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 學 設 計課題 第3課 土地改革 單元 一 學科 歷史 年級 八下核心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依據相關史料探究土地改革的意義,進而理解生產關系變革促進生產力發展。 時空觀念:繪制時間軸并借助時間軸概述土地改革的經過。 史料實證:以解放前后廣 東農村狀況為例,結合史料進行分析,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歷史解釋:理解土地改革運動。 家國情懷:理解土地改革順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培養愛國情感。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難點 土地改革的背景、歷史意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綱領:秦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南宋——“均貧富,等貴賤”;明末——“均田免糧”;清代——《天朝田畝制度》。這些材料反映出農民斗爭的愿望是什么? 關于這方面,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我們一起來探究:土地改革。 準備教材等學習用品 傾聽并思考回答 組織教學 設問引入,激發思考熱情。講授新課 目標導學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思考以下問題: 史料1: 農民老李在1948年過的是這樣的生活:沒有屬于自己的耕牛農具,每年只收7擔谷子,一年之中吃野菜、麥皮、雜糧達8個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4斤油,7斤鹽。 史料2: 解放前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于當時整個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1)結合材料,舊社會農民過著怎么樣的生活?過著這種生活的根源在哪里 (2)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實行了哪些土地政策? 講解: 2.研讀表格內容和材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后,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現代工業產值只占17%。……農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落后的生產力水平,無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料、資金、市場和勞動力,因此,進行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是實現工業化的必備條件。 ——欒雪飛、劉穎:《20世紀50年代初大陸與臺灣土地改革比較》 歸納:(1)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3)工業化建設的要求。 小結: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3.閱讀課本13-14頁,歸納土地改革的經過。 4.結合圖片,說出土地改革中的各項行為? 深入探究:土改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6.比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異同 講解: 7.講解: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9年西藏地區開始進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務是廢除封建農奴主所有制,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使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主。 目標導學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思考問題: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當做一個階級來說,就是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樣一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 ——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過去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得到調整,農民作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擁有自己的土地后,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土地生產關系變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空前發展。 材料三: 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 材料四:據統計,1952年全國農業生產總值比1949年增長48.3%,糧食產量增長44.8%,棉花增長193.4%,油料增長168.1%。 思考:據材料說說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小結: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獲得農民擁護,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鏈接現實:新時代新農村新發展 3.以史為鑒 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剝削制度,農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這給我們今天的建設和發展有什么啟示? 小結:建立適合農村發展的經濟制度,解放生產力,才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的發展。 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 學生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如: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 學生根據所學,列舉如:土地革命時期,敵后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 學生分析表格和材料,歸納原因,例如: 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部分內容,歸納土地改革的經過,例如: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學生歸納,如: 相同點是土地歸私人所有。土地私有制…… 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回答如: 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 大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學生閱讀,了解國家新時代新農村政策以及農村的新發展變化 學生談啟示,如:建立適合農村發展的經濟制度,解放生產力…… 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為以下問題的探究奠定知識基礎。 通過探究“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實行了哪些土地政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土地革命時期、敵后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使學生系統的理解土地革命的進展。 在分析土地改革原因和目的問題時,采取表格和材料的形式,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異同,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在探究這一問題時,通過引導學生填寫表格,明確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問題得以更清晰的理解。 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時,通過引用四則材料,分別從四個角度,使學生歸納得出: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獲得農民擁護,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以史為鑒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檢測目標 1、下列關于土地改革結果的表述錯誤的是(B) A.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和農具 B.全國所有地區都完成了土地改革 C.以前農民向地主繳納的地租被免除 D.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未完成土地改革 2、全國土地改革前,中國的上地制度極不合理。 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內容 C.土地改革的性質 D.土地改革的影響 2、全國土地改革前,中國的上地制度極不合理。 在農村占農戶總數不到7%的地主、富農,占有總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國農戶57%以上的貧農、雇農,僅占有耕地總數的14%,他們終年勞作,仍不得溫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內容 C.土地改革的性質 D.土地改革的影響 4、當前,我國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土地流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當時進行土地改革依據的法律文件是( B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向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5、下列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 正確的是( C ) A.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確立 B.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所有制 C.到1952年底,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 學生以組為單位,觀看幻燈片出示的檢測題,討論并交流,從而總結出正確的答案,鞏固和理解好本節所學內容。 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節課的檢測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課堂小結 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2005年以來,中共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中共中央對農民殷殷的關懷。在中共中央新的農村工作方向指導下,農民的夢想一定會飛揚得更高、更遠。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村城市化、農業機械化、農民生活小康化的“三農”艷陽天,離我們不再遙遠。 談收獲和體會 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