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19八上·吳興期末)《史記》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下列歷史典故出自《史記》的有( ?。?br/>①大禹治水 ②四面楚歌 ③焚書坑儒 ④淝水之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0八上·吳興期中)假如生活在中世紀的西歐,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
①傳教士在向人們宣讀《圣經》,宣傳教義
②莊園中的農奴消極怠工,有些逃亡到城市
③人們開始把剩余的產品拿到城市里去交換
④莊園自給自足,生活品都無需從外部購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9八上·吳興期末)以下屬于阿拉伯人的貢獻是( ?。?br/>A.把歐洲的糖、稻米傳入印度 B.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
C.發明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D.創立佛教,并傳入中國
4.(2019八上·吳興期末)中國古代為加強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理,先后設立管理機構,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①安西都護府 ②宣政院 ③象郡、南海郡 ④西域都護府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5.(2019八上·吳興期末)以下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匹配正確的是(  )
選項 人物 歷史事件
A 華佗 擅長針灸,著有《傷寒雜病論》。
B 曹操 220年,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
C 王安石 1069年,被宋神宗任用,主持變法。
D 畢昇 南宋時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A.A B.B C.C D.D
6.(2019八上·吳興期末)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下列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 ?。?br/>A.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農牧文化的交融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民族融合的加強
(2019八上·吳興期末)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據此回答問題。
7.這段材料中所反映的景象與下列哪座城市有關(  )
A.秦朝咸陽 B.西漢長安 C.北宋東京 D.東晉建康
8.以下關于“瓦子”的說法正確的有( ?。?br/>①散布于廣大農村之中
②其中最吸引觀眾的節目是雜技
③是大型綜合娛樂場所
④經常通宵達旦地進行表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20八上·柯橋月考)詩詞是鮮活的歷史。下列詩句中能體現盛唐景象的是( ?。?br/>A.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B.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D.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0.(2019八上·吳興期末)仔細觀察圖1、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圖1 圖2
①圖1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
②兩條運河最南端都是當時的經濟重心區域
③圖2運河是元朝時期新開鑿的
④兩條運河開鑿的目的都是為了南糧北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選擇題
11.(2019八上·吳興期末)【人類文明 交相輝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它見證著歷史的悠久與輝煌。
(1)圖5、圖6所在區域分別誕生什么文明?制度方面各取得怎樣的文明成就?
(2)從地理環境角度,說說圖5、圖6所代表文明的差異?由此表明人類文化具有哪項特征?
(3)根據材料,說明梧州“獨特的騎樓藝術景觀”形成的人文原因,并以中華文明與圖6所屬文明交往的史實加以印證。
12.(2019八上·吳興期末)【民族融合 國家統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 請將材料一中的四個序號填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對應橫線位置 。
(2)根據材料一,依次歸納我國古代促進民族融合的具體途徑。
(3)運用史實印證“國家的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觀點。
13.(2019八上·吳興期末)【歲稔年豐 發展繁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亡宋南渡,全籍蘇、湖、常、秀數郡所產,以為國計。當時盡心經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
— 任仁發《浙西水利議答錄》
材料二 :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朝廷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局面,致力于農業開發……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全籍蘇、湖、常、秀數郡所產”是指哪一作物?這一現象表明當時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史記》記載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
①大禹治水發生在三皇五帝時期,正確。
②四面楚歌發生在楚漢交戰時,發生在西漢建立以前,正確。
③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政策,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正確。
④淝水之戰發生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攻打東晉,發生在西漢以后,錯誤。
故①②③正確,正確答案為A項。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注意《史記》記載的范圍。
2.【答案】A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人們習慣上把歐洲封建社會這段歷史時期稱為中世紀,基督教在西歐建立了神權統治,當時老百姓多是文盲,教會完全壟斷了《圣經》的解釋權,①符合題意。西歐封建莊園里,由于農奴終年勞累,常常怠工,甚至逃亡到城市發泄不滿,②符合題意。城市重新興起后,人們開始把剩余的產品拿到城市里去交換,③符合題意。莊園自給自足,生產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但不是全部,④不符合題意。
A項①②③在中世紀的西歐可能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西歐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識記中世紀的西歐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3.【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把印度的糖,稻米傳入歐洲,阿拉伯數字是印度發明的。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阿拉伯人的認識。
4.【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①安西都護府設置于唐朝初期的唐太宗時期。②宣政院設置于元朝時期。③象郡、南海郡設置于秦朝秦始皇時期。④西域都護府設置于漢朝時期。綜上,③④①②正確,故答案為D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判斷。
5.【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華佗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發明了“五禽戲”,但《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A錯誤;廢漢獻帝,自稱皇帝的是曹丕,B錯誤;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是北宋時期的人,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判斷。
6.【答案】C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鐙大約是三國至魏晉時期的發明,在朝鮮出土,反映了中國和亞洲周邊國家的交往;“洛陽出土的羅馬金幣”、“羅馬出土的漢代絹”反映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方,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所以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中外文明的交流。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外文明的交流是題干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外文明的交流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答案】7.C
