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1八上·臨海期末)“詩仙”李白不僅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個"旅行者"。讀李白足跡示意圖,完成問題。1.李白的足跡主要分布在( )A.季風氣候顯著的地區 B.我國的西北地區C.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 D.地勢的第一級階梯2.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A.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B.黃土高原,溝壑縱橫C.云貴高原,石林廣布 D.四川地區,地表崎嶇3.李白在甲地能看到的場景是( )A. B.C. D.4.(2021八上·臨海期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業空想社會主義。下列關于《天朝田畝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它( )A.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B.反映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C.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的一系列主張D.追求絕對的平均主義在當時難以實現5.(2021八上·臨海期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 B.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6.(2021八上·臨海期末)井岡山光輝的斗爭實踐,生動詮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以下屬于井岡山光輝斗爭實踐的有( )①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②發動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③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④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7.(2021八上·臨海期末)黨的會議見證了黨的奮斗歷程,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①開天辟地,煥然一新——中共一大②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古田會議③統一思想,指引方向——中共七大④生死攸關,力挽狂瀾——西柏坡會議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8.(2021八上·臨海期末)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下列可入選“抗日戰爭”英雄的是( )A.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B.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領導者林祥謙C.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D.馬克思主義宣傳者李大釗9.(2021八上·臨海期末)華人學者黃仁宇認為,淞滬之攻防戰損失過重,非中國可能負擔,但從抗日局勢來看,此戰( )A.標志著抗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B.是抗戰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次勝仗C.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D.讓日本速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10.(2021八上·臨海期末)歷史動因帶來歷史結果,追尋動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下列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正確的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B.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C.一戰時西方列強忙于戰事——中國民族工業萌芽D.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爆發了“五四運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1八上·臨海期末)倉廩實,天下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河南省冬小麥產量首居全國,在農業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4項,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8%。多年來著力培育優質綠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實現由“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華麗轉變,走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道路。材料二:圖1:河南地形圖 圖2:鄭州氣候圖(1)根據圖1描述河南省的地形特征。(2)根據材料,分析河南省成為“中原糧倉”的自然條件。(3)河南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鑒?12.(2021八上·臨海期末)英雄的經歷,是一段黨史的縮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間 年齡 朱虛之部分生平摘要 朱虛之 開國少將1912 1 出生于浙江省臨海五所巷三號1931 20 加入紅軍1933 22 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 23 跟隨中央紅軍進行戰略大轉移1937 26 其所在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并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45 34 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參與慶祝抗戰勝利1948后 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中南的戰斗(1)朱虛之23歲時,為什么紅軍要進行戰略大轉移?(2)結合所學,簡析朱虛之等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背景。(3)任選朱虛之在1948后經歷的一次戰役,簡述其意義。(4)朱虛之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怎樣的歷史感悟?13.(2021八上·臨海期末)某校八(1)班到省博物館訪學,就“中國近代的悲與尋”開展研究性學習,收集到圖片、典籍等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觀圖展——繪思維導圖】A.《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B.《新青年》雜志 C.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錄 D.北洋艦隊“定遠號”【析史料——探救國之路】(1)請將圖片展中的字母填入相應的序號:① ;④ 。(2)閱讀史料一,結合所學闡明你對“中國的失敗使國人痛心疾首”的理解,并指出在此背景下國人“探索新的救國之道”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請概括近代中國所呈現的歷史發展趨勢。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3.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1.閱讀材料及圖片信息可知,李白行走的足跡多在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多在我國季風氣候區,足跡地跨秦嶺一淮河南北兩大地區;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映的是四川地區,地表崎嶇,交通不便,有時候比登天還難。蜀是四川省的簡稱。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根據圖中內容可知,A是黃土高原的窯洞,B是江南水鄉景觀,C是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D是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圖中甲地位于長江以南地區,李白在甲地能看到的場景是B圖。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4.【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不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的一系列主張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朝田畝制度》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天朝田畝制度》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要建立起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會,違背客觀規律,是一種空想,無法實施。當時嚴峻的戰爭形勢,也使它無法實施。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無法擺脫封建特權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5.【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可知,“國體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A項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掌握基礎知識是解題關鍵。6.【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毛澤東秋收起義后進軍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C項③④屬于井岡山光輝斗爭實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史實。7.【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識記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及重要影響。8.【答案】A【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A項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可入選“抗日戰爭”英雄,符合題意;B項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領導者林祥謙犧牲在京漢鐵路大罷工中,不符合題意;C項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不符合題意;D項馬克思主義宣傳者李大釗是在新文化運動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抗日戰爭的英雄人物。識記左權的主要事跡和影響。9.