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第 14 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書 名:《中外歷史綱要(下冊)》教科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年 7 月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方面,由于高一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學習內容和方法在變化,要有一個適應學習的過程,在課程設置中,應注重基本史實的掌握和理解,選取了適當的歷史材料作為補充,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本課對于大多數高一學生來說,初中已經學習過,內容較簡單,但本課涉及的核心素養難度較大、知識盲區較多,需要老師循序漸進、引導深入。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以及學習條件方面,高一學生對圖片材料的感知能力較強,形象思維活躍,喜歡聽各種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這些特點有助于這一課的形象化教學;但是他們抽象思維、推理能力與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教材分析本課立意在于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背景和過程,深入分析一戰的原因,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及人們對戰爭觀念的改變。本課有三個子目:“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后的國際秩序"。這三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講是歷史因果關系,即先講一戰爆發的原因,再講一戰的過程,然后講戰后新秩序。第一個子目和第三個子目是重點。教學立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關鍵戰爭之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列強對于殖民地的爭奪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決策者心存僥幸,企圖通過發動戰爭改變國際秩序、形塑殖民霸權,但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一戰后建立的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也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而為下次大戰的爆發埋下隱患。硝煙散盡,戰場留給人們的是關于戰爭的反思和覺醒——警惕戰爭,預防戰爭,不回避戰爭,也不挑起戰爭。教學目標1.通過圖文資料的分析,分析一戰爆發的各類原因,并能說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從而認識到一戰的爆發具有必然性。2.通過戰爭地圖、漫畫史料、事件序列表、文字材料,分析一戰進程從速決戰轉為持久戰后對于戰爭走向產生的影響,指出持久戰之下綜合國力的強弱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體悟戰爭過程帶來的殘酷和磨難。3.利用紀錄片視頻、表格、框架圖以及文字史料,辯證分析一戰對世界產生的影響,并指出戰后國際秩序不合理性的具體表現,引導學生認識戰爭影響的積極面往往不是主觀愿望而是客觀結果,從而通過回顧一戰歷史,引導學生思考對待戰爭的正確態度。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一戰的起源;戰爭的影響雙重性以及戰后國際秩序的不合理性2.教學難點:戰后國際秩序的不合理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展示老子在《道德經》中的利用老子對于戰爭的看法,引發學生對話:“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課堂導入 于戰爭態度的思考,并順勢引導學生思考之器”,并提出問題:“人類是一戰前夕人們的選擇。否可以選擇放棄戰爭?”環節一:(一)戰前的和平期待: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系一、放棄1.“慢慢地,世界上文明的戰爭能 共同體之間必然不會再有戰否避免 爭……一個人可以同時結交兩 環節一的設計意圖:個好朋友,而且他的這兩個好朋 運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報道,戰爭?友完全有可能意見不合,那么他 以及學者研究的經濟史成果,引導學生關——大 們可以很幸運地向這個共同的 注一戰發生之前,伴隨著列強之間經濟聯戰的起 朋友吐露心聲。”——英國《經 系的緊密,當時歐洲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對源 濟學人》雜志(1913 年 6 月) 于戰爭的樂觀估計,以此設置疑問:為什2.“英德之間的貿易往來在 么在樂觀的和平期待下,在列強經濟聯系一戰前夕一直都較為緊密。據估 日益緊密的情況下,一戰還是爆發了?引計,大約 41%的英國產品免稅進 起學生思考一戰爆發的必然性。入德國市場……”——朱華進《非對稱性:19 世紀晚期歐洲貿易戰的一個特質》3.“……俄國對德國的出口, 從1893年的3.52億馬克成倍增加到了 1903 年的 8.38 億馬克 。”