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哲學的基本問題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第一課第二框,講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闡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講明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形態和代表觀點,介紹了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本框內容是哲學學習的基礎內容,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的問題。二、教學目標通過中外歷史哲學名言及故事的分析,概述哲學基本問題及內容,結合身邊生活,總結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知道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形態及其代表人物和觀點,了解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在鍛煉人本解讀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同時,自覺樹立唯物主義觀點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增強科學意識。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難點: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材料一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壇經行由品》材料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閱讀上面兩則材料,思考兩則故事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兩個側重點又有何聯系?提示:不同:惠能與弟子“風動、幡動”還是“心動”的談話,討論側重在世界本源是什么的問題,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之辯,即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的問題;莊子與惠子“能否知道魚快樂與否”的問題,側重在能否認識世界的問題,是認知論和不可知論之爭,即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二者有無統一性)的問題。聯系:二者都在談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二)教授新課議題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議題情境一:閱讀材料“燦若星辰的哲學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哲學,這些千差萬別的哲學思想造就了燦若星辰的哲學家群體。議學任務: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但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出一個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共同問題。結合材料,概括哲學的基本問題。議學提示: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維等, 哲學家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只有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貫穿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2)內容: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議題二:為什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議題情境二:閱讀下列材料。議學任務:1.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按照學習計劃學習很重要嗎?為什么?2.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學問題是什么?議學提示:(1)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議題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議題情境三:閱讀文字材料。議學任務:結合實例,談談你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認識。議學提示:(1)劃分標準和根本分歧: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哲學派別 觀點分歧表現唯物主義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 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五、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