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柏林墻窺視冷戰的“冷”與“熱”——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說教材(一)教材地位:《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是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的第1課。本課內容是對20世紀下半葉國際關系的總體論述,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以及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到時在冷戰這一總體環境下發生、發展的歷史事件,而這些又對冷戰的發生與發展產生的影響。本課在總體上更關注國家間的互動關系及由此導致的國際關系、國際格局的變化。冷戰既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政策,又是這種政策實施所造成的國際關系狀態。在冷戰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又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本課內容又為下一單元《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作了鋪墊。(二)教材內容:本課內容主要圍繞三個子目展開,分別是冷戰的發生與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以及兩極格局的瓦解,“戰”與“冷”這一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都表現得十分突出,但又彼此制約。教科書內容比較多,但線索比較清楚,主線就是冷戰的發生、發展、結束以及由此帶來的兩極格局演變歷程,在教學中,對兩者間的互相影響是需要著力的。(三)教材特點:對冷戰脈絡有所勾勒,但教材敘述較為簡略。(1)對冷戰的過程描述不夠全面,教材側重于從宏大的世界格局演變上對冷戰進行描述,而冷戰過程中一些較為重要的大事件著墨較少,如柏林墻問題、古巴導彈危機問題、東歐劇變等,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補充相關材料,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冷戰的發展(2)其次,對于冷戰過程中美蘇兩國之間相關行動的意義探討,教材敘述存在過于簡略的現象,以冷戰的起因為例,教材僅僅提到了兩點,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以及重要人物的推波助瀾作用,教材做的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需要老師進行引導,對此進行全面的評價。二、說學情授課對象:廣州市石化中學高一(1)班學生(一)知識基礎:學生在初中課程中已經涉及中美緩和、蘇聯解體等相關知識,但由于初中階段對學生的要求停留在了解,有關“冷戰”過程中的一些關鍵事件如“尼克松訪華”、“蘇聯解體”等家喻戶曉的,學生對此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有關冷戰發生的背景與發展狀況,學生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二)能力狀況:經過初中三年的歷史學習,該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史料閱讀能力,能夠通過閱讀簡單,史料獲取基本歷史信息。但是,現階段學生思維較為活躍,抽象邏輯由“經驗型”向“現實型”轉變。因此需要教師適當補充材料加以引導。同時,冷戰史的史料相較于中國古代史的文言文史料,語言上學生更容易閱讀,但內容更為復雜,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三、說教學目標(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二)核心目標:以“柏林墻”的演變為線索,探究冷戰格局下世界格局的演變,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美蘇雙方博弈下世界進程走向的原因。(三)素養目標: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認識冷戰發生的原因以及這一時期的國際格局;時空觀念:理解50年代中期后發展的特點,能夠認識冷戰環境下,兩極格局外其他政治力量對國際政治格局的沖擊,大國政治之間的妥協,蘇聯解體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通過展示重大事件的相關史料,能夠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培養史論結合的意識,提高運用史料的能力;歷史解釋:能夠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利用多元材料讓學生理解多元、理性認識和分析問題的價值。四、說教學重點難點(一)重點:認識冷戰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二)難點:認識在冷戰內部的發展與相互之間的角逐對國際關系的深層次影響。