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 同步練習--2022-2023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下冊一、單項選擇題1.“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講這段話的歷史場景是在 (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南巡講話 D.中共十二大2.2022年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清潔能源供應,共消耗綠電約4億度,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這一做法有利于( )①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步②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③提升國民低碳環保節約的意識④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如下圖是“亞歐大陸地區傳統民居的墻壁厚度示意圖”,產生這種變的原因是( )A.氣溫的差異 B.降水的差異 C.經濟的差異 D.宗教信仰的差異4.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下列做法有利于減輕霧霾天氣的有( )①建筑工地蓋好防揚塵的紗網 ②治理大氣污染嚴重的企業③家庭取暖做飯改用電、氣爐 ④私家車尾氣影響不大,無需控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如圖漫畫反映了我國某項國情基本特征,你認為正確的是A.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B.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少C.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D.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6.中國政府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批準落實聯合國主導的重要國際公約,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和實施,為保護生態環境、保育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這表明我國( )①致力于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②為世界貢獻中國力量③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④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 柯橋棠棣村以蘭花為媒,“種”出花鄉“富民園”,是紹興藏富于民的典型。從早期花農“一根扁擔闖天下”,到當代花農“一臺電腦網天下”;把“美麗資源”視為“美麗姿本”,把“美麗姿本”轉化為“美麗產業”,實現了產業興,百姓富。這說明( )①資源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④要因地制宜謀區域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2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宣布啟動“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____;2030年,____;2060年,_____。( )①支撐碳達峰的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②突破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并實現應用③突破若干支撐碳達峰的關鍵技術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9.觀察洞庭湖變遷圖(圖),據如圖分析造成洞庭湖水域變遷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減少 B.圍湖造田 C.南水北調 D.毀林開荒10.新能源汽車由于廢氣排放量比較低受到市場的高度青睞,2021年1月,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銷售約為14.9萬輛,同比增長223.9%。這表明①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為②我國正在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③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已經被徹底淘汰④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步取得成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打開電視卻不看,無意間你已經造成了電力浪費;去市場購物,明知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仍然習慣性接受:明知紙張應該雙面使用,但……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有( )①環保節能要注重生活細節②環保節能要成為生活習慣③環保節能關鍵靠法治建設④環保節能要重在實際行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關于我國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A.水資源是自然資源,水能資源不是自然資源B.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C.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量不足D.土地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土地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13.過去,某市的支柱產業——畜禽養殖業長期以來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一是威脅飲用水源的水質安全;二是惡臭氣體污染環境;三是影響城市景觀。現在,該市推行經濟適用技術模式,實現了專業化能源利用、固體糞便和污水肥料化利用、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等,盡量讓畜禽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某市的經濟適用技術模式A.要求我們以保護環境為中心工作B.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C.說明政府和企業擔責就能解決問題D.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的良策14.2021年,我國高端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表現亮眼……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發展底色更綠。這體現了( )①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已經建成②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特色③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④經濟高質量發展交出精彩的答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5.材料一:美國宇航局公布一則消息:中國植被增加量占過去17年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42%源于植樹造林工程。讓全世界再次見識了中國在改善環境方面所做的重大貢獻。材料二: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從材料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寫出兩條即可)(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庫布齊地區曾經是“不毛之地”的主要原因(自然、人為兩個角度作答)。(3)結合相關鏈接談談庫布齊沙漠的治理給荒漠化嚴重的地區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16.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一個歷史轉型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曾有過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革命。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結束了封建領主制,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第二次發生在1911年,它……;第三次則發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政權。——斯塔里夫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材料三:新文化運動大事記(部分)1915年 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從此拉開序幕。1916年 9月,《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12月由上海遷到北京。1917年 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1918年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國民社、學生救國會等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19年 1月,北京大學學生主辦的《新潮》《國民》等刊物正式出版。——摘編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三冊》(1)閱讀材料一,結合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完成斯塔里夫阿諾斯對中國第二次大革命的評價。(2)材料二中“專制政治”具體指什么?陳獨秀為什么認為“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請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2.D3.A4.A5.B6.A7.D8.C9.B10.D11.B12.C13.D14.D15. (1)我國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等。(2)自然原因: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降水少;人為原因:人們過度砍伐、放牧和開墾,使地表失去植被的保護等。(3)深化改革,轉變經營方式;加大治理資金的投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植樹種草。16.(1)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2)北洋軍閥(或袁世凱)統治。局限:①政治: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社會:出現軍閥割據混戰局面,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3)影響:①新文化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思想,為五四運動準備了思想條件;②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覺醒,為五四運動準備了社會條件;③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成立社團,出版刊物,成為發動五四運動的骨干力量;④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成為五四運動的搖籃。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