——司馬萬《農業貿易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的德俄關系》一、放棄戰爭能環節二:否避免 (二)固有的利益沖突: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戰爭?衡——大1.壟斷資本主義與世界殖民體戰的起 系:“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源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環節二的設計意圖: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 教師通過列寧對于帝國主義階段的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 論述,引導學生結合材料以及課文內容,義。” 從政權統治、資本主義擴張方式以及殖民——[蘇]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 地瓜分情況,分析歸納資本主義在帝國主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 義階段的三大特點是壟斷資本控制政權、(第二卷) 資本輸出為主和殖民地瓜分完畢,并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在當時的背景下列強的實力消長會引發激烈的殖民地利益爭奪。教師2.新、舊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對比據此展示一張地圖,并結合課本敘說,表的變化現在殖民利益沖突下,國際環境中逐漸呈“從 1870 年至 1913 年,英、法、 現出劍拔弩張的態勢。教師借此引出疑問:美、德四國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 面對日益可能爆發的沖突,列強會選擇什義世界的所占比重發生了很大 么樣的處理方式呢?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變化:英國從 31.8%下降到 14%, 中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中 。法國從 10%下降到 6%,美國從23%上升為 38%,德國從 13.2%上升為 16%,美國和德國在此期間已超過英法而分別居于世界一、放棄 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戰爭能 ——馬工程教材編寫組《世界現否避免 代史》戰爭? 3. 政治危機和局部沖突增加——大戰的起源環節三:(三)危險的戰爭邊緣: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對抗活動1.“為了在現有條件下保護德國的貿易與商業,只要辦成一件事就足夠了,那就是德國必須擁有一支具備如下實力的戰斗艦隊:甚至對于最強大的海上對手來說,與德國這樣的艦隊作戰,該國將冒喪失自身最高地位的風環節三的設計意圖:險。”教師呈現英德兩國在軍備競賽上的——德國 1900 年《第二艦隊法》分歧、德國戰前制定的作戰計劃以及歐洲“……從某種觀點上看,德國海 各國普遍實現的義務兵制,以此,引導學軍對他們來說在本質上更多的 生了解面臨緊張的國際局勢,列強采取了是一種奢侈。……海軍對我們是 一系列對抗性手段,最終使得看似和平的生存,對他們是擴張。” 歐洲正在迅速滑向戰爭邊緣。一、放棄戰 爭 能 ——時任海軍大臣丘吉爾在1912 年的演講否 避 免戰爭? 2.“施里芬計劃的邏輯是由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將軍于 1892——大年首先提出的,其主要目標是首戰的起 先消滅法國,然后德國就可以集源 中全部兵力對付俄國。”——戴爾《大戰的起源》3.“實行征兵制和預備兵役制度……所有領先的歐洲國家都把這種行為視為必需,……”——基根著《一戰史》小結設計意圖:“在戰爭爆發后的 30 天內,德直觀呈現回扣前一階段,教師與學生國軍隊從和平時期的 76.1 萬人一、放棄 之間通過問題推進共同建立的知識網絡,飆升到 200 多萬人。”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學生提高思維品質戰爭能 ——梅爾著《一戰秘史》和原因歸類能力。戰爭的起源具有復雜性,否避免 僅僅在表面上放棄戰爭選項或者軍事手戰爭? 段,并不能在根本上化解參戰各方的固有小結:利益沖突。——大戰的起源環節一:(一)陷入僵局:速決戰的“破二、選擇 產”戰爭會帶來什么后 環節一的設計意圖:果? 教師通過地圖呈現一戰歐洲主戰場的三條戰線,并通過施里芬計劃和馬恩河戰——大役的爆發,引導學生理解決策者選擇戰爭戰的進 之后,設想未如預期,反而從速決戰轉為程 持久戰,并引導學生思考戰爭形態的轉變對整個戰爭進程的變化有什么影響呢?環節二:(二)身體毀傷:持久戰的“噩夢”二、選擇戰爭會 環節二的設計意圖:帶來什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當時人繪畫的三幅戰爭漫畫,并解讀漫畫內容,激發學生從么后漫畫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呈現士果? 兵們在持久戰中的痛苦和掙扎,并以此體——大 現戰爭的殘酷性。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對于士兵生命的消耗,也是對于人力物力財力戰的進的消耗,持久戰最終變成兩大陣營之間綜程 合國力的較量。環節三:(三)終告落幕:消耗戰的“結二、選擇 局”1.教師呈現1914和1918年大戰戰爭會雙方主要參戰國的工業潛力指帶來什 數對比表格么后2.“德國在 1918 年上半年……環節三的設計意圖:果? 兵源無可補充,耗掉了全部剩余教師承接上一環節中對于持久戰消耗——大 物資,經濟近于崩潰,工業生產 綜合國力的敘述,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兩大下降到 1913 年的 57%。