8.D
【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都城東京繁華的都市生活,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根據題干信息“瓦子”“勾欄”等,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北宋都城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ABD三項錯誤,秦朝咸陽、西漢長安及東晉建康均沒有出現“瓦子”“勾欄”,不符合題意;
C項北宋東京與題干材料中所反映的景象有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8.依據所學可知,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大型綜合娛樂場所,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宋朝商業打破了坊市界限,瓦子內經常通宵達旦地進行表演。故③④正確。瓦子是隨著城市的繁榮出現的,故①錯誤;其中最吸引觀眾的節目是雜劇,故②錯誤。
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9.【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A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不符合題意;
B項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暖洋洋的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只管享受生活,把杭州看成了汴州。出自林升《題臨安邸》 原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合題意;
C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大意是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無論國家還是私人的糧倉里,都盛得滿滿當當,這兩句描寫唐玄宗開元時期農業生產繁榮,國富民豐的情景,符合題意;
D項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秦漢時期邊關長期戰爭,很多人長時間不能還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詩,要求具備理解歷史題材古詩詞的能力。
10.【答案】B
【知識點】隋的興亡;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可知分別是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①根據所學可知正確;②江南自南宋開始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故②錯誤;③根據大都可知是元朝時期的大運河,故③正確;④隋朝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開鑿大運河。綜上所述,正確答案為①③,B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1.【答案】(1)圖一:古印度文明;圖二:古羅馬文明,圖5:種姓制度;圖6:《十二銅表法》。
(2)圖5:大河文明,圖6:海洋文明(或圖一發生在大河流域,圖二發軔于沿海地帶),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3)區域文明(中西文明)的交流、影響,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2分,其他屬于中國與羅馬間的交流皆可)。
【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代文明及成就。讀圖可知,圖一是古印度的遺跡;圖二是古羅馬開鑿的加爾橋。聯系題意“制度方面”可知,古印度在制度方面的典型成就時種姓制度,而古羅馬典型的是羅馬法的發展,如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2)聯系所學可知,兩種文明依托大河和海洋形成了不同的文明類型,古羅馬文明發源于海洋,古印度文明發端于恒河流域。這集中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3)依據材料可知,中西文明的交匯形成了獨特的騎樓藝術景觀。圖二所屬文明是古羅馬文明,中華文明最早在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已經和古羅馬(大秦)。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答案】(1)
(2)①和平交往 、 ②民族遷移、③制度創新(實行新制度或新政策)、④武力征服(戰爭)。
(3)元朝統一后,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邊疆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或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圖一文成公主是唐朝;圖二民族大遷徙是西晉末年;圖三行政區劃可知是元朝行省制度;圖四霍去病墓是西漢時期。故答案為④②①③。
(2)根據所學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是和親、通婚政策;圖二是民族遷徙;圖三是行省制度,是中央的統一管理;圖四霍去病是軍事將領,說明戰爭。故答案為 ①和平交往 、 ②民族遷移、③制度創新(實行新制度或新政策)、④武力征服(戰爭)。
(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后,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邊疆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或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刈宓恼Q生就是元朝統一全國后民族融合的重要結果。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解決問題。
13.【答案】(1)水稻南宋時,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原因:1.“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興修水利;2.“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帶來充足的勞動力;3.“致力于農業開發”說明政府重視農業和農業生產技術;4.“秧馬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生產工具的運用。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經濟重心遷移歷史。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遷,水稻成為產量最高的農作物。故正確答案為:水稻南宋時,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遷,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結合材料可知有 1.“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興修水利;2.“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帶來充足的勞動力;3.“致力于農業開發”說明政府重視農業和農業生產技術;4.“秧馬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生產工具的運用。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熟記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內容。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19八上·吳興期末)《史記》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下列歷史典故出自《史記》的有( ?。?br/>①大禹治水 ②四面楚歌 ③焚書坑儒 ④淝水之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史記》記載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
①大禹治水發生在三皇五帝時期,正確。
②四面楚歌發生在楚漢交戰時,發生在西漢建立以前,正確。
③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政策,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正確。
④淝水之戰發生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攻打東晉,發生在西漢以后,錯誤。
故①②③正確,正確答案為A項。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注意《史記》記載的范圍。
2.(2020八上·吳興期中)假如生活在中世紀的西歐,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br/>①傳教士在向人們宣讀《圣經》,宣傳教義
②莊園中的農奴消極怠工,有些逃亡到城市
③人們開始把剩余的產品拿到城市里去交換
