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習課:綱要下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2課時)教學背景分析(一)課標要求 這一部分對應新課標(2017)的1.24部分“通過了解冷戰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18課,題為《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從課程結構看,本課及本單元是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的自然延伸。其中第18課與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分別作為兩個單元的起始課,總領單元內容,頗有相似性。這意味著兩課及兩個單元的教學均應以“國際秩序演進”作為主要抓手,并提供豐富的地圖材料。且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與上個單元時時對照,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 但從單元的內部結構看,本課更為特殊。18課總領單元,概述課題主要內容。19至21課則分別論述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廣大亞非拉前殖民地國家的三類變化。這種“總分式”的結構提醒我們,在18課的教學中,應以更為宏觀的角度和敘事為佳,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而從教學內容來看,本課分為三個子目: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兩極格局的瓦解。其中,第一、第三兩個子目多為歷史事實,偏向“靜態”。第二子目為發展變化過程,偏向“動態”,并且這一部分與單元標題中的“新變化”更為契合。自然地,第二子目就是本課的重難點。 (三)學情分析 本課為復習課,對應教學周期為高二下(或高三上)。 本階段學生,已經掌握基本歷史事實,熟悉典型的歷史事件(在本課中的例子為“柏林危機”等)。同時,經過選擇性必修1、選擇性必修3的學習,對民族國家、國際關系有初步了解, 但往往缺乏宏觀視角,對歷史事實間的聯系把控不足。教師必須協助學生,將孤立的、碎片的知識內容連成線、織成網。 同時,學生經過初步訓練,已經掌握一些歷史解釋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設計本課時,應相應補充額外材料,并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歷史解釋。 此外,鑒于學生普遍地時空觀念不敏感,在提供的材料中,地圖應該占有一定比例。 特別注意,以上學情針僅對設計者本人的實際工作情況,請各位同仁,謹慎參考。教學目標(一)總體目標 通過對國際關系的變化分析,理解兩極格局的產生和瓦解,及其對現代的塑造。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是本課的核心。 (二)分目標 1.通過圖表、文獻、圖片等教學材料,鞏固基本歷史事實和典型歷史事件; 2.通過問答、思考、討論等教學手段,深化對歷史邏輯的認識,鍛煉歷史解釋的能力; 3.通過新世紀以來的新聞報道和近期事件,理解國家戰略和國際關系變化,堅定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 冷戰與兩極格局產生的背景 【依據】此為本復習課的基本知識,也是接下來一切事件的前提; 【突破】聯系第七單元內容、提供地圖;詳見教學過程。 (二)教學難點 冷戰中孕育的多極力量及其對現代國際關系的塑造 【依據】見教材分析; 【突破】額外補充材料(見:鐵幕內外的裂痕 章節);詳見教學過程。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歷史文獻、文字材料、新聞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板書設計帝國狂飆:從冷戰到多極 一、舊日余暉與紅日初升:從凡爾賽到雅爾塔 二、天有二日:美蘇的冷與戰 三、山雨欲來:鐵幕內外的裂痕 四、天崩地裂:一極解體后的世界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照片:跨越柏林墻 提問:本課背景圖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該事件與哪些已有知識相關? 思考問題,整理已學知識,準備開始進入復習課。 用與本課相關的照片或美術作品導入,并作為課件的底板背景。此為設計者個人教學習慣。一、舊日余暉與紅日初升:從凡爾賽到雅爾塔 1.國際格局演變 教師展示三幅歐洲疆界變遷圖,要求學生指出體系名稱及判斷依據。 (拿破侖戰爭后的維也納體系、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 接下來,教師展示雅爾塔會議的主要議題,要求學生討論該會議與凡爾賽會議的異同。 2.戰后世界實力對比 教師指出:《聯合國家宣言》簽字順序排在前四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蘇聯和中華民國。要求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各自分析四個國家排名不遵字母順序的原因。 展示材料:羅斯福與斯大林的兩段演說,提出問題:美蘇兩國為何在戰后走向對立? “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于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提取歷史變遷信息,運用選擇性必修1及選擇性必修3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討論兩次會議的異同。 分組分析問題,討論原因,集中回答問題。 研讀材料,利用所學知識對材料進行歷史解釋。 該設計的主要用意有兩點: 1.