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教案教學 目標 1.了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史實。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3.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侵略擴張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原因;中國人民從來就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維護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繼承的愛國傳統。重點 難點 1.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割占中國大片領土。 2.難點: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圓明園復原的圖片和殘跡,通過比較,教師設問:昔日富麗堂皇的圓明園為什么會變成現在的樣子?這場戰爭是如何發生的?我國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災難,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們來學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師隨筆新課講授 板塊一 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 【析原因】 1.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所提供的大量史料,引導學生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如下圖所示: 2.閱讀教材,講述“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 學生討論: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會不會爆發? 結論:“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發動戰爭的借口,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不滿足已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3.通過閱讀教材,結合史料,讓學生明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兇為英、法,美、俄為幫兇。 【知概況】 1.展示《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讓學生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2.重點強調《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的內容,讓學生對比分析,防止混淆。 3.讓學生結合課件中展示的圖片,小組討論: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通商口岸變化有什么特點,表明了什么問題? 結論:(1)特點:數量上—多;范圍上—廣;地域上—深。 (2)表明:列強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擴展到沿海各省并開始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板塊二 列強侵華罪行 1.罪行一:火燒圓明園 (1)觀看視頻《圓明園》及相關文字史料,讓學生對圓明園的由來、繁華及遭到破壞形成全方位的認知。 (2)讓學生談談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認識。 (3)讓學生思考:殘垣斷壁的圓明園需不需要重建? 2.罪行二: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1)通過展示《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讓學生識記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2)補充史料,強化學生的認知: 《璦琿條約》簽訂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國“從中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馬克思:“沙俄不要花費一文錢,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 板塊三 戰爭影響 1.小組討論: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條約內容,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2.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3.結合史料,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再次戰敗的根本原因? 結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板書 設計當堂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教學 反思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承接第一課所授課程。通過引導學習、分組討論、圖片及影視史料等各種方法和輔助材料,讓學生在理解中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析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