(三)依據:(1)內容方面:本部分內容兼具廣度與深度,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離現在并不遠,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直接經驗參考理解。然而近代世界的發展也是更為復雜的,各種力量互相角逐,不能簡單的從單獨的國別去理解,而應該養成整體性的思維。(2)學生方面:本部分內容涉及多維度的思考,既難于理解又超出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就冷戰的整個發展過程而言,涉及各種因素較多,甚至在學術界都是長期爭辯未果。(3)教材方面:教材對冷戰的描述主線較為清晰,但各知識點之間的分布卻較為零散,需要進行整體進行理解。五、說教學策略(一)教法:情景創設法、史料教學法、問題探究法(二)學法:講授法、情境創設法、合作探究法六、說教學過程一、導入:柏林墻的坍塌(用時 2min)【學生活動】教師展示圖片,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層次一:看見迷茫的士兵;看見興奮的市民;看見柏林墻上的涂鴉。(現象)層次二:追問柏林墻的前因后果;思考圖中人物為上述行為的原因。(內容)層次三:結合課本內容追問歷史原因,思考出現上述現象時代背景。(歷史)【教師講解】柏林墻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墻,是民主德國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柏林墻始建于1961年,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教師行為】問題一:柏林墻建立起來意味著什么?(指向子目一:“墻”的筑起——意識形態的紛爭)問題二:人們對柏林墻是怎樣的態度?(指向子目二:“墻”的裂縫——新興力量的沖擊)問題三:柏林墻拆除表明的世界格局?(指向子目三:“墻”的崩潰——兩極格局的瓦解)【設計意圖】柏林墻不是德國政府自己修建的,而是冷戰期間美蘇對峙的產物,它標志著兩大陣營之間的隔閡,通過柏林墻被推倒這個大事件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從形象的事例直觀的去了解冷戰期間兩大陣營之間的隔閡,從而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冷戰格局形成的興趣。【時間軸展示】二、“墻”的筑起:冷戰格局的形成(用時25mins)(一)意識形態之“墻”的形成原因(8mins)【材料展示】【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自主概括出冷戰發生的原因,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美蘇冷戰的基礎、二戰后美蘇失去戰時同盟的基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美蘇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根本對立來從深層層面理解冷戰發生的原因,同時明白丘吉爾等人的推波助瀾作用。【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材料的呈現,使學生自己概括出冷戰的起因與必然性。同時引導學生與前面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同時使得學生對美蘇雙方為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如何競爭產生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與邏輯性,引導著學生思考后文的內容。(二)“墻”的鞏固:美蘇雙方的經濟、軍事上的競爭(5mins)【材料呈現】材料一: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或主義……我們的目的是在世界崛起合理經濟的再生,為自由制度創造賴以生存的政治社會環境。材料二:馬歇爾是在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這一演講的。他站在哈佛園紀念教堂的臺階上,宣告美國已為幫助歐洲復興作好了準備。號召歐洲人團結起來、共同規劃一個他們自己的重建歐洲計劃,然后由美國為這一計劃提供資金才是這一演講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國務卿馬歇爾1947年6月5日【問題思考】美國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拋出馬歇爾計劃?歐洲哪些國家會參與這一計劃?馬歇爾計劃提出后英法及蘇聯、東歐國家的反應英國 “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 邀請蘇聯開會討論馬歇爾計劃法國 “毫無遲疑”地加入歐洲經濟計劃蘇聯 東歐 6.22 蘇聯同意波拉按等東歐國家參加6.27-7.2 會議期間,英法與蘇聯僵持不下,莫洛托夫宣布退出會議7.7 蘇聯嚴令東歐國家不得參加會議7.9 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表示仍想參加會議,斯大林說:不能參加。——摘編自張盛發《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判斷和對策》【設計意圖】通過丘吉爾演說、杜魯門主義以及馬歇爾計劃的層層推進,美蘇之間的斗爭與矛盾已經顯露,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已經掌握的有關史實作出合理分析和解釋,讓學生知道美國此時已經在加緊拉攏其歐洲盟友,遏制蘇聯。