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教案教學 目標 1.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和工農武裝割據等知識要點。 2.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毛澤東把部隊帶向農村開辟了井岡山革命道路的原因。 3.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輔以圖片、視頻的引入,帶領學生感受那些歷史上重要的時刻,讓他們在自主研討與合作交流中,把握史事經過,感受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 4.培養學生面對困難挫折英勇向前,開拓創新的精神。重點 難點 重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經過及意義。 難點:毛澤東為什么要領導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輔以圖片、視頻的引入,帶領學生感受那些歷史上重要的時刻。導 與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然后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教師隨筆新課講授 板塊一:沖破黑暗的明燈 1.192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并建立了南京革命政府,對上海的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舉起了屠刀,拋棄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終結了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7月,汪精衛撕下了左派的假面具,大叫大嚷對共產黨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據統計,國民黨迫害的革命者達到了100萬人以上。中國革命道路前途渺茫,革命事業陷入黑暗。在此關節時刻,中共中央決定武裝斗爭,為革命道路點亮了一盞明燈。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進行武裝斗爭的呢? 認真閱讀課本第75頁,完成下列表格。 2.1927年八七會議 (1)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2)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3.八七會議結束后,毛澤東同志回到湖南,領導了秋收起義,激情滿懷的創作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下面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詞,請同學們準備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根據材料回答: (1)起義軍的名稱叫什么? (2)旗幟是什么? (3)主力是由什么身份的人構成? 4.盡管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亮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但由于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兩次起義均遭到挫折。朱德同志率領南昌起義軍南下,而毛澤東同志則率領秋收起義軍則面臨著兩種選擇。 (1)第一種:“取瀏陽,攻長沙” (2)第二種:放棄長沙,向山區進軍 材料一:“要感謝我們現在在臺灣的那位先生,是他讓我上山去打游擊。他到處殺人,城市里頭我們呆不下去,沒有辦法,只好上山….” ——《毛澤東年譜》(1949-1976) 材料二:“……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斗,擴大發展,走向最后勝利。” ——《粟裕戰爭回憶錄》 對于秋收起義軍的前途,在黨內有兩種觀點:同學們,請結合材料,回答,你認為應該選擇哪一條出路?為什么? 當時,持第一種觀點的是時任第一師第一軍的軍長余灑度;而持第二種觀點的是,毛澤東。經過民主表決,最終決定放棄攻打長沙,上山去。毛澤東同志,還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小石子和大水缸(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上山去,上哪座山?經過多次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選擇了井岡山。 他可能沒有想到,“上山去”這個決定,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而根據地的建設,則成為了點燃中國革命的烈火。 5.結合課本和所學知識分析根據地選在井岡山的原因。 (1)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井岡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處的羅霄山脈中段。 (2)井岡山遠離中心城市,敵人統治力量薄弱。 (3)當地群眾基礎較好,革命形勢有利。 (4)周圍物產豐富,便于革命軍隊的發展壯大。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根據地的序幕。 版塊二:點燃革命的烈火 1.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 2.1927年10月,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同學們,我們來一起朗讀一下這首《西江月·井岡山》,思考這一作品表達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意志品質?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 結論:戰士們表現出的不怕困難、艱苦奮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定不移地革命信念,就是井岡山精神。 板塊三:引向勝利的道路 1.材料一:雖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根據材料一回答:怎樣才能創造“武裝割據的局面”? (1)有群眾基礎 (2)有正式武裝力量 2.材料二: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后,為取得農民的支持,領導農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動,土地革命在井岡山根據地蓬勃開展起來了。 根據材料二回答:開展了什么活動?有什么作用? 古田會議:思想建黨、政治建軍 3.1929年—1932年紅軍創建的主要革命根據地有:贛南閩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等。這些革命根據地與中心城市的相對位置是怎樣的?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這就是中國革命的道路: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4.1930年,農村根據地從1個發展為15個,革命武裝從1萬人發展到10多萬人。幾百個縣建立了人民政府。 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時間:1931年冬;定都:瑞金;主席:毛澤東。 三、課堂總結 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之時,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被嚇倒,而是發動了一次次起義,沉重打擊了敵人,同時也找到了符合中國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從而,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井岡山會師,壯大了革命力量,最終形成了燎原之勢。板書 設計當堂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教學 反思 本課從南昌起義到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對歷史事件的闡述比較粗放,而歷史本身與學生生活的交叉點又很少,因此學生難以對歷史事件形成完整準確的認識,這就需要課外資源的補充作依托,教師的講解作輔助,如:為什么毛澤東會決定把起義由城市轉向農村 另外,學生的思維意識需要進一步培養,對問題的分析還不夠全面細致,教師的點撥引導非常必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