④莊園自給自足,生活品都無需從外部購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人們習慣上把歐洲封建社會這段歷史時期稱為中世紀,基督教在西歐建立了神權統治,當時老百姓多是文盲,教會完全壟斷了《圣經》的解釋權,①符合題意。西歐封建莊園里,由于農奴終年勞累,常常怠工,甚至逃亡到城市發泄不滿,②符合題意。城市重新興起后,人們開始把剩余的產品拿到城市里去交換,③符合題意。莊園自給自足,生產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但不是全部,④不符合題意。
A項①②③在中世紀的西歐可能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西歐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識記中世紀的西歐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3.(2019八上·吳興期末)以下屬于阿拉伯人的貢獻是( ?。?br/>A.把歐洲的糖、稻米傳入印度 B.將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
C.發明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D.創立佛教,并傳入中國
【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把印度的糖,稻米傳入歐洲,阿拉伯數字是印度發明的。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阿拉伯人的認識。
4.(2019八上·吳興期末)中國古代為加強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理,先后設立管理機構,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安西都護府 ②宣政院 ③象郡、南??? ④西域都護府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①安西都護府設置于唐朝初期的唐太宗時期。②宣政院設置于元朝時期。③象郡、南海郡設置于秦朝秦始皇時期。④西域都護府設置于漢朝時期。綜上,③④①②正確,故答案為D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判斷。
5.(2019八上·吳興期末)以下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匹配正確的是(  )
選項 人物 歷史事件
A 華佗 擅長針灸,著有《傷寒雜病論》。
B 曹操 220年,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
C 王安石 1069年,被宋神宗任用,主持變法。
D 畢昇 南宋時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華佗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發明了“五禽戲”,但《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A錯誤;廢漢獻帝,自稱皇帝的是曹丕,B錯誤;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是北宋時期的人,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判斷。
6.(2019八上·吳興期末)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下列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  )
A.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農牧文化的交融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民族融合的加強
【答案】C
【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鐙大約是三國至魏晉時期的發明,在朝鮮出土,反映了中國和亞洲周邊國家的交往;“洛陽出土的羅馬金幣”、“羅馬出土的漢代絹”反映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方,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也見證了絲綢之路上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所以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中外文明的交流。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外文明的交流是題干四幅圖片中的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題,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外文明的交流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019八上·吳興期末)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據此回答問題。
7.這段材料中所反映的景象與下列哪座城市有關( ?。?br/>A.秦朝咸陽 B.西漢長安 C.北宋東京 D.東晉建康
8.以下關于“瓦子”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散布于廣大農村之中
②其中最吸引觀眾的節目是雜技
③是大型綜合娛樂場所
④經常通宵達旦地進行表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7.C
8.D
【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都城東京繁華的都市生活,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根據題干信息“瓦子”“勾欄”等,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北宋都城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ABD三項錯誤,秦朝咸陽、西漢長安及東晉建康均沒有出現“瓦子”“勾欄”,不符合題意;
C項北宋東京與題干材料中所反映的景象有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8.依據所學可知,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大型綜合娛樂場所,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宋朝商業打破了坊市界限,瓦子內經常通宵達旦地進行表演。故③④正確。瓦子是隨著城市的繁榮出現的,故①錯誤;其中最吸引觀眾的節目是雜劇,故②錯誤。
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9.(2020八上·柯橋月考)詩詞是鮮活的歷史。下列詩句中能體現盛唐景象的是( ?。?br/>A.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B.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D.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A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不符合題意;
B項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暖洋洋的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只管享受生活,把杭州看成了汴州。出自林升《題臨安邸》 原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合題意;
C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大意是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無論國家還是私人的糧倉里,都盛得滿滿當當,這兩句描寫唐玄宗開元時期農業生產繁榮,國富民豐的情景,符合題意;
D項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秦漢時期邊關長期戰爭,很多人長時間不能還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詩,要求具備理解歷史題材古詩詞的能力。
10.(2019八上·吳興期末)仔細觀察圖1、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圖1 圖2
①圖1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
②兩條運河最南端都是當時的經濟重心區域
③圖2運河是元朝時期新開鑿的
④兩條運河開鑿的目的都是為了南糧北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隋的興亡;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可知分別是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①根據所學可知正確;②江南自南宋開始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故②錯誤;③根據大都可知是元朝時期的大運河,故③正確;④隋朝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開鑿大運河。綜上所述,正確答案為①③,B項。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二、非選擇題
11.(2019八上·吳興期末)【人類文明 交相輝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它見證著歷史的悠久與輝煌。
(1)圖5、圖6所在區域分別誕生什么文明?制度方面各取得怎樣的文明成就?