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美蘇及其兩陣營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活動中落地。【問題設計】①英法對于馬歇爾計劃是什么樣的態度 ②縱觀整個過程,蘇聯對馬歇爾計劃的態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③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東歐國家與蘇聯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學情預測】認識馬歇爾計劃提出后,美蘇以及西歐、東歐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帶來國際關系變化。【設計意圖】有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提出后,蘇聯的反應表明其對外政策的徹底轉向,歐洲冷戰初態顯現。選擇馬歇爾計劃這個典型事例,創設歷史情境,呈現馬歇爾計劃提出后各方的態度、反應,設計一系列問題,環環相扣,以生動的細節史料呈現歷史的發生、發展,理解美蘇以及東西歐之間的互動關系,讓學生理解歷史是合力的結果,這種互動關系也影響著國際關系以及國際格局的演變。【材料呈現】蘇聯的反擊材料一:經濟互助委員會【教師講解】1947年7至8月間,蘇聯分別同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等國家簽訂一系列經濟貿易協定,這些協定被稱為“莫洛托夫計劃”。這樣,以往匯聚西歐的大宗貿易轉向了蘇聯及東歐地區,初步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貿易集團。這個“莫洛托夫計劃”就是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前身。當時的冷戰環境,加快了世界的分裂對抗。1949年1月5日至8日,蘇聯同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共6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并在1月25日發表《關于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公報》。公報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提出在平等基礎上,相互交流經濟經驗、給予技術援助,在原料、糧食、機器、裝備等方面提供協助,以實現東歐各國與蘇聯更廣泛的經濟合作。【學生思考】很顯然,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其產生是作為馬歇爾計劃對立面的;為抵制“馬歇爾計劃”,蘇聯加強了與東歐各國的經濟合作關系。材料二:比肩而立的軍事同盟 華沙公約組織 【教師講解】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約后,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該條約由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籌備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政治上、軍事上拉攏控制東歐,以鞏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向東歐及東北亞派駐大量軍隊,作為前沿防御力量,組建獨立的國土防空軍,加強軍事訓練;強調以陸戰為主的諸軍種協同作戰原則,和按比例協調發展諸軍事的原則;加緊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國的核壟斷。【學生思考】華沙公約組織,其產生也是作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立面的;“華約”與“北約”比肩而立,屬于軍事方面的對抗。【設計意圖】通過兩則材料來講述針對美國方面的“遏制”行動,蘇聯方面的反擊政策。經濟互助委員會與馬歇爾計劃相比肩,華沙公約組織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比肩,這使學生理解美蘇雙方在此時開始不斷地爭奪勢力范圍,雙方之間走向全面競爭的階段。同時這樣的全面對抗也為學生理解為何會發生古巴導彈危機而理順了思維邏輯,深化學生的理解。【地圖直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讀取上面兩張地圖,中的重要信息。如果說馬歇爾計劃架起了兩大陣營之間的經濟之墻,那么“北約”與“華約”可以說架起了雙方的軍事之墻,雙方開始在自己的框架內進行軍事競爭,思考兩個大國勢力范圍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點;讓學生在層層遞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讀圖時既要從全局讀地圖,也要關注到地圖中的特殊區域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分析問題。