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中國的外交 教案教學理念:本課立意:“放眼全球,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智慧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探尋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鮮明體現,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滿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貫穿于當代中國外交的不同時期中,是本課設計中當代中國外交的主線。通過學習當代中國外交不同時期的形勢變化及政策調整,構建當代中國外交發展的歷程,感悟外交中蘊含的中國智慧,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師指導》中指出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轉變學生只是被動地進行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本課設計中首先以問題引領作為展開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激活學生的思維,構建以問題為驅動、解決問題的教學結構和路徑;其次解決問題的路徑中,最具有學科本質和特點的就是材料研習。引導學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運用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最后對歷史問題的解釋,不僅要運用史料,更要通過分析比較等思維操作,說明自己的看法。在進行論述論證活動上,尤其注重學生的思辨活動,使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教材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的第4課,從時序和邏輯關系上承接了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與其一同構成了本單元國家關系的部分,體現中國對外關系的不斷發展。當代中國外交既體現了古代對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內涵,也體現了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帶來的影響。從橫向看,當代中國外交還體現了國際法的影響,實現了用和平的方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本課包含“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三個子目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與重大外交成就。由于本課教學內容的時間跨度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時代背景及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對中國外交政策產生的影響。本課的知識邏輯如下:本課知識框架歷史時期 形勢 關鍵詞1949-1978 兩大陣營對立,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 對中國敵視、孤立、封鎖、包圍 堅持獨立自主, 實現站穩腳跟1978-2012 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堅持和平發展, 積極融人世界2012至今 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服務民族復興, 促進人類進步學情分析:首先,學生通過《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學習,已對新中國70多年不同階段的歷史脈絡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這為進一步理解當代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通過對本書、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史學習的基本,已經具備了一些政治學理論基礎。但是學生對歷史事件及其影響的學習往往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接受,缺少立足大歷史背景下對宏觀歷史的思辨性理解和認識,如“基于特定的歷史時空對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需要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另外,高二學生思維較為活躍,能夠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歷史,這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的去學習本課。教學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根據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課標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教材和史料的研讀,了解當代中國外交史上的重要成就,感悟當代中國外交的輝煌歷史,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意識。通過問答法,了解當代中國外交政策演變的基本歷程,探究演變的歷史背景及其意義,理解外交的實質,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當代中國制定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國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智慧,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歷程及外交成就難點: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不斷調整的原因及其意義;外交中所體現的基本理念教學思路:以“百年未有之變局”如何應對做導入,了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及其意義,體會其中包含的中國智慧,中共十八大以后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向世界提出了中國方案,繼續發展中國智慧。在教學中利用問答、小組討論的方法,通過對史料進行分析,解決學生認識上的問題。在研習史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在史料解讀中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引導學生對要注重分析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國外交的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教學過程:導入: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更加密切。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促進經濟復蘇、維護世界穩定,國際社會作出了艱苦努力,各國政黨作出了積極探索,展現了責任擔當。同時,一些地方戰亂和沖突仍在持續,饑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閡和對立仍在加深,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聲更加強烈。——(2021年7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教師設問:結合當今的國際形勢說一說材料中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指的是什么呢?參考答案: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各國聯系更加緊密;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地方戰亂和沖突仍在繼續;饑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閡和對立加深教師講述:面對這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呢?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被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到今天成為世界上外交最廣泛的國家,在這個過程蘊含著許多“中國智慧”。今天就讓我們以史為鑒,從這段外交的歷史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設計意圖:通過“如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中國智慧”的概念,揭示貫穿本課的主線是探究當代中國外交中不同時期的中國智慧,培養家國情懷。)新課學習: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說明:1954年為主,與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的亞洲國家只有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四國——數據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日期簡表”教師設問:根據表一指出1949-1954年我國的建交呈現怎樣的特點。(參考答案:建交國家數量總體增長,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教師講述: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首先與蘇聯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等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建交。