糧食尤戰的進 陣營綜合國力的對比情況,并理解綜合國為緊張,戰前即需進口,沒有儲力的強弱最終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方。程 備糧,戰爭破壞,又遭惡劣氣侯,糧食奇缺,饑餓和死亡威脅整個德國。”——丁朝弼《第一次世界大戰長期陣地戰的形成》3.教師通過事件序列舉例,說明開展以后的兩大陣營主要參戰國的變化小結:二、選擇戰爭會帶來什 小結設計意圖:么后 直觀呈現回扣前一階段,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問題推進共同建立的知識網絡,果?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學生提高思維品質——大 和歷史過程敘述能力。戰爭的過程具有殘戰的進 酷性,大規模、長時間的戰爭消耗會對所有參戰國民眾的生命、家庭以及心靈帶來程巨大的傷害。環節一:(一)“創口”:工業文明的三、戰爭“舊傷痕”是否只1.硝煙散去,戰火后留下了什么會制造傷痕?災難?“戰爭動員人力總共達 6500 萬——大 人,直接消耗軍費 1860 億美元,戰的影 加上陸地和海上的財產損失以及其他間接損失計為 2500 億美 環節一的設計意圖:響元之巨。軍人死亡 900 萬人,傷 教師呈現戰爭期間財產與人員損失情2200 萬人,其中 700 萬人成為 況以及政治物的人評語,讓學生感受戰爭終身殘疾。” 創傷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的蔓延。同時,通過分析戰爭罪責與勝利果實分配的不合理性,引導學生理解強權政治邏輯下戰后——《國際關系史·第四卷重建維護和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實(1918-1929)》際上是暗藏了沖突傷痕、犧牲了弱國利益、“由于德國對法國的罪惡行徑, 埋下了復仇火種,種下了戰爭隱患。教師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給了德國。”總結戰爭的負面影響后,向學生提出疑問:戰爭有沒有帶來積極的變化呢?同時這些——[法]克里孟梭變化是戰前決策者所預想的嗎?2.重建家園,廢墟中誕生了什么秩序?(1)表格呈現凡爾賽——華盛三、戰爭頓體系的基本內容。是否只 (2)戰勝國對于德國的剝削會制造 “德國能夠賠付的較為穩妥的災難? 極限數值當在 20 億英鎊,這包括了一切支付手段——直接可——大轉移的財富、所割讓的資產以及戰的影 每年的賠償。”響——凱恩斯《<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后果》(3)《國際聯盟條約》中的委任統治條款《國際聯盟盟約》第二十二條(一)凡殖民地及領土于此次戰爭之后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二)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種人民之管理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面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管理。環節二:(二)“結痂”: 戰后世界的“新活力”三、戰爭1.播放紀錄片《天啟:第一次世是否只界大戰》威爾遜訪問歐洲提倡民 環節二的設計意圖:會制造 族自決原則的視頻片段教師利用影像資料圍繞民族自決原則災難? 2.“在戰爭期間,所有參戰國政 設問,提示學生思考美國崛起和歐洲中心——大 府日益不斷地控制其經濟體制。 地位動搖的國際格局變化,而包括蘇聯在的確,‘計劃經濟’的思想在第 內的對于民族自決原則的提倡都使得帝國戰的影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先得到了 主義列強的傳統殖民體系受到沖擊。教師響 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 通過展現關鍵材料,引導學生了解戰時經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與 濟體制和戰后的和平主義崛起都為了后來精神上的意圖統統引向單一的 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和平力量的壯大提供目標。” 了契機。——《現代世界史》3.“我親眼得見并親身經歷了部隊遭受的苦難,……我并非抗議戰爭行為,而是反對將士兵們當成炮灰的政治上的謬誤和虛偽。”—[英]西格弗里德·薩松《一個士兵的宣言》三、戰爭小結:是否只會制造 小結設計意圖:災難?直觀呈現回扣前一階段,教師與學生——大 之間通過問題推進共同建立的知識網絡,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學生提高思維品質戰的影和歷史影響分析能力。戰爭的影響具有雙響重性,但是戰爭的積極影響往往是客觀結果,并非戰爭發起者的主觀意愿。課堂小結升華總結:面對一戰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我們能從中獲得些什么呢?人類應該如何對待戰爭呢?從一戰的起源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著難以回避的深層矛盾。從一戰的進程上看,戰爭進程實際上難以被提前預置的計劃所掌控,戰爭所取得的“積極影響”本質上是客觀結果,并非決策者的主觀意愿。讓我們回到本課開始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可以放棄戰爭呢?讓我們用中國傳統兵書《司馬法》中的一句話結束本課的學習,請同學們一起朗讀一遍:“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教學手段1.實施講授法;2.創設問題情境;3.設置疑問導入新課;4.運用多媒體與現代化教學手段;5.突出歷史學習的思想性和邏輯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