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單元導學【單元線索建構】【核心素養透視】唯物史觀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培養正確的歷史觀;知道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農民階級為救亡圖存作出的努力,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用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時空觀念 通過識讀《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能夠復述戊戌變法的經過;了解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概況,知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概況史料實證 搜集有關洋務運動的歷史圖片,如《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輪船招商局》等,觀看相關紀錄片,學會讀取信息的方法;識讀課文插圖、相關史事等多種歷史資料,了解百日維新的基本史實,初步掌握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收集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及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的資料,做到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歷史解釋 全面分析評價洋務運動,提高運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能夠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影響,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提高歷史理解能力;結合《辛丑條約》的內容,逐條分析它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影響家國情懷 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擊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了解維新人士譚嗣同等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知道義和團戰士和清軍愛國官兵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史實,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了解八國聯軍的罪行,認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4課 洋務運動》 教案教學 目標 1.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掌握洋務運動的內容和評價;分析理解洋務運動沒有實現“自強”、“求富”的歷史原因。 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歷史資料,討論分析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研讀史料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3.使學生既要認識到洋務運動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自救運動(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步性)。重點 難點 1.重點:洋務運動的概況。 2.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思考:說一說1840-1860年清政府經歷了哪幾次打擊? 教師總結: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的沖擊,統治已是風雨飄搖,面對內憂外患的殘酷現實,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一部分有識之士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了近代化的探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所要學習的內容:第4課 《洋務運動》。 教師隨筆新課講授 板塊一 內憂外患,變局迫來——洋務運動的興起 1.理解概念,明確“洋務”“洋務派”的含義。 (1)洋務: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務,它包括軍事、民用工業的創辦、訓練新軍、派遣留學生等,后又擴展到修路、開礦、辦廠等。 (2)洋務派:清朝統治集團內一些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的開明官員。 2.展示史料,明確洋務派的主張。 材料一: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于中土。中國向用之弓矛、小槍、土炮,不敵彼后門進子來福槍炮;向用之帆篷、舟楫、艇船、炮劃,不敵彼輪機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 ——葉曙明《李鴻章大傳·一人敵一國》 材料二:“鴻章嘗往英、法提督兵船,見其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深以中國軍器遠遜外洋為恥,日戒諭將士慮心忍辱,學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結論: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3.展示史料,明確洋務派的目的。 材料三:滅發捻(農民起義軍的一支)為先,治(抵御)俄(國)次之,治(抵御)英(國)又次之。 ——奕訴《籌辦夷務始末》 材料四:今日和議……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曾國藩 結論:目的——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4.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 結論:在中央以恭親王恭親王奕 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 5.通過教材中“人物掃描”相關輔助欄目,著重介紹李鴻章的生平事跡。 板塊二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內容 1.補充史料,引導學生思考洋務派為何首先興辦軍事工業? 材料五: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以置器為先。 ——《籌辦夷務始末》 材料六: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急……中國欲自強之道,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籌辦夷務始末》 結論:一是認為發展軍事力量見效最快,能夠很快實現自強的目的;二是自認為清朝僅僅在軍事上落后,其他方面遠勝于西方。 2.讓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表格,匯總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3.對于重點、難點問題分別進行探究、交流、講解: (1)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 ①結合教材及史料,讓學生理解后期創辦民用工業的目的:輔助軍事工業,以求富反哺自強,為軍事工業提供燃料、運輸、原料、資金等支持。 ②通過讀圖,引導學生思考:洋務派創辦的工業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點?其原因是什么? 結論: 特點:為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區。 原因: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多為通商口岸,便于利用外國的技術設備;較早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 ③巧記洋務派創辦的三大軍事工業和四大民用工業。 (2)興辦近代教育 ①展示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著名新式學堂。 ②重點介紹京師同文館。 ③介紹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的情況。 (3)海防與塞防——建立新式海陸軍 ①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19世紀70年代中國西北邊疆與東南海疆形勢嚴峻。 ②通過介紹左宗棠與李鴻章之間的塞防與海防之爭,穿插介紹創辦新式海陸軍的具體概況。 板塊三 勉強涂飾,虛有其表——評價洋務運動 1.教師講述洋務運動的結果:1895年2月17日,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失敗。 2.展示史料,讓學生歸納思考洋務運動難以擺脫破產厄運的原因有哪些? 結論:外國勢力的擠壓;清政府內部腐敗;洋務派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沒有變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3.展示史料,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進行全面的評價: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進步性: ①中國近代化的軍事、民用、交通運輸業逐漸發展起來;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3)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4)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思考:李鴻章說的這段話反映的觀點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他的說法? 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吳永《庚子西狩》 結論:中國落后的根源在于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朽,“練兵”和“海軍”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國實現富強。 (5)展示史料,引導學生討論洋務運動給予我們的啟示: 結論:①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國實現富強;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地主階級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板書 設計當堂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教學 反思 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節點。通過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理清基礎知識的脈絡,分析理解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解讀分析史料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