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19課,本單元共四課,四課根據戰后國際格局的發展特點,從二戰后冷戰格局的演變,到講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即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展現了20世紀后半期世界歷史的發展概況。本課共四個子目,首先說明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然后說明戰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引起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變化,最后揭示了資本主義統治手段和方法的變化并未解決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學生情況分析知識基礎:學生在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十七課《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課中學習了美國經濟政策、福利制度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相關內容,但是初中的學習僅停留于基礎知識層面,并未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矛盾等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探究,且所學知識未形成邏輯體系,仍需要老師加以引導。思維能力:高一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歷史學習后,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逐漸增強,身心發展逐漸成熟,希望能夠獲得和探究更深層次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習歷史所應具備的史學方法,深化對歷史的理解,提升解釋歷史的能力。教學目標唯物史觀:結合圖表,認識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結合史料,概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科技和社會三方面發生的變化,把握各變化的影響。時空觀念:結合郵票,理解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原因和手段,認識其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家國情懷:認識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中的成就和教訓,總結其對當今中國發展的啟示。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認識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新變化。教學難點理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現象。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社會——社會結構、福利制度、社會運動變:統治方式和手段 不變: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美國郵票《世紀之慶》引入新課 集中精力,準備上課。 趣味引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經濟之變 為什么變?——背景用三張郵票分別代表股市崩盤、羅斯福新政和二戰是引起經濟發生變化的原因,同時引導學生認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經濟改革的重要推動力。怎么變?直接給出變化為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進行區分,認識國內國際兩方面的措施。①國內宏觀調控以代表羅斯福新政措施的郵票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宏觀調控的措施,理解宏觀調控的特點。結合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措施,引導學生分析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確立了市場與國家干預相結合的混合機制。提問: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后取得了什么效果?結合圖表分析宏觀調控的積極影響。提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發展會出現什么問題?結合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講述70年代經濟出現“滯漲” 的原因。講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做出的調整。②國際協調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簡要說明三大經濟組織的職能。強調建立起的以美元為中心、美國為主導的戰后世界經濟體系。設計問題探究1:怎么評價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答案:對美國: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了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適應了美國對外擴張的需要。對世界: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增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反映了戰后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 1.回顧20世紀上半葉相關知識點。2.觀察郵票,回顧羅斯福新政中建立的機構,總結宏觀調控的措施。3.閱讀教材結合圖表思考并回答問題。做好筆記。4.結合三大經濟組織職能分析影響。 聯系課內外知識,提高學生根據圖片史料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以郵票引出具體措施,增強課堂趣味性和互動性。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辯證評價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二、科技之變 1.為什么變?——背景展示圖片和史料,引導學生認識科技發展的背景。2.怎么變?①成就以三張郵票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補充其他方面的成就。②影響提問: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影響?根據其促進產業結構轉變這一影響過渡到下一個子目。 分析史料,概括背景。2.回憶初中所學知識,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3.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 通過史料進一步理解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三、社會之變 社會結構指出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了“中間階層”的崛起,提問:中間階層崛起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結合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中間階層本身的特點總結其作用。福利國家根據教材和圖表講述福利國家的含義、福利制度包含的內容及發展歷程。展示史料,提出問題探究2:怎樣評價福利制度?答案:積極:縮小了貧富差距,促進了社會公平,對社會穩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消極:但導致政府財政不堪重負;降低了工作積極性,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由福利制度的消極影響過渡到社會運動的興起。社會運動結合兩張郵票、《我有一個夢想》片段及2020年黑人被警察跪殺事件分析黑人民權運動的影響。結合兩張郵票及其含義,講述婦女運動的發展。結合兩張郵票和教材,講述美國反越戰運動興起的原因。 結合表格數據分析變化,并思考中間階層的影響。閱讀分析材料,概括福利制度的影響。3.結合教材和時事了解美國三種社會運動的發展及其興起原因。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再次強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含義,為最后總結提升作鋪墊。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意識,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同時強化答題思路。結合時事,加深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理解。課堂小結 展示材料,提出問題探究3: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是什么?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會周期性爆發?實質: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自我完善。原因:資本主義在自我調節機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發展空間,但調整的只是統治手段和方法,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本質,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通過思維導圖回顧本課內容,構建知識框架。 1.結合材料思考,回答問題。2.跟隨教師節奏畫出思維導圖,回顧重要知識點。 總結新變化的實質,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深化提升,結合材料突破本節課教學重難點。通過知識框架回顧二戰后資本主義發生的重要新變化,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加深印象。課后作業 思考題: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什么啟示?答案:與時俱進,及時調整方針政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等。 課后完成思考題 培養學生以史鑒今、聯系現實的能力,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反思本課亮點:以郵票貫穿本課,以“變”作為主題,思路清晰,邏輯順暢;以問題連接課程內容,增加學生的思考點,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感,增強與學生的互動;結合專業化的史料,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達到設置的學習目標;內容順序與教材相符,以免學生思路混亂,方便學生記筆記。本課不足:問題設置較多,在實際課堂中,學生可能會產生疲于思考的情況,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回答問題。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