【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雖然淞滬會戰中國損失慘重,但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A項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不符合題意;B項臺兒莊戰役是抗戰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次勝仗,不符合題意;C項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符合題意;D項武漢會戰讓日本速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淞滬會戰,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10.【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英、法、美操縱的巴黎和會,竟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A項《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中國土地法大綱》是1947年頒布的;B項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后;C項一戰時西方列強忙于戰事——中國民族工業萌芽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D項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爆發了“五四運動”關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1)以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2)河南省海拔較低,地勢平坦,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滿足冬小麥生長的需求;溫帶季風氣候,冬春季節溫和干旱適合小麥生長和越冬,夏季高溫炎熱有利于小麥的成熟;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3)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河南省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海拔較高在200米以上,地勢起伏,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下,屬于平原地形。從地勢特點來看,西高東低。(2)河南省成為“中原糧倉”說明糧食產量大,有利自然條件主要從農業區位條件考慮。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從氣候條件來看,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光熱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從地形來看,地處華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從土壤來看,為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從水源來看,河流眾多,水源便利。(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故答案為:(1)以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2)河南省海拔較低,地勢平坦,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滿足冬小麥生長的需求;溫帶季風氣候,冬春季節溫和干旱適合小麥生長和越冬,夏季高溫炎熱有利于小麥的成熟;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3)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南省的地形特征,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掌握河南省的地理知識點,讀圖記憶解答。12.【答案】(1)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2)日本全面侵華,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平津戰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知識點】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再次進行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渡江戰役最終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故答案為:(1)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2)日本全面侵華,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平津戰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13.【答案】(1)A;B(2)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國人痛心疾首;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戰敗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在陳獨秀的率先倡導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發起新文化運動。(2)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3)綜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國呈現出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的歷史發展趨勢。故答案為:(1)A;B。(2)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國人痛心疾首;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列強的侵略和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1八上·臨海期末)“詩仙”李白不僅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個"旅行者"。讀李白足跡示意圖,完成問題。1.李白的足跡主要分布在( )A.季風氣候顯著的地區 B.我國的西北地區C.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 D.地勢的第一級階梯2.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A.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B.黃土高原,溝壑縱橫C.云貴高原,石林廣布 D.四川地區,地表崎嶇3.李白在甲地能看到的場景是( )A. B.C. D.【答案】1.A2.D3.B【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1.閱讀材料及圖片信息可知,李白行走的足跡多在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多在我國季風氣候區,足跡地跨秦嶺一淮河南北兩大地區;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映的是四川地區,地表崎嶇,交通不便,有時候比登天還難。蜀是四川省的簡稱。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根據圖中內容可知,A是黃土高原的窯洞,B是江南水鄉景觀,C是內蒙古草原的蒙古包,D是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圖中甲地位于長江以南地區,李白在甲地能看到的場景是B圖。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4.(2021八上·臨海期末)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業空想社會主義。下列關于《天朝田畝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它( )A.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B.反映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C.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的一系列主張D.追求絕對的平均主義在當時難以實現【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不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是太平天國后期改革內政的一系列主張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朝田畝制度》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天朝田畝制度》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要建立起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會,違背客觀規律,是一種空想,無法實施。當時嚴峻的戰爭形勢,也使它無法實施。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無法擺脫封建特權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5.(2021八上·臨海期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 B.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可知,“國體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A項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掌握基礎知識是解題關鍵。6.(2021八上·臨海期末)井岡山光輝的斗爭實踐,生動詮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以下屬于井岡山光輝斗爭實踐的有( )①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②發動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③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④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毛澤東秋收起義后進軍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C項③④屬于井岡山光輝斗爭實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史實。7.(2021八上·臨海期末)黨的會議見證了黨的奮斗歷程,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①開天辟地,煥然一新——中共一大②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古田會議③統一思想,指引方向——中共七大④生死攸關,力挽狂瀾——西柏坡會議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識記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及重要影響。8.(2021八上·臨海期末)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下列可入選“抗日戰爭”英雄的是( )A.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B.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領導者林祥謙C.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D.