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 統編版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本課的設計思路是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歷史教學多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備受關注。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生動具體的歷史情境,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本課包括四個子目:“國家的宏觀調控”、“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和“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四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首先說明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原因和主要措施,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其次說明戰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引發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的變動,說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成就與問題并存,最后揭示這些新變化都屬于資本主義統治手段和方法的變化,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兩者目前是同時存在的,既有發展又有基本矛盾。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濃厚,也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對于二戰后世界的格局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初中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整理、歸納、分析、比較歷史知識的能力。經過初中歷史學習的鋪墊,高一學生對于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社會、社會運動部分有較強的學習興趣。但是,高一學生對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無法做到歷史學科的深入學習,而且本課量大涉及概念多,會給學生學習帶來難度。因此,需要教師提供相關文字史料、圖片等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教材和材料,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理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的現象。能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分析出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中成就與問題的深入思考,認識資本主義新發展中“變”與“不變”的實質,培養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能通過本課學習,探討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兩重性的作用,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替代的命運,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難點理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的現象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圖表、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生產力的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時代生產關系的變化國家的宏觀調控 資本主義統治手段和方法的改變社會結構的變化 福利制度改革 在發展中成就與問題并存社會運動不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呈現描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狀況的材料,提問學生:你愿意生活在這個世界嗎?學生回答后再次追問:這種生活狀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嗎?如果存在,是什么時候呢?以該問題幫助學生定位時空,時間為二戰后,空間是資本主義國家,自然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閱讀材料,思考回答 創設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課一、戰后世界 回顧二戰前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發現1929-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正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進而提出本節課的第一個大問題:20世紀的資本主義為什么能在1929年已經是全面危機的情況下,又在二戰之后起死回生,并且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二戰后的世界。(一)走向何方呈現文字材料、圖片材料以及復習之前學習內容,【問題設計】: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變化的背景是什么。【預設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主要背景有:1、現實需要:戰后急需恢復經濟2、歷史教訓: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教訓3、自身弊病:經濟危機暴露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弊病4、外部因素:國際經濟秩序混亂、蘇聯的挑戰5、成功經驗:羅斯福新政、蘇聯的強大6、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7、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二)一個共識:國家的宏觀調控呈現材料:戰后美英法三國政客主張。【問題設計】:歸納材料中西方政客的主張。【預設回答】:西方各國都想要實行“計劃經濟”。【教師講述】:西方各國政府達成一個共識。在國內:必須訴諸于一種混合經濟,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上國家干預。這種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和干預的經濟行為,我們稱之為“宏觀調控”。展示宏觀調控的含義。教師強調宏觀調控的核心是強化國家干預。呈現西方各國調控經濟的主要措施表格。【問題設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14頁的內容以及115頁歷史縱橫,填寫下列表格,并思考各項措施的特點和作用。【預設回答】:國內干預方面: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2、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3、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4、建立“福利國家”,社會福利對象放寬,福利水平也從最低生存補助提升到符合合理的生活標準所需。國內干預的特點是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相結合,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國際協調方面: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三大國際組織。其特點是以美元為中心,美國為主導;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作用是維護經濟秩序。【教師講述】:老師要補充一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短期貸款,世界銀行提供長期貸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構成世界貨幣體系,又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構成世界貿易體系。世界貨幣體系和世界貿易體系共同構成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教師講述】:由此,我們可以回答,國內干預和國際協調是造就黃金時代的重要原因。其核心是市場經濟與國家干預的結合。然而“黃金時代”會一直持續下去嗎?(三)山重水復呈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歷程和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演變的時間軸,以及戰后西方國家年平均生產增長率與商品價格變化的表格。【問題設計】:閱讀材料,歸納材料中反映的現象。【預設回答】:戰后西方國家年均生產增長停滯,價格上漲,說明通貨膨脹。【教師講述】:一方面經濟增長停滯,另一方面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陷入“滯漲”危機。這也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失靈。于是在80年代各國不得不再次實行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例如美國克林頓政府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英國撒切爾夫人實行私有化、削減福利等改革。于是一種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在各國產生。我們把這種新的混合經濟思想叫做“新自由主義”,又稱“新凱恩斯主義”。政策調整后,9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持續增長。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再度爆發金融危機。【教師講述】: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宏觀調控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仍然周期性復發?我們必須回歸到經濟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上,一探究竟。 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進入本課的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復習回顧之前學習果的內容,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宏觀調控的概念,明確宏觀調控的核心填寫表格,思考各項措施的特點和作用學習主要措施的同時,掌握國際組織徽標與名稱的識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辨析等內容理解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閱讀表格材料,回答問題完善時間軸,梳理知識脈絡 引發學生疑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精讀材料的能力,歸納整合材料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等等借由該時期西方政客的共識,展示宏觀調控的概念。