這是新中國迎來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教師設問:請結合教材分析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其得益于哪些外交政策。(參考答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并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作堅決斗爭;另起爐灶,不承認舊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劃清同中國屈辱外交的界限;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學生小組討論: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否矛盾?體現了新中國初期怎樣的中國智慧?(參考: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不矛盾,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我們一邊倒是和蘇聯靠在一起,這種一邊倒是平等的”。 “一邊倒”不是毫無原則的倒向一邊,相反,它是以外交關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獨立自主為前提的。中國始終以一個主權國家的姿態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中。獨立自主正是中國外交最核心的理念,在此基礎上的一邊倒體現出了策略的靈活性。)材料一 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國內形勢很不穩定,需要鞏固革命成果,恢復國家獨立和主權,恢復國家經濟創造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維護國家民族利益。此外,新中國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建立的,帝國主義與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而且在華有特權和不正當勢力。在國際形勢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力量尖銳對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對的態度,企圖以政治孤立、軍事包圍、經濟封鎖等手段,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一歸納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提出的目的和背景原因。(參考答案:目的:鞏固新生政權。背景原因:建立之初,綜合國力不強,國內形勢不穩定,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國民黨建立的屈辱外交關系;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勢力依然存在;美蘇對峙、兩極格局;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孤立)(設計意圖:通過圖表引入,學習新中國初期外交取得的成就及其外交政策,落實基礎知識。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突破難點,就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進行探討,思考一邊倒與獨立自主之間的矛盾,解決學生的問題,從中體會“堅持獨立自主”“靈活運用策略”的中國智慧。結合材料說明此時期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原因,感悟新中國開展外交活動的困難條件。)(過渡)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使中國不致處于孤立地位,與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建交,確立了當代中國外交的基本格局。但一邊倒也造成了中國外交發展的不平衡。2.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材料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周邊的陸地鄰國大多數是剛贏得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他們對選擇了共產黨執政和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普遍存在疑懼…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齊鵬飛、李葆珍著:《新中國外交簡史》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周邊鄰國對新中國“普遍存在疑懼”的原因。結合教材說明中國如何“順利解決”?(參考答案:原因:中國周邊的陸地鄰國多是剛剛實現民族獨立的小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中國與周邊陸地鄰國存在歷史遺留問題或邊界糾紛。解決: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學生小組討論:參考材料三中法建交的相關資料,思考如何理解此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新進展?體現了怎樣的中國智慧?材料三 毛澤東說:我們做個朋友,做個好朋友;你們不是共產黨,我們也不是你們的黨......但我們可以合作,在我們之間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不許哪一個大國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不管資本主義大國也好,社會主義大國也好,誰要控制我們,反對我們,我們是不允許的;二是兩國在經濟和文化上加強來往。”這種現實主義態度,打動了法國人,因為它符合國際利益的矛盾關系。中法建交后,有人曾詢問戴高樂總統的動機,這位法國總統只以一句話來回答:“法國承認的,僅僅是世界的現實”。——摘編自 郭德宏、王海光、韓鋼 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參考:外交政策從由注重意識形態轉向注重國家利益;從革命外交轉向國家外交;更加務實。這一時期提出的求同存異中,“同”體現了各國對于獨立與和平的渴求,對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反抗。而“存異”意味著看到國家之間的觀念差異和制度差異,并且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差異和尊重差異,而不強行求同。這就解釋了中國在與緬甸的關系上,保持著對于社會主義的不同理解,并在此前提下發展兩國的友好關系。可以說求同存異展現了中國“和而不同”的精神,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而這一時期把國家利益作為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和根本因素,這一點也在國際戰略學界形成了共識。國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國家安全。 國家利益的切實保有與維護是以一個國家是否擁有獨立自主權利為前提的。所以,無論在哪個時期,獨立自主始終是我們不變的立場。外交理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獨立自主)教師設問: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外交政策調整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取得的成就(參考答案:出現了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的高潮;1964年,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中國外交的困境,構建起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說明一邊倒政策既有積極影響也存在局限性,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的觀念。落實基礎知識方面,結合教材明確外交政策調整的表現及其成就,培養時空觀念。小組討論突破難點,探討外交政策調整的實質性變化,明確這一時期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并提出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的中國智慧)(過渡)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展示了外交新形象。60年代國際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變化,中國外交如何“打開新局面”呢。3.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材料四 在“文革”開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 47 個國家中的近 30 個國家先后發生外交糾紛,印度尼西亞等兩個國家與中國斷交。到 60 年代末,外國在中國設立的領館由 60 年代初的 30 個銳減到 6 個,而中國在國外的領館也由 14 個減少到5 個。中國遠離國際社會,處于半封閉狀態。1969 年黨的九大前夕,毛澤東自己也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現在孤立了,沒有人理我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教師設問: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外交需要“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參考答案:文革時期,受到國內階級斗爭政策影響,中國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輸出革命,中國外交陷入困境)教師設問:根據教材歸納1971-1976年中國外交“打開局面”的表現及其特點。