馬克思主義宣傳者李大釗【答案】A【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A項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可入選“抗日戰爭”英雄,符合題意;B項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領導者林祥謙犧牲在京漢鐵路大罷工中,不符合題意;C項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不符合題意;D項馬克思主義宣傳者李大釗是在新文化運動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抗日戰爭的英雄人物。識記左權的主要事跡和影響。9.(2021八上·臨海期末)華人學者黃仁宇認為,淞滬之攻防戰損失過重,非中國可能負擔,但從抗日局勢來看,此戰( )A.標志著抗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B.是抗戰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次勝仗C.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D.讓日本速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雖然淞滬會戰中國損失慘重,但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A項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不符合題意;B項臺兒莊戰役是抗戰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次勝仗,不符合題意;C項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符合題意;D項武漢會戰讓日本速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淞滬會戰,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10.(2021八上·臨海期末)歷史動因帶來歷史結果,追尋動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下列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正確的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B.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C.一戰時西方列強忙于戰事——中國民族工業萌芽D.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爆發了“五四運動”【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英、法、美操縱的巴黎和會,竟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原來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轉交給日本,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A項《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中國土地法大綱》是1947年頒布的;B項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是在1927年,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后;C項一戰時西方列強忙于戰事——中國民族工業萌芽關聯錯誤,不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D項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爆發了“五四運動”關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1八上·臨海期末)倉廩實,天下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河南省冬小麥產量首居全國,在農業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4項,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8%。多年來著力培育優質綠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實現由“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華麗轉變,走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道路。材料二:圖1:河南地形圖 圖2:鄭州氣候圖(1)根據圖1描述河南省的地形特征。(2)根據材料,分析河南省成為“中原糧倉”的自然條件。(3)河南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答案】(1)以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2)河南省海拔較低,地勢平坦,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滿足冬小麥生長的需求;溫帶季風氣候,冬春季節溫和干旱適合小麥生長和越冬,夏季高溫炎熱有利于小麥的成熟;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3)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知識點】地勢和地形【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河南省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海拔較高在200米以上,地勢起伏,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地區海拔在200米以下,屬于平原地形。從地勢特點來看,西高東低。(2)河南省成為“中原糧倉”說明糧食產量大,有利自然條件主要從農業區位條件考慮。主要從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從氣候條件來看,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光熱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從地形來看,地處華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從土壤來看,為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從水源來看,河流眾多,水源便利。(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故答案為:(1)以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2)河南省海拔較低,地勢平坦,平原面積大,土壤肥沃,滿足冬小麥生長的需求;溫帶季風氣候,冬春季節溫和干旱適合小麥生長和越冬,夏季高溫炎熱有利于小麥的成熟;有河流灌溉,水源充足。(3)因地制宜謀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提高機械化水平;培育優質品種;積極開拓市場。【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南省的地形特征,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掌握河南省的地理知識點,讀圖記憶解答。12.(2021八上·臨海期末)英雄的經歷,是一段黨史的縮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間 年齡 朱虛之部分生平摘要 朱虛之 開國少將1912 1 出生于浙江省臨海五所巷三號1931 20 加入紅軍1933 22 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 23 跟隨中央紅軍進行戰略大轉移1937 26 其所在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并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45 34 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參與慶祝抗戰勝利1948后 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中南的戰斗(1)朱虛之23歲時,為什么紅軍要進行戰略大轉移?(2)結合所學,簡析朱虛之等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背景。(3)任選朱虛之在1948后經歷的一次戰役,簡述其意義。(4)朱虛之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怎樣的歷史感悟?【答案】(1)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2)日本全面侵華,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平津戰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知識點】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再次進行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渡江戰役最終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故答案為:(1)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2)日本全面侵華,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平津戰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個人的成長要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13.(2021八上·臨海期末)某校八(1)班到省博物館訪學,就“中國近代的悲與尋”開展研究性學習,收集到圖片、典籍等史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觀圖展——繪思維導圖】A.《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B.《新青年》雜志 C.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錄 D.北洋艦隊“定遠號”【析史料——探救國之路】(1)請將圖片展中的字母填入相應的序號:① ;④ 。(2)閱讀史料一,結合所學闡明你對“中國的失敗使國人痛心疾首”的理解,并指出在此背景下國人“探索新的救國之道”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請概括近代中國所呈現的歷史發展趨勢。【答案】(1)A;B(2)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國人痛心疾首;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戰敗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在陳獨秀的率先倡導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發起新文化運動。(2)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3)綜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國呈現出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的歷史發展趨勢。故答案為:(1)A;B。(2)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國人痛心疾首;維新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列強一步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列強的侵略和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