鍛煉學生的地圖信息提取能力,進一步強化時空觀念。且該類型題目,常出現于高考題中。 2.經前文分析,本單元教學復習需要時時比對第七單元【見教材分析】 此問題實際為17課課后思考題。教師應對教材在整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 該問題承接上一問題,即凡-華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對。 一方面,學生經過討論將會得出,美蘇勢力的相對強勢,老牌國家勢力相對下降。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不僅僅分析美蘇,還要分析英國和中華民國,則為“兩極中孕育多極化趨勢”埋下伏筆。這一伏筆將會在第三章節中回收。 此外,羅斯福設想中的四警察后來演變為五常、中國軍民歷史貢獻及中國五常地位等關聯點,教師可以做適當延伸。 兩則材料均出自教材,學生研讀起來更加方便。同時也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 特別地,在這一問題下,學生需要提供歷史事實,印證材料觀點。并在綜合兩則材料的基礎上,開展歷史解釋。二、天有二日:美蘇的冷與戰 1.鐵幕與“世界”格局 展示材料:鐵幕演說和歐洲地圖 要求學生在地圖中標注加粗的地名,并畫出丘吉爾所謂的鐵幕。 完成后,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否能夠描述冷戰格局?請說明理由。” 教師在請兩位學生回答后,給出地球模型,再請學生描述完整的“鐵幕” 接下來教師將對冷戰一詞進行拆解。將其分為“敵對”(Cold)與“戰爭”(War)兩個部分 2.敵對(Cold) 教師展示兩大集團對立的空白表格,要求學生會議相關知識,快速填寫。 教師結合教材凱南的“長電報”和諾維科夫的“長報告”補充材料:麥卡錫主義 教師介紹麥卡錫主義并指出它的危害及其對今天的影響。 教師請學生列舉冷戰時期歐洲地區的其他敵對事件,并請學會說呢過對三次柏林危機做簡要敘述。 3.戰爭(War) 教師給出材料,并且要求學生用事實印證材料觀點。 4.克制與恐慌 教師展示古巴導彈危機相關漫畫,拋出疑問:美蘇是否會真的按下去?(可要求個別學生回答) 教師展示額外材料:霍布斯鮑姆關于此事的敘述。 要求學生思考:如何評價美蘇兩國行為? 教師展示諾獎得主鮑勃·迪倫的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蕩》部分內容 并提問:聽完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5.冷戰階段 教師提供空白表格,要求學生填寫。 分析材料,標注地圖,獨立思考問題(不得討論)。 描繪完整“鐵幕” 復習知識,填寫表格。 閱讀補充材料,指出麥卡錫主義的本質。 回憶已有知識,敘述三次柏林危機的始末。 列舉已知史實,印證材料。 根據地圖指出全面冷戰下的局部熱戰,完善之前繪制的所謂鐵幕 讀圖,思考問題。 研讀新的材料,結合之前的思考。討論新的問題。 欣賞歌曲,揣摩歌詞,感受上世紀特殊環境下,作者表達的復雜情緒。 復習已有知識,填寫表格 國際關系史的教學離不開地圖。此舉意在不斷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 兩極格局是一種“世界”格局,歐洲雖然是冷戰的前沿陣地,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全世界。我們必須關注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格局與變化。這不僅為接下來教學做好鋪墊,也符合新教材中破除歐洲中心論,尊重多元文化的編寫思想。 注意,如有學生經過思考后發現所謂鐵幕,內部也并不完全一致。可告知,該伏筆將會在下一章節回收。 利用表格復習基礎知識,不過多花費時間。 不少學生有這樣的固有認知:冷戰中只有蘇聯采取了高壓政策和思想控制。教師必須幫助學生走出這一誤區,全面看待這一時期的歷史: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霸權和思想控制方面不過是一丘之貉。這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 這也將有助于學生理解冷戰下特殊的社會思潮和藝術傾向。(本章節會回收這個伏筆) 值得指出的是,麥卡錫主義遺毒至今未被完全消除。 這一部分復習已有知識,鍛煉學生的邏輯和表達能力。不過不宜花費過多時間。 特別地,此處呼應已復習內容:解放戰爭勝利的外部原因。 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雖然并存,但仍然存在地理上的明顯差異。這里結合地圖及之前所繪制的鐵幕不難發現,“冷戰”主要集中在歐洲,熱戰多集中在亞洲。此舉進一步強化學生時空觀念。更進一步地,如果學生對此抱有興趣,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此現象進行歷史解釋。 美蘇兩國的冷戰在歷史上沒有失去控制自然是件幸運的事。我們在慶幸之余,也必須認識到,時人并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恐慌,社會思潮會發生什么樣的轉變?這是值得學生思考和探討的問題,也是學生理解上世紀各種變化的關鍵。 《答案在風中飄蕩》創作于越戰背景下。 基礎知識整理。同樣不花費過多時間。三、山雨欲來:鐵幕內外的裂痕 教師提出疑問:冷戰下的鐵幕到底有多堅固?鐵幕內外又是否鐵板一塊呢? 1.社會主義陣營 在得到否定回到后,教師補充材料:蘇南關系。并提問,是否見過類似的事件? 在學生梳理完中蘇關系后,再引入中阿關系。(中蘇交惡時期的宣傳畫) 2.資本主義陣營 教師提問: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發生了分化,那么資本主義陣營內部是否就鐵板一塊呢?補充材料:戴高樂主義 教師提問: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評析法國國際地位及其外交政策 教師提供歐共體、日本戰后發展情況的材料(此處略),印證兩極格局中包含多極化的趨勢。 3.