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 學 設 計課題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單元 三 學科 歷史 年級 八下核心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掌握思想解放運動的簡要過程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時空觀念:我能列表比較十一屆三中全會與遵義會議的異同,進而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史料實證:我能分析史料得出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在聯系。我能結合史料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必由之路。 歷史解釋:我能準確說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意義。 家國情懷:認識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培養不迷信權威、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重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難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轉變以及歷史意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 回憶上節課知識,并思考回答問題。 傾聽教師講解,分析思考 組織教學 溫故知新引入,夯實上節知識,同時引出本節內容。 設問引入,引發學生積極參與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活動探究:改革開放的醞釀 視角1:貧窮的中國農村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說:“建國快30年了,現在還有要飯的。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就會造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年譜》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29頁。 視角2:低效的中國工業 法國馬賽索爾梅爾鋼廠年產350萬噸鋼,只需7,000工人,而中國武漢鋼廠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000工人。 ——房維中:《在風浪中前進:中國發展與改革編年紀事(1977—1989)》1977—1978年卷,第121—122頁 視角3:痛苦的十年文革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政界及文化科技屆名人劉少奇(1969年11月12日,共和國主席)彭德懷(1974年11月29日,元帥)賀 龍(1969年6月9日,元帥)…… 思考:(1)上述視角說明,中國急需做出改變,然而,遇到了什么阻力? (2)什么是兩個凡是?其實質? 講解:“兩個凡是”實質是維護個人崇拜,是文革錯誤的繼續。 2.人物事跡: 中國正需要一位有勇氣、有能力糾正錯誤的人! 1933年2月,因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被黨內“左傾”領導人斗爭、撤職、下放。 同年6月,被臨時黨中央上調到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 1966年“文革”開始后,失去一切職務。 1973年恢復副總理職務。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據毛澤東提議,一致通過撤銷鄧小平職務,保留黨籍。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鄧小平的黨政軍領導職務。 上述人物是? 3.自主感知:閱讀課文第一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圈劃關鍵信息,當堂理解牢記(時間:4分鐘) 4.深入探究:為什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講解: 目標導學二:撥亂反正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 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文化大革命”中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恢復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思考:撥亂反正表現在哪些方面? 小結:①組織上:平反冤假錯案 ②思想上:1981年,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③教育界:1977年恢復高考 ④科學界:尊重知識分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以史為鑒: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難免會犯錯誤。通過下方的年代尺,一起梳理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遇到的挫折與失誤。 我們應當用怎樣的態度面對挫折與失誤 小結:我們要實事求是,勇于糾錯,及時改進 3.拓展延伸: 4.教師寄語: 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護這盛世中華! 學生閱讀三個視角,結合教材交流匯報,例如: 1977年提出“兩個凡是”觀點。 兩個凡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 凡是 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學生閱讀人物事跡,了解鄧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 學生結合教材,根據要求,自主感知,交在班級交流,例如:①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歸納整理,如:平反冤假錯案;1977年恢復高考;尊重知識分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圖示以歷史知識,分析交流,如:應實事求是,勇于糾錯…… 學生欣賞,理解,感悟 學生齊讀教師寄語,感悟激情 在探究改革開放的醞釀這一問題時,教師選取三個視角,分別是:貧窮的中國農村,低效的中國工業,痛苦的十年文革,分別從農業、工業以及思考等方面,使學生理解當時社會處于的狀態,從而明確:改革開放勢在必行! 以“人物事跡”的方式,簡述鄧小平同志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對鄧小平同志有更多的了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在探究其時,以表格的方式,引導學生分別分析其思想基礎、時間、會議內容、意義等問題,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知識系統的呈現,易于學生整體把握。 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此部分的基礎知識有整體的了解,為以下問題的歸納探究奠定知識基礎,同時培養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歸納的能力。 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大致經歷,使學生明確中國走過的歷程,同時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檢測目標 1、1978 年 11 月,鄧小平曾語重心長地說:“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這一講話成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隨后召開的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是(D)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的事件是(C ) A.“兩個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 C.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撥亂反正的深入開展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新”字的含義是 ( B ) ①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黨的工作中心由鄉村轉入城市,開始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③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④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⑤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4、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這里“撥亂”主要是指( C ) ①停止“以鋼為綱”②徹底否定“兩個凡是” ③停止“共產風” 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②③④ 5、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結束了 1976 年 10 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為“它”的召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的是 ( C ) A.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C.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D.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完成 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 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所以說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蒸蒸日上,繁榮昌盛。 談收獲和體會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