【教師行為】指導根據所學提取相關信息,然后完成表格,對本子目所學進行小結,在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學生行為預測】美國(資本主義陣營) 蘇聯(社會主義陣營) 意義政治 “遏制政策”(杜魯門主義) 歐洲共產黨與工人黨情報局 冷戰開始的標志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雙方經濟上的對抗軍事 北約(1949年) 華約(1955年) 軍事對抗(三)冷戰中的危機:從柏林危機到柏林墻的建立(5mins)【教師講解】二戰結束后,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美英法占領西德,蘇聯占領東德。注意留意柏林的情況,其同樣也被分區占領,但柏林處在東德地區,周圍都是蘇聯的控制區。第一次柏林危機后,東西德正式走向分裂,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美占區成立聯邦德國。第三次柏林危機后,為了防止東柏林的人口外流,加強控制,在蘇聯的授意下柏林墻正式被修筑起來。我們可以思考,柏林問題的背后是什么?大國之間的博弈。并且呼應導入部分與標題。【學生行為預測】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德國的地圖,可以發現最初德國的西部由美英法占領的位置,并且跟著教師的思路,發現柏林的位置位于德國的東部,均被蘇聯的勢力范圍所包圍,對后文講解柏林墻的修建有了知識的基礎。其次跟著老師的講解來到圖二,思考在第一次柏林危機后東西德國分裂,西部變為聯邦德國,東部變成民主德國。但德國分裂的背后是美蘇大國博弈在發揮影響。第三次柏林危機后,跟著老師的思路思考東德為什么要修建柏林墻,首先是為了防止勞動力外流,其次是為了防止西德、美國等勢力滲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回到美蘇之間的對立導致。【設計意圖】借助圖片理解歷史,同時通過德國的分裂與柏林墻的最終建立,真正理解冷戰過程中的“冷”與“戰”:即“冷”在勢力范圍;“戰”在分裂。同時呼應課堂導入部分柏林墻的倒塌,學生了解柏林墻何以建立,從而幫助形成歷史思維,落實教學重點。(四)一觸即發的核戰爭:古巴導彈危機(5mins)【材料呈現】材料一:蘇聯要在古巴配置中程和中遠程導彈,是想同時達到兩大目的一個是阻止蘇聯所擔心的美國對古巴的入侵,以捍衛西半球這唯一的"社會主義"政權。另一個是加強當時仍然很弱的蘇聯核威懾力量,以阻遏美國對蘇聯自身的可能襲擊。——【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伍牛等譯《冷戰史∶通制與共存備忘錄》材料二:核戰爭對大家都是危險的,這一因素對危機局勢的克制潛力超過了軍事力量的對比和威懾力量對比的任何計算標準。肯尼迪總統寧愿作出某些讓步以求達成談判解決,也不愿利用當時的壓倒優勢發動一場核戰爭 ——【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伍牛等譯《冷戰史∶遏制與共存備忘錄》材料三:10月25 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一致同意,這場危機不應當朝著一個"沸點"發展…我們雙方應當采取謹慎且節制的態度,為這場危機尋求一個理智的解決方案。赫魯曉夫希望能夠以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為交易籌碼,換取美國從土耳其的基地中撤離木星導彈。……我想,總統先生,您不免也會對世界的命運存有一絲憂慮吧?(赫魯曉夫1961年10月26日給肯尼迪的信)——[美]梅爾文·P·萊弗勒著,孫閔欣等譯《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問題設計】問題一:根據地圖及材料,分析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原因。(看到了什么、什么特點、反映什么)問題二:根據地圖及材料,概括美國方面對這危機的反應。問題三:根據地圖及材料,分析美蘇和平解決危機的原因。【教師活動】帶著學生認冷戰局勢圖,分析地緣政治格局,引導學生思考兩大陣營地理分布上的特點,告訴學生,古巴危機可能是整個冷戰過程中美蘇雙方最有可能爆發直接沖突的事件,核戰爭一觸即發,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古巴特殊的地理位置,思考為什么會由小小的古巴產生如此大的危機。【設計意圖】帶著學生認冷戰局勢圖,分析地緣政治格局,引導學生思考兩大陣營地理分布上的特點,告訴學生,古巴危機可能是整個冷戰過程中美蘇雙方最有可能爆發直接沖突的事件,雙方兵戎相見。三、“墻”受沖擊: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沖擊(5mins)【材料呈現】材料一:“就長期觀點而言,我們根本不能讓中國永久排除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聽任十億人口憤怒地在孤立狀態生活。不改變中國的現狀世界不會安全”。——Richard Nixon, “Alis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Vol. 46, No. 1, 1967, p.121.材料二:“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力量:從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Excerpt from "Nixon's Speech in Kansas City" (July 6, 1971)材料三:【教師講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轉變,歐洲、日本、中國的力量已經不容忽視。