(參考答案:表現: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上升為大使級;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國迎來建交高潮。特點:緩和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材料五 在變化了的國際形勢下,中美兩國政府領導人都認為有必要也有可能進行改善兩國關系的談判,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在美國看來,美蘇對立一直是它所面對的嚴重問題,而此時世界上已出現幾個力量中心,中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力量。美國要盡快消除越南戰爭敗局造成的影響并持它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要對付蘇聯的挑戰,迫切需要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中蘇關系惡化的加使他們感到這種設想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就中國方面來說,要著重對付蘇聯當時對我國安全所構成的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要解決臺灣問題以實現國家統一大業,要恢復和大國際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也需要緩和同美國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美關系緩和的背景原因。(參考答案:對美國來說,主要基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西歐和日本的沖擊、美國深陷侵越戰爭泥潭等因素;對中國來說,主要基于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需要、改善中國國際地位、毛澤東等領導人的因素等。)材料五 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雙方都認為: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太地區以及世界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摘自 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材料六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太地區以及世界任何地區謀求霸權……——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教師設問:對比材料五和材料六的不同,分析中美建交中的關鍵問題。體現了中國的哪一立場。(參考答案:《中美聯合公報》承認一個中國,卻沒有明確表態誰是中國的合法代表,未明確表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報》明確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關鍵:臺灣問題。立場:維護國家主權和祖國統一,獨立自主)材料七 關于三個世界的戰略劃分理論......它明確指出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誰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誰是可以爭取聯合的力量,誰又是主要的敵人。依據這一理論,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指導思想是依靠第三世界,爭取同第二世界的聯合,結成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重點反對在爭霸中處于攻勢的蘇聯霸權主義,從而形成了“一條線,一大片”的對外戰略......這一戰略意味著最終拋棄兩大陣營劃分世界和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決定關系親疏的立場和觀點,而是把推動世界反霸斗爭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為中國走向世界以及80年代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基礎。——郭偉偉:《當代中國外交研究》教師設問:外交理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參考答案:提出三個世界理論,拋棄了兩大陣營劃分世界和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決定關系親疏的立場和觀點,把推動世界反霸斗爭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作為中國外交的出發點。)教師講述:70年代,毛澤東在“中間地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他認為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屬于第一世界,蘇美以外的西方發達國家和東歐國家屬于第二世界,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這一思想對指導我國的外交工作,努力建立和發展其他類型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包括同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都發揮過重要作用。它體現了中國繼續堅持獨立自主、求同存異,提倡和平共處,進一步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界限,打開了中國外交的局面。也為改革開放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結合材料構建起中國外交當時遇到的困境,體會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的必要性。宏觀上學習70年代外交取得的成就,結合教材落實基礎知識,培養時空觀念。其次集中到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結合材料分析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培養史料實證素養。最后揭示本時期指導性的外交理論,結合外交實踐體現“突破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中國智慧)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材料八 首先是開始逐步擺脫在時代問題上的傳統理論的影響,到80年代中期,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思想。其次是對中國在當時國際政治中的地位開始作出越來越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第三是將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出發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為實現現代化服務”。第四是中共十二大提出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并成為80年代中國外交的主調。——《冷戰與80年代的中國外交》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改革開放新時期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和內容。(參考答案:國內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國際背景:90年代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內容:將國家利益作為出發點;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教師設問:根據教材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外交取得的成就。(參考答案: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材料九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中國在繼續向一些非常貧困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對援外工作管理體制和援外方式進行了重大改革,積極探索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新途徑。改變過去只局限于中國單方面提供經濟援助的作法,強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拓寬合作渠道,促進共同繁榮。1983年,中國就同第三世界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提出了“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四項原則。——郭偉偉《當代中國外交研究》學生小組討論:結合材料八說明中國對外援助發生的變化,討論改革開放后外交政策體現的理念。(變化:從中國單方面提供援助到強調平等互利。理念:和平發展;對外開放;平等互利;合作共贏)(過渡)改革開放后新中國開始了外交的全面轉型,從和平共處到和平發展,致力于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十八大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今世界處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又提出了怎樣的外交方案呢?(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構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際國內環境,體現國際環境和內政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作用。根據教材梳理外交的成就,落實基礎知識表明“全方位”外交的內涵。小組討論突破難點,通過中國對外援助的變化結合外交政策的內容,體會這一時期要求和平發展、對外開放、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中國智慧。)