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首要目標。本課采用主題引領的教學策略,提煉一個教學主題,該主題就蘊含有價值觀念的內容,主題的選擇就給價值觀教育和歷史學科知識傳授搭建起一座橋梁,既讓價值觀落到實處,也讓教師感覺價值觀教育有規律可尋找,有知識可依托。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主要揭示帝國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系,特別是帝國主義的極端形式——法西斯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的史實,以及西方民主國家實行的綏靖政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責任;簡要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大戰的過程;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開始構建的戰后國際秩序對戰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意義。本課包括三個子目:第一子目是“法西斯主義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子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子目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這三個子目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圍繞法西斯主義產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系,以及以英法為代表的民主國家實行的綏靖政策,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及其與中國的關系;講述戰勝國對戰后世界做出的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和平安排。在講述必要的歷史知識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深化學生對20世紀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經過上學期《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學習后,歷史思維已有所發展,同時本課內容在初中的時候也已經學習過,學生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等知識已有基本掌握,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雅爾塔體系等知識點還未能很好掌握,因此本課將重點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以及雅爾塔體系。教學目標總體目標: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能通過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法西斯主義的特點(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圖片、文字等資料,認識法西斯主義的發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唯物史觀)。辯證認識雅爾塔體系,對美蘇兩極格局取代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做出合理解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認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感悟世界和平的來之不易,樹立和平與發展的價值觀(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雅爾塔體系的內容與評價教學難點雅爾塔體系的內容與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序幕:戰爭陰云爆發:烽煙四起尾聲: 秩序重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張純如女士引入新課 讓學生初步感悟世界和平的來之不易,明白忘記過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轍。一、序幕:戰爭陰云——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通過圖片以及一則材料分別說明德、日、意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作為戰勝國之間妥協分贓的產物,沒有也不可能消除他們之間的種種矛盾,各國實力不等,分贓不均,實際已經埋下了二戰的種子。法西斯主義的發展通過圖片簡單介紹法西斯主義的概念,呈現時間軸和三則材料,概括20世紀初德日意法西斯政權的出現和發展,總結法西斯主義的特征。經濟危機的爆發結合史料,說明經濟危機的爆發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面對經濟危機,英美進行國內改革,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而德日意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逐步形成形成亞歐戰爭策源地,英法的步步綏靖面對德日意的步步緊逼,英法等國實施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標志綏靖政策發展到頂峰。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完成時間軸,結合材料總結法西斯主義的特點小組討論,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結合圖文材料,學會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培養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二、爆發:烽煙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開場:遠東硝煙——亞洲戰場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1938年末,中日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日軍陷在中國,不能自拔。爆發:歐洲淪陷——歐洲戰場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在歐洲爆發,而英法執行綏靖政策,出現靜坐戰爭的奇特現象。德國攻下波蘭后,突入法國境內,法國敗降。1941年德國向蘇聯發動全線進攻,蘇德戰爭爆發。蔓延:血染太平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協同作戰面對法西斯勢力的日益擴大,為了遏制和反對法西斯,世界上的國家開始走向協同作戰。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通過《聯合國家宣言》,自此,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建立起來。勝利反攻 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下,各大戰場出現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歐洲戰場的轉折點,此次戰役嚴重削弱了德軍力量,德國喪失了在蘇德戰場與歐洲戰場上的主動權。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此后德意法西斯軍隊在北非戰場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完全逐出非洲。中途島海戰使日本喪失了在太平洋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從此轉入戰略守勢。通過時間軸和圖文結合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 學生回憶所學知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大戰的過程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三、尾聲:秩序重構——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雅爾塔體系通過圖文說明雅爾塔體系的形成,解釋雅爾塔體系,講解雅爾塔體系的內容重新確定亞歐國家的版圖通過展示德國分區占領圖、日本二戰時確定的分區占領圖,說明德國和日本被分區占領,歐洲:盟國(美、英、蘇、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日本被美國單獨占領。展示《開羅宣言》的節選,說明在亞洲版圖的變化,日本歸還所竊取的一切領土,朝鮮實行國際托管,以后獨立(戰后美蘇分區占領朝鮮,以北緯38°線為界)。戰敗國處理問題 通過展示紐倫堡審判圖和東京審判圖,以及兩則戰犯對審判的態度。1945年歐洲軍事法庭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德國首要戰犯進行了審訊、 1946年開始對日本戰犯的的東京審判,對戰犯的審判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3)殖民地問題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計劃;對委任統治和托管制度進行對比。(4)美英蘇劃分勢力范圍用巴爾干百分比協定進行講解,指出雅爾塔體系是美英蘇三大國出于對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和戰后世界安排的長遠打算,在進行了長期的討價還價之后達成的政治交易。當它們對東歐、巴爾干、中國以及遠東其他地區進行安排時,既不與當事國協商,也不考慮當事國的利益,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5)體系保障問題梳理聯合國的基本信息,聯合國實行即大國一致原則。(通過播放視頻,了解大國一致原則)雅爾塔體系的評價與學生一起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評價雅爾塔體系。2.國際格局的演變通過漫畫和丘吉爾的一段話解讀二戰后國際格局的演變。3.戰爭與和平 20世紀以來,人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世界最發達 達的國家和地區都卷入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火波及了絕大 多數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計算。以小組為單 單位,回顧所學知識,結合所收集的資料,討論“戰爭給 人類帶來了什么”。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閱讀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收集有關世界大戰的歷史讀物、圖集等資料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能夠辯證評價事物。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讓學生銘記歷史。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本課首先圍繞法西斯主義產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系,以及以英法為代表的民主國家實行的綏靖政策,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接著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過程及其與中國的關系;最后講述了戰勝國對戰后世界做出的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和平安排。同時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明白和平來自不易。 ,教學反思總體而言,第17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雅爾塔體系的內容講解較為透徹,但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邏輯不清。探討二戰的原因是極其有價值的,只有了解哪些因素引發戰爭,才能以史為鑒。了解二戰的原因,需要在“特定時空”中分析對比。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的時候,我通過戰后隱憂引出德日意對凡爾賽—華盛頓的不滿,和三國法西斯組織的誕生。接著通過經濟危機,指出經濟危機進一步助長了法西斯的發展,而英法等國家對于法西斯國家的綏靖政策進一步助長了其侵略野心,最后做一個二戰背景的小結。雖然要點都講到了,但是邏輯不夠清晰,需要進一步優化。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