讓學生的具體情境下對“宏觀調控”這一抽象概念的內涵與核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表格形式歸納兩西方各國調控經濟的主要措施,簡潔明確,重點突出以國家宏觀調控的積極影響回答課前的第一個大問題,而后,又拋出另一個問題,進而引出國家宏觀調控的消極影響。通過時間軸梳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程和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演變,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二、劇變世界 (一)科技革命呈現一工、二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軸。【問題設計】:請同學們根據時間提示進行回答,是什么事件?主要國家?意義?【預設回答】: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國家是英國,意義是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國家是美國、德國,意義是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教師講述】:第三次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問題設計】:閱讀課本115頁和116頁的內容,畫出20世紀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的表現。【預設回答】: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教師講述】: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問題設計】:對比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的生產力和勞動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回答】:生產力提高,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教師講述】: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我們可以發現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進一步論證了1988年鄧小平提出的論斷“科學技術師第一生產力”。(二)結構變動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表格和階級結構變化示意圖。【問題設計】:根據表格,指出社會結構的新變化。【預設回答】:從1950年到1990年,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農業就業人口降低;工業就業人口美、德降低,日本上升;服務業就業人口上升;中間階層擴大。【教師講述】:說明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出現多層次化現象。科學技術的進步給資本主義帶來了難以準確定位的“中間階層”。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如住房、汽車、股票等等。一定程度上使資本主義階級矛盾更加復雜化(三)福利改革呈現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表格材料和《尼克松總統關于擴大福利改革建議的聲明》等文字材料。【問題設計】:請同學們結合下列材料,思考尼克松政府提出新的社會福利改革計劃的原因。【預設回答】: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月收入的家庭最后的實際收入相當,說明福利制度具有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必要性。從尼克松總統的改革說明材料中“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的關鍵詞可知,福利制度具有加重國家財政負擔、養了懶漢的局限性。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滯漲”危機,要求改革福利制度。因此為了使美國福利制度更加合理,尼克松政府提出新的社會福利改革計劃。【問題設計】:結合課本117頁學思之窗的完整材料,思考社會福利改革計劃的本質是什么?【預設回答】:這些改革是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找新的平衡,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四)社會運動呈現黑人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和學生反戰運動的圖片材料。【問題設計】:閱讀課本P117~118,指出美國三場社會運動的訴求、結果和影響。【預設回答】:訴求:反對歧視,追求平等、權利與和平;結果:頒布黑人民權法案、大多數婦女獲得權益、美國結束越戰;影響: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公民的民主權利。【教師講述】:在社會運動中,我們可以感知到人們對于平等、權利、和平的意識正在提高,并且富于抗爭,這是一種進步的力量,一種使所有人得以提升的力量。然而,資本主義根生蒂固的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私有觀念、個人主義等還普遍存在,這又使得人們不斷向下沉淪。 復習回顧之前學習果的內容,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提取關鍵信息,歸納問題答案。結合所學,回答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思考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和圖片材料,回答問題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脈絡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歷史信息的歸納概括能力說明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局限性以及改革目的,通過細讀尼克松總統的改革聲明,將改革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并得出福利制度改革的本質透過材料進行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生活三、極端世界 變與不變【教師講述】:讓我們回到課前的那個問題。你愿意生活在這個世界嗎?【預設回答】:(學生暢所欲言)愿意:①資本主義是一股不斷革命的巨大力量。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資本主義經歷了二戰以后的內部重組,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自由主義已經終結。②這是一個富有抗爭精神的時代。人民為爭取民主權利而斗爭。不愿意:出現“滯漲”危機,2008年再次爆發金融危機。福利制度加重財政負擔等等。【教師講述】:縱觀20世界下半葉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可以發現在發展中成就與問題并存。然而,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宏觀調控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仍然周期性復發?為什么福利制度不斷調整與改革,然而資本主義國家中的貧困現象仍然存在?為什么在同一時期進步意識與沉淪力量同時存在?我們在學習完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之后,試著思考一下,資本主義國家不變的地方在哪里?【預設回答】: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本質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問題設計】:那么以不變反觀變,同學們有什么新的認識嗎?【預設回答】:變化的只是資本主義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其本質沒有改變。 結合課堂所學,暢所欲言思維由淺入深,深入思考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本質 結尾回扣課前提出的問題。在學習完本節課后,學生可以準確的回答出他們的觀念以及理由,即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由表及里,再次提出課中拋出的問題,同時補充兩個沖突性極強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資本主義國家的變與不變。課堂小結 跟隨教師進行知識梳理。 構建本課知識脈絡課后思考 留給歷史的余響呈現馬克思“兩個絕不會”的論述材料。作業: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馬克思這段論述的理解。(注:若時間充裕,可以在小結前由教師講解) 課后思考 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成果:學生是否掌握基于史實進一步思考的能力。教學反思本課通過“戰后世界”、“劇變世界”、“極端世界”三個部分整合與拓展教材內容。以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一書中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描述為導入,創設情境,提問學生:你愿意生活在這個世界嗎?以此入課,從五個方面分析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即其在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并在結尾回扣課前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中完成教學重點,進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變化的實質,即變化的只是資本主義統治的手段和方法,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本質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沒有改變。以此完成教學難點。由于時間關系,將馬克思關于“兩個絕不會”的論述留待課后思考,希望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可以明白,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也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替代的命運。從而堅定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本節課經過多次試講與修改,準備較為充分,一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完成度較好,但預設的學生回答過于完美,在真實的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回答不會像預設那般完美,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引導。如何在日后的課堂中增強自己的親和力,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不懼回答、積極回答,是我需要積極思考的。此外,由于本節課內容較多,為趕進度,教師講述的部分也比較多,對于學生吸收知識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如何更好地整合教材、刪繁就簡、突出重難點,也是我在日后要不斷思考與改進的地方。還有對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兩重性作用的講述,由于概念較為抽象,教師講述部分也略顯枯燥,不敢保證學生都能夠完全吸收這部分知識。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