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設計課時安排本框內容是舊教材第4、6課的內容的綜合,涉及中華文化的內容和特點、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等重點知識,新增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故本框建議安排2課時。基本思路:本課以《國家寶藏》探尋中華文化基因的節目為素材,以張國立的三問為線索: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又將去向何方,分三個方面講述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形成和特點、當代價值。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教學難點: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教學過程本框設計可分為三大部分:一、導入:播放視頻,得出張國立三問: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又將去向何方……《國家寶藏》追問的“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去向何處?“我們”,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七課第二框,去探索什么是中華文化,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去向何處。二、議題一:我們是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播放視頻《我們是誰》,提出具體議題 :視頻中你覺得哪些的品質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基因?視頻有點長,4分36秒,有五個角色在張國立面前講述自己的故事。很多內容甚至是老師自己都不是很熟悉的。比如顏泉明、翟景元、朗克姑娘。因此,上課前老師一定要多看幾次視頻,一些關鍵的內容我已經在視頻中做了注釋。議學提示1:哪些的品質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基因?展示張璁對張國立說的那段話的動畫,并把關鍵的幾個人物的事跡打出來:明 張璁:救天下于水火,解蒼生之倒懸顏氏家訓:國家遭難之際挺身而出,有臉活,更得有臉死秦 朝:歷經百戰,終讓九州融聚張璁看不得天下土地被親貴戚里強占,看不得無地流民,于是清退莊田、活民無數,他渴望的,是每個人有飯吃有衣穿,是社會和諧,人人平等,百姓安居樂業。他的行為體現了以民為本,講仁愛、重民生、崇正義、尚和合。而顏氏家訓強調為國為民,不惜犧牲自己,這分明是講仁愛,重民生、求大同的精神。朝的愿望:終讓九州融聚,最能體現尚和合、求大同……,這些都要由學生概括,老師在黑板上做筆記,記下關鍵詞,最后一起得出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1、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生、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議學提示2:哪些的品質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基因?展示顏泉明對張國立說的那段話的動畫,并把關鍵的幾個人物的事跡打出來:顏氏家訓: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人為貪得無厭而喪生,因奸邪諂媚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君子不咎也朗克姑娘:我要堅持搗搗搗,把那個大漆磚粉搗成團,然后還要堅持搓搓搓,把漆線搓得一樣細。顏泉明的話,我們看到了一門忠烈,他所說的“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背后的意思是:人為貪得無厭而喪生,因奸邪諂媚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君子不咎也”,這體現了顏氏家訓倡導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而朗克姑娘的話,生動的體現了什么叫敬業樂群、自強不息。這些都要由學生概括,老師在黑板上做筆記,記下關鍵詞,最后一起得出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2、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議學提示3:哪些的品質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基因?翟家窟:翟氏家族從公元五、六世紀到西夏占領敦煌,開掘守護翟家窟300年。翟氏世代信佛教,開石窟,勸人向善,樂善好施,為敦煌社會安定作出了貢獻,創造和守護了敦煌石窟藝術。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其實,前面的幾個也體現了)。3、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小結教材知識:中華優秀文化的主要內容1、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生、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2、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3、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過渡語:張璁的孤獨為民、顏泉明的舍生取義,朗克姑娘的勤勞、翟家世代的堅守,朝渴望的大一統的天下……都來之不易!那中華文明千年不輟、渾然為一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導入第二個議題二、議題二:來自何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特點播放視頻《來自何方》,提出具體議題 :中華文化是怎么形成的?由此可知中華文化有什么特點?議學提示1:中華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展示視頻中幾個人物說的話:器以載道,載著匡扶天下的理想,載著讀書人修齊治平的志向。金杖,羈絆著一代代族人耕耘與冒險,走出蠻荒,走向新天地。甲骨文最早記錄中華文明千年不輟、渾然為一的文化基因。既在秦俑中,也在翟家窟(莫高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里,定格在紅宮(仿唐式漢藏結合木結構建筑、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前,生長在拙政園(江南古典園林代表作)里,碑林(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集中點、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間刻上了它的名字,午門前留下了它的身影括號里是為了老師們了解這些名勝古跡背后的文化而作的解釋。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中華文化是怎么形成的:金杖和曲阜禮器,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而紅宮則是漢藏文化結晶,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由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而成。碑林、莫高窟、拙政園等既有上面兩個方面的原因,也能發現吸引和借鑒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的原因。議學提示2:由此可知中華文化有什么特點?3300年的安陽殷墟3200年三星堆里2500年的曲阜孔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1700敦煌莫高窟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930年西安碑林600年的紫禁城……很明顯的一條上下五千年的線以及為數眾多的古跡,這充分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是: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質:強大凝聚力和連續性其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遠不是上面9個方面所能概括的。源遠流長方面:中華文化是全世界出現過的26個文明形態中,唯一延續至今而且從未中斷的文化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博大精深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文學、藝術、哲學、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尤其是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然后小結:1、形成: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而成的是吸引和借鑒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包容而成的2、特點: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體現在:強大凝聚力和連續性3、地位: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濃厚文化軟實力四:議題三:又將去向何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播放視頻導出具體議題:觀看視頻議一議:我們可以批評孔子嗎?《國家寶藏》節目給我們對待孔子及以儒學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有何啟示?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今天有何價值?議學提示1:我們可以批評孔子嗎?《國家寶藏》節目給我們對待孔子及以儒學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有何啟示?自西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占據歷史主導地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起了積極作用。但它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追求統一的過程中逐步僵化,經濟上的自洽滿足淪為了貧窮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窮經變成了思想桎梏。其糟粕集大成者,就是滿清的268年。另一方面,對儒家經典的誤讀曲解,謬種流傳。如三綱:“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原本的民主思想和反抗思想不見了,被傳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妻子淪為丈夫的附庸!“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人們常常丟了后一句。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傳統解釋:“大夫以上不用刑,庶人以下不用禮”。實際意思卻是“刑不以大夫為上,禮不以庶人為下”我們不能回避儒家及其它傳統文化的原罪:如人之初,性本善,這并沒錯,但是儒家思想卻是太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惡。不受法律約束,反而以道德治國,不過是給封建社會以及后期培養了一大批滿口的仁義道德、口是心非的衣冠禽獸而已。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的優秀部分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漸隱去。今天,我們應該學習《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端午奇妙夜》《詩詞大會》等節目,利用現代科技和手段,結合現代人的需求,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繼承和發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得以璀璨張揚,光照千秋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做大量功課,畢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上面幾個例子能說明的。上面的例子主要講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的缺點,這說明對待傳統文化要辯證地看。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議學提示2-1: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今天有何價值?展示視頻中孔子對中國文明的影響的動畫,然后展示部分名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評價習近平:“儒家思想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吳宓:“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孔子是“中國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標準之所托”。這說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議學提示2-2: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今天有何價值?展示一些儒家學說的經典句子。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腳踏實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實事求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實事求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實事求是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惠民利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天人合一中華優秀文化所蘊含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問題提供有益借鑒議學提示2-3: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今天有何價值?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已有15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60多所孔子學院和12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孔子的仁愛、大同思想傳播至全世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說明中華優秀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議學提示2-4: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今天有何價值?必須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除了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以外,還要考慮其作為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具有的一般意義上的作用和功能。即文化的功能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并作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滲透在中國社會的每一個方面,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這表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能夠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最后小結:1、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當代價值: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問題提供有益借鑒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知識總結(見課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