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第3課《土地改革》教學案主備人: 個備日期: 集備日期: 上課日期: 審核簽字:課標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的頒布, 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重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難點:土地改革的目的、 意義學習目標 1. 通過閱讀教材,找出并記憶土地改革的時間、法律依據、方式、 內容 2. 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 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3. 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 探討土地改革的前后土地所有權的變化和影響導學過程問題設計 環節設計 活動設計 規則與評價 即時反饋1、解讀單元知識樹。 2、解讀學習目標 3、解讀評 導 1、多媒體展示多媒體展示洪秀全, 孫中山圖片, 提問: 圖片上的這兩個人是誰? 他們為了解決土地問題曾進行過怎樣的設想呢? 中國的廣大農民是什么時候實現耕者由其田的夢想? 2、展示單元知識樹 3、導語:中國是農業大國。 自古以來的歷朝歷代政府無不以解決和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己任。 新中國成立后在土地問題上是如何做的? 學生回答1個加1分 知識樹:表達流利、聲音洪亮+2分,環環相扣+2分。 上臺展講自學合作學習: 通過閱讀教材13頁第一自然段,結合課件兩段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因? 閱讀13-14頁找出土地改革的目的、經過和結果? 3、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學 作 展 點 活動一: 先帶著問題自主學習,紅筆標問題,黑筆畫關鍵詞及答案,若個人有疑問,用問號進行標注。 活動二:小組之間合作交流有疑問、模糊的問題,統一答案進行備展。教師巡視,檢查各組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三:小組展示,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活動四:學生記憶重要知識點,教師一條龍隨機提問進行檢測。 點撥: 土地改革的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由地主私有到農民私有,土地所有權變化,土地所有制沒有變,還是私有制 3、土地改革的原因:封建土地制度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學生思考,閱讀教材,總結、歸納、概括有效信息,全部完成+2分; 聲音洪亮、表達流利+2 答案準確每點+1 學生思考,閱讀教材,總結、歸納、概括有效信息,全部完成+2 關注末號同學態度,其余同學指導預習方法。 小組上前展講 師友互考+2合作探究 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的關系 2、比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異同 3、結合上學期所學,歸納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你有何啟示? 作 展 點 活動一: 組內合作交流,討論完答案后,進行備展。 活動二: 小組展示,組長分配組員展示的內容 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點撥: 1、比較異同 3、①國共十年內戰時期(1927-1937年):打土豪,分田地 ②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③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④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 啟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制定土地政策和農業政策一定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從農民利益出發,從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出發; 組內探究真實有效+2 聲音洪亮、表達流利+2 答案準確每點+1 上臺展講測 見練習案總結與反思:板書設計:安全教育 人走燈滅風扇停,窗關鎖落牢記心附:練習案層次 練習內容 備注A 1. 新中國成立后, 黨和政府土地改革的重點地區是 ( ) A. 老解放區 B. 新解放區 C. 少數民族地區 D. 邊遠地區 2. 右圖是 1951 年 1 月 6 日山東某農民領取的土地房產所有證, 他取得此證是依據 ( ) A. 《土地法大綱》 B. 《共同綱領》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 1950 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 分給 ( ) A. 有地的富農 B. 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C. 有勞動能力的領導人 D. 無地的工人 4. 回到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我國的農村, 不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 A. 農民生產積極性很高 B. 地主成為一無所有的階級 C. 農民擁有自己的農具、 牲畜 D. 農民不用向地主繳納地租 5. 在土地改革中, 我國廣大農民對獲得的土地擁有最重要的權利是 ( ) A. 所有權 B. 使用權 C. 經營權 D. 管理權 6. 開展社會調研, 可以增強對歷史的感悟。 某校八年級(1) 班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假期, 走訪調查“土地改革” 的歷史情況。 請你為他們參謀, 就下列問題提出你的意見。 (1) 走訪的對象應該在城市還是農村? 為什么? (2) 采取調查形式有“人物訪談” 和“問卷調查” , 哪一種形式更適合訪談對象? (3) 查閱歷史資料時, 一定要查看哪部歷史文獻? 答案:BABBA 農村,因為土地改革是在農村進行的;(2)人物訪談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