對此美蘇雙方采取了緩和政策,美國與蘇聯兩國于軍備競賽、外交立場的基本態度,從緊張對立漸趨緩和的過程。此階段之前正值冷戰高潮,美蘇兩陣營對抗趨向白熱化,最嚴重的是,美蘇核武器層面展開之戰略競賽日臻惡化。1960年代中,耗費龐大的美蘇間的戰略核競賽已開始漸露疲象,為了雙方現實環境,一系列緩和冷戰的政策,終于于兩國逆向出現。1970年代的阿波羅-聯盟號機組人員 1973年,尼克森與勃列日涅夫討論美蘇緩和【教師講解】層次一:講解在經歷了二十年的對峙后,美蘇回過頭來發現世界上其他新興力量已經崛起,其影響力不容小視,歐洲、日本。中國都在世界上有著自己的聲音。(世界多極化已經愈發明顯)層次二:美蘇在七十年代采取了緩和政策,其中緩和事件的一個重要例子是在太空中發生的握手。1975年7月,進行了第一次美蘇聯合太空飛行,即阿波羅-聯盟測試項目。(美蘇緩和政策)【教師提問】如何理解世界多極化格局之下,美蘇緩和政策的出現?【材料展示】學生A:對于美蘇雙方來說緩和可能只是雙方比賽的一個“中場休息”,但是因為兩級力量之間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分歧,緩和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緩和。暫時的緩和學生B:從1973年在中東和南亞發生的沖突中,美國和蘇聯以戰爭物資和外交姿態支持各方,還有在阿富汗。在緩和初期的大部分時間內,雙方在世界的各個地區之間的斗爭并未完全停止,這反映了美蘇雙方互不信任。緩和中的熱戰學生C:1979年,蘇聯軍隊越過邊境入侵阿富汗,美蘇關系再次惡化,緩和政策結束。而在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后,美國轉變了對蘇聯的政策,開始強硬的對抗蘇聯。冷戰再次升級【學生活動】學生聯系前面所學,從頭腦中構建此時世界形勢圖,明白大國之間的競爭根本上是國家利益之間的競爭,受限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兩國所以采取緩和的措施。但是雙方根本利益的根本分歧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雙方態度隨后發生轉變,走向更加激烈的對抗。【設計意圖】以中美緩和為例,中美緩和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震驚全世界的政治事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美國選擇在這個時期選擇轉變對華政策,中國在冷戰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讓學生體會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不能“游離于世界秩序之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四、“墻”的倒塌:冷戰的終結與遺產(6mins)【情景呈現】【材料呈現】材料一:1989年11月柏林墻的倒塌成了東歐民主浪潮的最高點,象征了共產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全面瓦解,同時也結束了鐵幕對歐洲的分化。1989年的民主浪潮席卷整個歐洲大陸,推翻了所有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政府,(包括波蘭、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1990年兩德統一后,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陷入癱瘓,一年后華約組織宣告解散,而以蘇聯為首的經互會也在1991年6月宣告解散。——Brill Academic Pub, The Changing Political Structure of Europ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1991.材料二:1991年11月6日,葉利欽簽署總統令,停止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標志著蘇共失去執政黨地位。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以及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白俄羅斯境內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內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布三國退出蘇聯,并成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組織取代蘇聯。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一職,蘇聯最高蘇維埃亦在第二天宣布蘇聯停止存在,世界自此進入后冷戰時代。——Soviet Leaders Recall 'Inevitable' Breakup of Soviet Union【教師行為】講述冷戰后期的政治發展進程,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發生巨大危機,蘇聯新領導人為蘇聯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蘇聯是如何走向解體的。引導學生思考冷戰何以以蘇聯解體而告終,或反命題西方何以取得冷戰的勝利【問題設計】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結合從以前學過的知識談一談。