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土地改革(教學設計 )

資源簡介

第三課 土地改革
課標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況;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及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注意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搜集整理教材圖片、網站資料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體系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加深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歷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農民在2 000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
難點
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憫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就舊中國一般的土地情況來說,大體是這樣的: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們借此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貧農、雇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占有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們終年勞動,不得溫飽。通過憫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所以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
教學過程
材料: 為什么要進行這種改革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這就是我們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窮困及落后的根源……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
——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
教師:閱讀課文結合材料你能歸納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嗎?
學生思考、歸納:
(1)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新中國成立時,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教師:為了使廣大農民從地主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發展社會經濟,所以必須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在歡慶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序幕。這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亞太事務委員會的統計,1949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于當時整個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是什么?為此必須得到誰的支持?而要想得到他們的支持必須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鞏固人民政權;必須得到農民支持;必須解決土地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史料1 1950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的準備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討論了新解放區的土地制度改革。
史料2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教師:結合材料內容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教師:土地改革的具體辦法是什么呢?
學生: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教師: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為什么在土地改革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為什么在土地改革過程中要采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學生1:舊的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的根本原因,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學生2: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學生3: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從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土地改革的意義
史料1 土地改革前后的變化。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全國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 660多萬頃
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 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 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史料2 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最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史料3 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 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史料4 毛澤東興奮地說:“我為新中國數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教師: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學生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學生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學生3: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四、國家重民生,農業得發展
教師:“天下可憂在民窮,天下可畏在民怨”。中國最大的問題在農村。農民富則天下富,農民穩則天下穩。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穩定依賴于農村地區的安寧。
史料1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7年又連續十四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史料2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農村經歷了四次變革。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中的確立。第三次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生產力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村富裕起來了,農民生活水平改善了。第四次發生在2006年1月,農業稅被廢除了!是幾千年來壓在農民身上的重擔被徹底廢除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史料3 農村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
教師:這些材料說明什么?
學生:黨和政府關注三農,重視農業生產。
教師:今天,三農問題受到中央政府空前重視,相信在黨的帶領下我國現代農業一定會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
教師: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關懷。在黨中央新的農村工作方向指導下,農民的夢想一定會飛揚得更高、更遠。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村城市化、農業機械化、農民生活小康化的“三農”艷陽天,離我們不再遙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板書設計
第3課 土地改革
一、憫農——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二、惠農——《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三、利農——土地改革的意義
四、興農——國家重民生,農業得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呼图壁县| 沧源| 友谊县| 阿拉善左旗| 秭归县| 丁青县| 琼结县| 宁南县| 慈溪市| 维西| 宝鸡市| 烟台市| 赤城县| 江津市| 漳平市| 海口市| 新竹县| 罗田县| 新野县| 左贡县| 曲松县| 包头市| 界首市| 长岛县| 双辽市| 岳西县| 东台市| 安徽省| 安国市| 仁寿县| 东阿县| 阿荣旗| 白朗县| 平果县| 安平县| 凤阳县| 上饶县| 依安县| 无为县| 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