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單元導學【單元線索建構】【核心素養透視】唯物史觀 探究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的變化,理解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知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前后反專制的斗爭,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正確認識近代中國國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時空觀念 按時間順序復述孫中山的早期活動;識讀《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利用大事年表總結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軍閥割據等基本史實史料實證 搜集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相關史料,掌握獲取史料的基本方法;查閱史料、觀看相關紀錄片,了解宋教仁遇刺真相歷史解釋 思考孫中山被稱為革命先行者與他一系列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孫中山的革命之路: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知道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全面認識歷史問題;評價袁世凱,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學會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家國情懷 感受孫中山百折不撓追尋救國之路的探索精神、大無畏的革命勇氣和堅持民主共和的堅定立場;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教案教學 目標 1.了解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觀察和想象能力。 2.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通過探究活動,培養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革命派倡導的民主革命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重點 難點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和作用。 三民主義的涵義與作用。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使用孫中山照片、陳天華和鄒容的照片及作品,引導學生了解革命志士的基本情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在圖片中尋找有效信息,從而提升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簡述孫中山事跡,讓學生整體把握孫中山的一生,從而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教師隨筆新課講授 板塊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教師展示孫中山的照片和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后棄醫從事政治斗爭。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 (1866-1925)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人物掃描】,回答下列問題: 孫中山出身于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讀過私塾,14歲時赴檀香山,就讀于英國和美國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18歲以后回國,在香港、廣州兩地學習醫學。189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開始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學習經驗,使他接觸到一些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學說。通過行醫實踐,孫中山認識到“醫術救人,所濟有限”,“醫國”比“醫人”更重要,從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孫中山早年的人生規劃有何改變?為什么會有這一改變? 2.學生回答:①棄醫從政;原因:民族危機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國外生活求學經歷。②從改良主義轉向革命共和。 3.讀材料回答問題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回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 革命為惟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 孫中山早年的救國主張有何(政治主張)有何轉變? 4.學生回答:從改良主義轉向革命共和。 5.教師講述:孫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積極活動,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興中會,成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回答問題。 興中會內容時間地點宗旨口號地位教師講述:為實現“振興中華”的革命宗旨,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并于1895年,準備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后因泄密,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海外。陸皓東犧牲,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完成下表。 廣州起義內容時間地點人物結果板塊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出示材料 ①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具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樹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 ——鄒容《革命軍》 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 想拒洋人,只有講革命獨立,不能講勤王。 ——陳天華《警示鐘》 ②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結合圖文資料說一說《辛丑條約》后,出現了哪些資產階級革命著作和革命團體?有哪些影響? 2.學生回答: 著作革命團體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華興會 光復會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警示鐘》影響:使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傳播,革命力量逐漸壯大。 3.探究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 ---孫中山《與陳天華等的談話》 吳玉章回憶說:“無論光復會也好,華興會也好,都缺乏明確而完備的綱領,更沒有嚴密的組織,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領導全國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的回憶》 這一時期的革命團體出現了什么問題? 成立統一革命政黨和明確革命綱領的必要性。 4.教師講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其他人革命黨人的認同,同時,各式各樣的革命團體的出現,讓孫中山認識到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的必要性。這樣全新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成立了。 5.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列表總結中國同盟會的基本情況。 時間1905年8月地點日本東京政治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機關 刊物《民報》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5.教師提問:同盟會的政治綱領與興中會的政治綱領有哪些進步性? 6.學生回答: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凸出了要建立一個民國政府,同時還強調注重解決民生問題,提出了“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7.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政治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播放視頻。 8.三民主義的內涵(閱讀教材,指出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什么?各有什么內涵? 同盟會綱領三民主義內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9.播放視頻:三民主義講解片段 10.分析歸納: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關系是什么?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概括。也是同盟會政治綱領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二者并無原則上和實質上的區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 如何評價孫中山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根據材料分析孫中山的精神。 ①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舉行武裝起義,3次建立革命政權;一生奔走,倡導民主,反對獨裁,屢遭挫折而斗志彌堅。 ②材料二:從“醫人”到“醫國”,提出“天下為公”、“民生主義”思想,關注民生第一人。 ③材料三:上書李鴻章要求變法遭拒絕,遂創興中會,開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思想,從驅除韃虜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開始聯俄聯共。 回答:愈挫愈奮的斗爭精神、心系大眾的人民情懷、與時俱進的時代思想。 三、課堂總結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他棄醫從政,擔負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面對腐敗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立興中會,舉行起義,宣傳革命思想,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從此中國革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一場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將來臨。板書 設計當堂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教學 反思 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孫中山先生的早年革命事跡,要凸顯“三民主義”思想理論確定的實踐性和曲折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列表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明白事件發展的前后因果聯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列表歸納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可以進一步提高的地方,增加歷史事件之間的前后聯系性、邏輯性,讓學生在理解中牢記歷史知識。同時,要主義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系現實、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和鍛煉,在教學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