【設計意圖】回應導入部分,柏林墻最終為何會倒塌。引導學生思考,蘇聯的解體是否有著其必然性,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有著哪些積深已久的矛盾。蘇聯“成在哪里,敗在哪里”。使得學生對冷戰開始以來雙方力量的消長有宏觀的把握;最后引導學生追問開頭的問題,冷戰何以發生?【情境創設】史料引入——冷戰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材料一:軍備競賽美國和蘇聯的核武庫存量對比 1973年時北約與華沙國家的軍隊數量對比材料二:戰爭災難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學生活動】以前后同學為學習小組,結合以上圖片和所學知識進行討論,爾后派代表發言。【要點提示】小組A:美蘇冷戰到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么?其實我們從冷戰兩個字來理解,首先是“冷”,意味著雙方并不是直接沖突,而是兩強對峙,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水火不容,互相進行軍備競賽,整個世界籠罩在兩強爭霸的氛圍下戰戰兢兢,無法安寧,如同頭上懸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戰爭烏云)小組B:在兩強對峙的基礎上,都知道對方有滅掉自己乃至世界的實力,所以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緊張的同時,在兩強之外的其他地區,爆發了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兩級格局并不是永久的,其他新興力量同樣也借此機會崛起,世界整體在發展,在蘇聯解體后,世界并不是一超獨霸,而是多極化格局愈發明顯。(兩極中孕育著多極)【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圖片與史料并聯系前面所學蘇聯相關內容,讓學生自己思考深化蘇聯社會主義陣營最終原因,并思考整個冷戰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以及其給世界所留下的遺產。五、新“墻”:冷戰的結束意味著西方世界的最終勝利嗎?【材料呈現】材料一:新冷戰,又稱第二次冷戰,亦稱冷戰或中美新冷戰,指的是美國-蘇聯冷戰結束以后在對立的地緣政治集團之間再度發生的政治與軍事緊張局勢:自201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之間不再維持和平合作共同發展,重新開始陷入有克制的全面對抗,如同1947年至1991年的美蘇冷戰時期一樣。材料二:202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于尼克松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進行的演講。BBC 將蓬佩奧的此次演講視為開啟第二次冷戰的新鐵幕演講。【作業布置】閱讀以上材料,思考“新冷戰”與傳統冷戰相比新在哪里?寫一篇你對新冷戰下中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的思考(300 字以內)【學生行為預測】學生A:新冷戰與傳統冷戰不同,新冷戰的特色在于是意識形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和軍事方面、科技方面、人才等的全方面競爭;中國是和平大國的角色;(競爭靈越更加多元)學生B:第二次冷戰各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外交、經濟貿易、軍事(包括網絡戰、代理人戰爭和混合戰爭)、科技文化(如目前中美貿易戰中的中美“科技冷戰”)、外太空和網絡空間等各個層面全面實施對抗,很多對抗發生在各個國家內部,而并非國家外部;(國家內部同樣需要關注)學生C:全世界的國家因為都與中國大陸保持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往來,所以很多國家都為了國家自身利益的問題,在該問題上都表示謹慎態度。(國家利益為根本)【設計意圖】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了解冷戰發展過程,對冷戰的內因有了本質的思考。由此,聯想到我們當今的國際形勢,從美蘇冷戰的爆發,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避免新冷戰的全面爆發,推動國際局勢走向和平,升華本課主題。教學反思維度 優點 缺點教學立意與目標 能夠理清本課基本史實與線索 完成課標要求,并適當補充材料 教學立意存在多元的趨勢 鍛煉學生過多的能力 可能無法充分學習基本內容教學內容 充分利用文字材料與圖片材料 結合進行教學,與教材聯系緊密 教學設計存在不平衡現象 部分子目文字材料過多 部分子目圖片材料過少教學邏輯與方法 按照事件內部邏輯 與時間順序進行教學 導入部分后文回應較少 結尾升華部分可以呼應導入課堂環境創設 以冷戰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柏林墻的倒塌”“古巴導彈危機”等創設情景,加入多種圖片材料 使學生有歷史現場感 缺少音視頻等 材料渲染氣氛學生參與程度與效度 小組合作探究與 課后作業延申學生的課堂學習 可以適當增加 學生合作探究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