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閱讀史科,概括兩次世界大戰的共同特點,近一步提升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問題的能力,了解以兩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的現代戰爭是人類文化的浩劫。2.閱讀史料,結合問題探究,認識兩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傳播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并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打破了世界殖民體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理解現代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3.閱讀史料,以印度為例,認識部分新興民族國家在二戰后,利用現代化的推進,形成了自身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實現了文化復興。理解現代戰爭也為新興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了契機。4.探討現代戰爭對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雙重影響,認識戰爭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一種方式,給世界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歷史的視角反思現代戰爭,從中汲取歷史經驗教訓,進一步涵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兩次世界大戰對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雙重影響。難點:兩次世界大戰對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雙重影響。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圖片展示了二戰中集中營的悲慘畫面,二戰中德國法西斯大量屠殺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犯下了反人類的罪行,給罹難者及幸存者都帶來無盡的痛苦,給人們留下了恐怖的心理陰影。圖片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罪行,警示人們有再度卷入戰爭恐怖深淵的可能性,引導人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教師講述:“戰爭,是人類孕育的一個怪胎。自從這個怪物在地球上誕生,就如同‘潘多拉盒子被打開,沖突、爭斗、殺戮、流血、死亡……伴隨而來,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無休止的殘酷災難,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免遭戰爭的荼毒,人們曾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戰爭,竭力探求消除戰爭的最佳手段。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人們研究戰爭的視野大多局限于軍事領域,把它作為純軍事問題看待;或者把它作為一般社會現象,著眼研究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的關系等。……我們還必須把它放到更廣闊、也更深刻的社會文化的背景中研究,即從文化角度來解釋戰爭,揭示戰爭的實質,從而找到一條消除戰爭的文化蹊徑,”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課,從文化的視角審視20世紀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的現代戰爭給人類文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新課講授】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史料:材料一 運送印度士兵的卡車經過法國的城鎮,街道上闊氣的店鋪,一片精致、高貴的氣氛,和印度街上臭水橫流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拉盧聽到上尉阿瑪·辛格發出感嘆:“法國人的馬路真是漂亮!我們印度也可以建這樣的馬路嗎?我是不是該為印度做點什么?”材料二 一路輾轉,士兵們到達了營地。休整后,上尉阿瑪·辛格將士兵們集合起來訓話,他說:“許多世紀以來你們一直是偉大武士之后代,德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比不上印度歷史悠久……這是我們印度人第一次有幸在歐洲土地上同歐洲人作戰,你們必須忍辱負重,因為你們的表現與印度的榮譽息息相關”。材料三 硝煙彌漫在灰暗的天空里,拉盧快步前進卻被一塊石頭絆倒,滾進一個炮彈坑里。他聽見不遠處有人向他低聲呼救。他怕趕不上隊伍,拉起那個人就跑,一路跑進了掩蔽部。他放下背上的傷兵,卻發現滿臉是血的這軍官竟是白天見過的、穿著講究外套的歐文上尉!材料四 天微微亮,戰斗又開始了。拉盧一出掩蔽部就目睹了一架德國飛機被擊落爆炸的慘烈場面。他嚇得打了個寒戰,充滿同情地說:“那被擊落的德國飛行員也是媽媽的兒呀!”——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印)安納德《黑水洋彼岸》【教師活動】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帶來了哪些影響呢?1.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2)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它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3)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4)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教師活動】什么是民族自決原則?民族自決原則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的概念,初倡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但當時并不具備國際法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普遍承認和迅速發展。【教師活動】觀察上面兩幅地圖,說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教師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出現了。2.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教師活動】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 1914—1918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以極其尖銳的形式暴露了出來,戰爭空前殘酷,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和損失,戰后的結局混亂,使世人為之震驚,引起了人們對西方文明的普遍懷疑,資本主義制度喪失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巴黎和會分贓的嚴酷事實,促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強烈的打擊和失望中覺醒,為尋找挽救中國危亡的新途徑進行理智的思考,開始選擇馬克思主義。【教師活動】一戰客觀上傳播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覺醒的表現有哪些呢?通過教材回答問題。(1)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2)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史料:材料 帝國主義戰爭也幫助了非洲人民打開了眼界,對于解放思想有很大作用。從戰場上幸存回國的非洲人中有不少后來成為革命思想的傳播者、反帝斗爭的積極組織者和領導者。一次大戰使非洲人民既看到了帝國主義的兇殘面目,又看到了它們虛弱的表現。目睹了帝國主義遭受失敗,后又退出非洲的狼狽情景,使非洲人民進一步懂得帝國主義不是不可戰勝的。在戰爭中,他們“學會了使用武器的本領”,增加了趕走殖民主義者,爭取民族獨立的勇氣和信心。參加戰爭的一些非洲人開始同宗主國具有革命思想的士兵和工人取得了聯系,他們回國時帶來了別的國家革命運動日益高漲、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鼓舞了非洲人民的斗志。【教師活動】根據材料簡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非洲的影響。提示:一戰暴露了帝國主義國家弊端,動搖了殖民統治;開闊了非洲人民的眼界,傳播了革命思想,促進了細想解放;在一站中鍛煉了一批革命領導人;非洲人民在一戰中掌握了使用先進武器的本領,增強了謀求民族獨立的信息和勇氣。(4)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教師活動】通過“歷史縱橫”了解“泛非主義”。1900年7月,來自美國、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倫敦舉行第一次泛非會議。會議討論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問題,主張黑人與白人應享有同等權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號,形成了泛非主義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泛非運動日益活躍。從1919年到1945年,連續召開了5次泛非大會,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現。【教師活動】通過教材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3.影響:(1)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湘。(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教師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多媒體出示材料,思考二戰是如何推動殖民地人民覺醒的?材料 大批殖民地人民走出國門,走上戰場,開拓了眼界,改變了思想,提高了民族的自尊、自信,他們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統治另一個民族的非正義性,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戰爭為英帝國培養了更多的掘墓人。