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 教師展示地圖,提問:兩極格局取代了舊有的殖民體系,這些地區的秩序又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走向呢? 教師提問:獨立之后第三世界國家,如何看待兩極格局?在學生回答后,展示不結盟運動的相關材料并指出前文所述被“革除教籍”的南斯拉夫,正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 根據教師引導,回答問題。 利用中蘇關系的已有知識,回答問題。 聯系已有知識,復習鞏固兩阿提案。 研讀材料,評析問題,并做簡要書寫。 體會兩極格局中的多極化趨勢。 讀圖,認識到伴隨著亞非拉的民族解放浪潮,舊有的殖民體系崩潰了。 分析并理解不結盟運動的背景和意義 鐵幕內外均并非鐵板一塊。 引入蘇、中、南、阿四國錯綜復雜的關系,來反映社會主義陣營中不穩定趨勢。既拓寬學生視野,又與學生已有知識發生其妙的結合。完成一次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新知回到舊知的拓展。(四國關系屬于學生未知,而兩阿提案卻屬于學生已知) 這一環節中,學生將運用他們的已有的和新的知識,評析一個新問題。且該問題設置形式與高考題類似。目的在于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同時,本環節呼應了多極化的孕育趨勢。回收之前的伏筆。 新教材中的歷史敘事,不再著眼于單一的歐洲視角,特別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本環節設置正是基于這樣的價值觀。 兩極格局是一種“世界格局”,世界上也不僅僅只有歐美和東亞。廣大亞非拉國家不應該被想當然地忽視。這些國家并不熱衷于與某一陣營深度捆綁,他們成為了世界力量中的獨特一極。 “南斯拉夫”部分,回收伏筆。 這三個“陣營”的變化,不僅體現了單元主題“新變化”,也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19-21課)做鋪墊四、天崩地裂:一極解體后的世界 1.蘇東劇變 教師展示蘇東劇變地圖,要求學生敘述蘇東劇變的結果。(需要準確說出國名和地理位置) 2.一超多強 教師展示歐盟經濟數據和部分國家GDP走勢圖,提問如何看待“一超多強”一詞。 教師引入詞匯:Pax Americana,并補充新聞材料,要求學生評析該詞。 教師引入另外一詞:Pax Sinica,并展示臺灣省地圖,提問:該詞是否能夠描述未來國際關系?伴隨中國崛起和多極化的加強,未來世界的理想道路應該是怎樣的呢? 教師給出新詞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及RCEP的新聞。 根據地圖,指出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名稱和地理位置、蘇東劇變后的國家名稱和地理位置。 討論并分析問題,理解一超多強的含義,并指出該詞的局限性。 根據材料和所學,討論分析問題。 認識到美國霸權帶來的種種問題。 根據材料分析問題,指出祖國尚未完全統一,中國沒有實力實現Pax Sinica,更進一步地,并不希望建立這樣的國際秩序。 翻譯出這個詞是指“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定中國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此處為強化學生時空觀念。 【注意】這一環節的設置僅針對設計者本人面對的良好學情狀況。各位同仁謹慎參考。 前文所敘,已經解決“多極化”的孕育問題,即所謂多強。但隨著時代演進,中國發展速度驚人,已經和其他各強拉開了差距。但必須認識到,同美國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 Pax Americana,派生自Pax Romana一詞,意為“美國治下的和平”。通常用來描述美國領導下的國際秩序。此處引入該詞是想指出,美國在蘇聯解體后,企圖利用霸權領導一個單極世界。時至今日,美式霸權并不完全成功,但仍無可撼動。 材料中的三個人分別是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著名的“洗衣粉事件”)、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伊拉克戰爭后被美國處死)、伊朗革命衛隊前指揮官蘇萊曼尼(被美國暗殺)。此三人用來說明美國霸權之下,并不和平。 Pax Sinica是指所謂的“中國治下的和平”(拉丁語中,中國為Sina) 必須認識到,中國并不希望建立霸權,也在事實上尚沒有能力建立霸權。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 此處不僅豐富學生國際視野,也同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課為復習課,內容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演變相關內容。設計課時為兩課時。 教學內容分為四個章節,分別對國際格局演變、美蘇冷戰表現、冷戰中孕育的多極化趨勢、蘇東劇變后的世界等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采用宏觀視角,對18課前后內容大膽整合。為突破重難點,補充一些文獻、新聞材料以及大量地圖,這也進一步強化了時空觀念素養的落實。本課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了大量的研讀思考、討論評析環節,保證了課堂的生成性。同時,思考題的設置不僅兼顧到教材習題,也在形式上與高考題保持一致,力求保證復習課時效。 本課案基于設計者的實際工作狀況,即學情并不具有普適性。本課案雖然整合了18課前后的教學內容,但這一嘗試目前看來仍然抱有遺憾。設計上思考題及補充材料細大不捐,勢必不能對材料深度挖掘,而在實際的實驗授課過程中,也的確出現了超時的情況。這意味著在材料的選擇、教學結構優化等方面,本課案仍存在諸多不足,尚請各位同仁斧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