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案教學 目標 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了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掌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和影響。 2.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觀。 3.使學生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重點 難點 1.重點: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內容。 2.難點:《馬關條約》的危害;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和美國的“門戶開放”的政策的實質和影響。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隋唐時期中日之間的睦鄰友好,19世紀中期中日的同病相鄰,再到致遠艦的殘骸,梳理中日之間的關系,引出本課的主題——《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教師隨筆新課講授 板塊一 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背景 通過展示豐富的史料,引領學生從中國、日本、國際環境、朝鮮四個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 結論: 中國:清政府軟弱腐朽、軍備廢弛。(可能性) 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推行大陸政策: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根本原因、必然性) 國家環境:列強默許、支持、縱容的態度。(催化劑) 朝鮮:朝鮮東學黨起義。(導火索) 板塊二 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 1.結合教材中圖片《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讓學生真理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 2.重點介紹戰爭中涌現出的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人物。 3.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對黃海海戰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一方面感悟鄧世昌的愛國精神,另一方面也對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4.通過豐富的史料,重點分析旅順大屠殺,讓學生體會到侵略者的野蠻殘暴。 5.展示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勸降書”,可引導學生談談自身的感想。 板塊三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1.組織學生討論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從主觀、客觀、根本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 2.讓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帶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落后就會挨打,弱國無外交;要重視海軍建設、加強海防;與時俱進,要學習世界先進制度和技術等。 3.通過展示圖片,明確《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重要相關信息。 4.讓學生結合教材,梳理《馬關條約》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探究這些內容帶來了怎樣的危害;結合近代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引領學生分析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腹地,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引領學生分析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板塊四 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1.引領學生結合上述所學內容及教材基礎知識,得出結論: (1)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關于“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這一知識點,注意一下問題: (1)明確沙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2)對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相關知識進行解釋,著重分析《時局圖》,讓學生認識到它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揭露清政府腐敗。反映了愛國者呼吁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 (3)梳理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基礎知識。通過補充相關知識,讓學生對于這一政策有更為完整清晰的認知。板書 設計當堂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教學 反思 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清朝統治者的腐朽無能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充分地進行了挖掘,達到了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及視頻的使用,使學生對事件的發展脈絡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重難點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