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材料十:2020年6月中國元首外交紀實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九,概括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參考答案:元首外交為引領;密切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重視周邊外交;積極開展大國外交;外交形式更加豐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材料十一教師設問:根據材料十并結合教材說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如何體現?(參考答案:一,中國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二,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三,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教師設問:根據教材歸納十九大如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參考答案: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教師設問: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了中國方案。根據教材歸納其實踐。(參考答案: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貫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學生小組討論:通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思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蘊含的思想智慧。(參考:針對不同國家分別提出親誠惠容、以鄰為伴、真實親誠等原則,體現了中國的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不僅融入世界,還深刻的影響了世界,提出了中國方案。核心價值觀是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的,我們不是獨善其身,而是立己達人,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設計意圖:通過教材梳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突破難點,思考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蘊含的思想智慧,培養家國情懷。)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小結:7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全方位外交”和“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在繼承過往智慧的基礎上,因勢而變,發展出新的理念。這種變與不變體現了中國外交既有堅守的原則性又有策略的靈活性,也是中國智慧的體現。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深入展開,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挑戰,國際社會對“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期盼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越來越與其在思想文化層面的貢獻緊密關聯。21世紀應該是中國在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砥礪前行中更加自覺地為人類作出貢獻的時代。教學評價設計1. 建國初期,中國先后提出了三條外交方針,其中“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 B. 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對待美國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 D.如何處理周邊國家的問題【考點】新中國三大外交方針——“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答案】C2. 一份國際會議的公報聲明:“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決的權利必須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獨立必須盡可能不延遲地給予現在仍舊是附屬地人民的人們。” 此次會議指的是A.萬隆會議 B.日內瓦會議 C.第26屆聯合國大會 D.華盛頓會議【考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新進展——萬隆會議,求同存異【答案】A3.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開啟了中美關系的:“破冰之旅”,時人評論說,尼克松改變了世界,但毛澤東卻說: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 這說明( )A.結束了中美之間二十多年的敵對狀態B.美國繼續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C.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帶動了第三次建交高潮D.中美關系的緩和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考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答案】D4. 對下表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我國參與重要國際政治和經濟組織簡表(部) 國際組織名稱 參與年代不結盟運動 1992年成為觀察員國東南亞國家聯盟 1996年成為全面對話伙伴國亞洲開發銀行 1986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91年加入美洲國家組織 2004年成為常駐觀察員國A.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外交 B.深化拓展新型區域合作C.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考點】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答案】B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不斷擴大的“朋友圈”,標注了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新高度,展現了大國外交的新節奏。關于中國的“朋友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拓寬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B. 倡導多邊主義,大力推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C.按照“親、誠、惠、容”理念與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D.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考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答案】D板書教學反思:本課當代中國外交講述的時間從1949年到21世紀,時間跨度非常大,每個時期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內容和成就加在一起,內容非常多,如何去處理教材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另外,新教材中外交政策的時期劃分以及表達和舊教材相關內容有所區別,所以知識結構上不能夠照搬老思維,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首先在立意方面,確定了知識結構之后,可以發現“當代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這個理念在全文中很明顯的體現出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線索,在此基礎上我選擇了“中國智慧”這個核心。中國智慧這個詞在本課的最前面一段就出現了,在最后一段又再一次提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外交政策所體現的外交理念其實就是中國智慧的發揮,包括中國外交隨形勢發生變化的靈活性及其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性也是一種中國智慧,這些中國智慧是留給當今我們最大的財富。其次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通過問答的形式落實基礎知識,并借助對史料的分析解決學生認識上的問題,還運用了小組討論的方法突破難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引導學生對要注重分析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國外交的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最后在局限性方面,中國智慧是比較抽象的概念,需要利用材料去展示出來,幫助學生體會。現在運用的材料數量比較多,比較單一乏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失去興趣,如果可以有視頻這種生動形象的材料,會對學習過程會更有幫助。另外整個設計沒有更多的體現與綱要的聯系。外交會受到國家內政的影響,在綱要以及選必1第一單元第三課中有很多相關內容,如果在設計中加強相關聯系,體現內政和外交的關系,對外交本質的理解會更全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