(2)從地理環境角度,說說圖5、圖6所代表文明的差異?由此表明人類文化具有哪項特征?
(3)根據材料,說明梧州“獨特的騎樓藝術景觀”形成的人文原因,并以中華文明與圖6所屬文明交往的史實加以印證。
【答案】(1)圖一:古印度文明;圖二:古羅馬文明,圖5:種姓制度;圖6:《十二銅表法》。
(2)圖5:大河文明,圖6:海洋文明(或圖一發生在大河流域,圖二發軔于沿海地帶),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3)區域文明(中西文明)的交流、影響,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2分,其他屬于中國與羅馬間的交流皆可)。
【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代文明及成就。讀圖可知,圖一是古印度的遺跡;圖二是古羅馬開鑿的加爾橋。聯系題意“制度方面”可知,古印度在制度方面的典型成就時種姓制度,而古羅馬典型的是羅馬法的發展,如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2)聯系所學可知,兩種文明依托大河和海洋形成了不同的文明類型,古羅馬文明發源于海洋,古印度文明發端于恒河流域。這集中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3)依據材料可知,中西文明的交匯形成了獨特的騎樓藝術景觀。圖二所屬文明是古羅馬文明,中華文明最早在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已經和古羅馬(大秦)。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019八上·吳興期末)【民族融合 國家統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 請將材料一中的四個序號填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對應橫線位置 。
(2)根據材料一,依次歸納我國古代促進民族融合的具體途徑。
(3)運用史實印證“國家的統一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觀點。
【答案】(1)
(2)①和平交往 、 ②民族遷移、③制度創新(實行新制度或新政策)、④武力征服(戰爭)。
(3)元朝統一后,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邊疆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或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圖一文成公主是唐朝;圖二民族大遷徙是西晉末年;圖三行政區劃可知是元朝行省制度;圖四霍去病墓是西漢時期。故答案為④②①③。
(2)根據所學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是和親、通婚政策;圖二是民族遷徙;圖三是行省制度,是中央的統一管理;圖四霍去病是軍事將領,說明戰爭。故答案為 ①和平交往 、 ②民族遷移、③制度創新(實行新制度或新政策)、④武力征服(戰爭)。
(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后,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邊疆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或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刈宓恼Q生就是元朝統一全國后民族融合的重要結果。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解決問題。
13.(2019八上·吳興期末)【歲稔年豐 發展繁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亡宋南渡,全籍蘇、湖、常、秀數郡所產,以為國計。當時盡心經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
— 任仁發《浙西水利議答錄》
材料二 :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朝廷為了維持與北方對峙局面,致力于農業開發……從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技術。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全籍蘇、湖、常、秀數郡所產”是指哪一作物?這一現象表明當時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水稻南宋時,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原因:1.“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興修水利;2.“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帶來充足的勞動力;3.“致力于農業開發”說明政府重視農業和農業生產技術;4.“秧馬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生產工具的運用。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經濟重心遷移歷史。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遷,水稻成為產量最高的農作物。故正確答案為:水稻南宋時,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遷,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結合材料可知有 1.“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興修水利;2.“靖康之變后,北方約有500萬人遷入并定居江南”帶來充足的勞動力;3.“致力于農業開發”說明政府重視農業和農業生產技術;4.“秧馬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生產工具的運用。
【點評】本題需要學生熟記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內容。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包头市| 贵州省| 乡宁县| 荆州市| 景东| 江都市| 电白县| 元朗区| 临武县| 荔浦县| 淮南市| 长葛市| 辽宁省| 喜德县| 怀化市| 康保县| 九龙县| 虹口区| 广宁县| 阜平县| 梁山县| 山阳县| 外汇| 阳城县| 珠海市| 乌鲁木齐市| 临朐县| 灵丘县| 上蔡县| 巨野县| 昆山市| 蚌埠市| 崇礼县| 乳源| 遂宁市| 井陉县| 夏邑县| 文山县| 喀喇|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