同時,以此完成對古代救濟與優撫所體現的“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尊老養老”等重大現實意義的渲染。課后探究 根據本課所學及生活經歷,通過書籍閱讀、網絡搜尋、訪談調查,深入了解中國現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現實情況,思考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對于提高現代治理水平有何借鑒意義。 要求:①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皆可,都需提供一份現實情況說明和借鑒意義說明(300-500字) ②內容需聯系實際,結合所學,史論結合 在學習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基礎之上,鼓勵、引導學生自主、自覺通過課外各種途徑去了解現代治理情況,結合生活實際發掘本課的現實意義,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精神和歷史解釋能力。板書設計 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本課內容完整、系統架構出來,緊扣“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兩大核心要素,利于學生梳理脈絡,強化對于三個子目間的邏輯理解。課堂小結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精神》中所言“歷史事件是一種遠從過去、透過現在而直達將來的,有它一貫的一種歷史精神”,我們所學習的是“遠從過去”,我們要“透過現在”去思考歷史,而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直達將來”,中國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就是這樣一種鮮活的體現,要以一種現代的眼光、聯系生活實際去學習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以求達到對未來之治理有所借鑒,這是本節課的目的,也是大家學習歷史的思維深意。教學反思(教學前)1.將本課的難點放在課后探究之上,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在此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歷史素養的培養極為有利;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于課后探究的后續處理也需花費一定的課堂時間,可能會耽誤一定的教學進度。 2.課程的實際操作情況還需根據生源質量、教育背景等綜合因素的作用,需根據實際及時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