在非洲,大批黑人應征入伍走上戰場與白人士兵并肩作戰,擊敗白人敵軍,他們的文化素質、軍事技能和英語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打破了以前對白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認識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其膚色如何。【教師活動】大批殖民地人民走上了戰場,拓展了眼界,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改變了思想,認識到殖民統治的非正義性部分;部分殖民地人民通過戰爭提升了文化素質、軍事技能和英語水平;破除了對白人的神圣感和神秘感,認識到了人人平等。殖民地人民的覺醒加快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通過教材概括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1.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二戰期同,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二戰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史料: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戰爭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1945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憲章》強調“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戰后,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殖民地獨立。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隆重舉行,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20世紀60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僅1960年就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1945—1983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1)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2)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了。(3)法國總統戴高樂面對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武裝反法斗爭,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教師活動】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是什么?3.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構建了幾個世紀之久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教師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新文化。多媒體出示材料。1.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教師活動】印度的統治階級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那么印度獨立后的文化有哪些發展呢?材料 印度是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國際大背景下開始其崛起進程的,這就決定了其崛起從一開始就具有國際相關性,這種國際相關性一方面表現為印度的發展必須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已有模式和經驗,必須以加強自身與世界的聯系為發展的基礎。2.印度獨立后的文化發展(1)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2)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3)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4)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泰姬陵印度孟買維多利亞車站印度城市烏代普爾3.新加坡、韓國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屆總理。他雖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卻聲稱:他的內心并沒有西方價值觀念體系,“有的是東方的精神價值體系”。李光耀執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刺激新加坡的發展:一是加強人民行動黨對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國基層建立市民評議委員會和社區中心;三是1961年出臺“1961~1964年發展計劃”,這個計劃宣布將“動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掌握的資源”以支持經濟發展,但又明確表示政府和公共機構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領域”,“將來工業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國內外的私人企業”,它實際上提出了現代化的“東亞模式”的基本原則。結果,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達到了8.8%和8.5%。——何順果《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教師活動】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新加坡韓國文軒儒家學院【教師活動】通過“歷史縱橫”了解“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的關系”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10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教師活動】通過材料概括儒學對新加坡產生作用的特點。材料 新加坡現代化過程中,儒學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作為浸潤在廣大民眾的文化心理之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自發地發生作用;二是統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覺地實施。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使儒學精神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摘編自羅傳芳《儒家傳統與新加坡發展模式》生:自發性與自覺性;政府高度重視。【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學習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學進行道德教育的?材料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價值觀,這是與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關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結合自己的國情賦予“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以新的內涵,把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現代化,進而提出了作為他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摘編自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生:汲取儒學君子品格的價值觀;對儒家倫理進行現代化,提出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4.現代埃及文化【教師活動】埃及地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統,擁有金字塔等文化遺跡,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那么現代埃及文化有什么特點呢?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1)現代埃及文化特點: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2)現代埃及文化的表現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英語中“埃及”一詞,是從古希臘語演變而來的。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課后總結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緊密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日益成為常態,我們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眼世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欣賞、學習、吸納不同的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尊重理解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以開放的視野和胸襟,攜手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共建和諧地球村。板書設計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主意識的覺醒1、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2、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3、影響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2、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3、影響三、第三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2.印度獨立后的文化發展3.新加坡、韓國4.現代埃及文化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