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授課題目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程標準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次課程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一種感受性學習,通過老師呈現的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體悟歷史。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整理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文字、圖片、數字故事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增強思辨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得到情感熏陶和價值觀上的升華。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位于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一課,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戰,下啟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及其他國家的發展。 本課包括“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兩極格局的瓦解”三個子目。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知道二戰后冷戰發生、發展和終結,冷戰的基本特點,以及冷戰過程中國際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的趨勢。首先,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冷戰、冷戰發生的原因、冷戰與兩極格局形成;其次,學生在學習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的處理中,體會冷戰的重要特點——自我控制機制,理解冷戰“既非和平,又非戰爭”的奇特局面。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次的授課對象是贛州市平川中學高一(1)班的學生。 優點:高一的學生經過半個多學期的歷史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學習歷史的方法,閱讀史料能力、比較分析能力、綜合概括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教師使用史料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和探究。 不足:學生正處在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對于抽象的概念難以消化和理解;對政治博弈等的題材的了解不多,因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其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組織教學。 對策: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生動直觀的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學目標核心目標 通過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了解“冷”的國際關系的表現下、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原因,從而認識到核武器時代各國保持克制與理性的重要性,理解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自主分析史料,把握冷戰的基本進程、理解冷戰的特征、了解世界格局的變化(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2)學生能夠基本理解各類歷史地圖,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素養目標:時空觀念)。 (3)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在提取、分析史料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冷戰相關問題的理解,通過自主探究、討論、總結形成較客觀的觀點和看法(素養目標:歷史解釋)。 (4)學生體會到冷戰帶給人類的苦難,了解核戰爭年代的自我控制機制,認識到新時代的發展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冷戰的發生、發展和終結。 難點:冷戰的基本特點。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圖片、視頻、歷史地圖、文字材料、數字故事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習法、探究合作法(一)教學資源 圖片、視頻、歷史地圖、文字材料、數字故事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習法、探究合作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 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 【教師行為】解說“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當時觀察到:在公元前5世紀,雅典迅速崛起,這種崛起的力量讓原來的霸主斯巴達感到恐懼,最終爆發了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這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后來,大家就用“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來描述一個現象——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要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 材料一: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 ——喬治·凱南 【教師提問】凱南指的兩個“戰爭”是什么? 【教師小結】兩個“戰爭”指二戰的歐洲戰爭、“冷戰” 解釋冷戰的定義、持續的時間。 學生跟隨教師的解釋,明白“修昔底德陷阱”的含義 學生跟隨教師的設問,思考并回答問題。 通過“修昔底德陷阱”描述和分析美蘇冷戰時期大國間的關系冷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第一目,完成二戰后初期時間條 根據課本,提取歷史變遷信息,完成二戰后初期時間條 通過時間軸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兩極格局的興起與發展;鍛煉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進一步強化時空觀念【教師提問】是誰,挑起了冷戰? 冷戰緣起 美蘇成為勢均力敵的兩個超級大國 二戰后美蘇失去戰時同盟的基礎 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 美國在全球擴張,稱霸世界,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國家利益沖突。 通過教師所展示關于戰后美國、蘇聯和西歐的表格材料以及文字材料,并結合所學,總結歸納美蘇冷戰的原因 結合表格與文字材料,鍛煉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總結、歸納和提煉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冷戰序幕: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教師講述】結合地圖講解“鐵幕”的地理位置。 【教師行為】播放丘吉爾“鐵幕演說”視頻 通過視頻和地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鐵幕”的理解兩極形成 閱讀教材找出冷戰在下圖所示各方面的表現【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美國冷戰的目的及其作用 目的:加強美國對西歐控制,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擴張,實現稱霸世界戰略。作用:復興歐洲經濟。 【教師提問】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后,是否覆蓋所有的國家和地區 美蘇兩極格局對峙是否意味著美蘇兩國勢均力敵呢? 【教師講述】兩極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 兩極格局是不對稱的,美國及其盟國的實力強于蘇聯及其盟國的實力。 通過地圖,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兩極格局的特征二、冷戰的發展與多級力量的形成 【教師講述】 歐洲 柏林危機、德國分裂、第二次柏林危機 世界:50-60年代初——加勒比海的危機 冷戰被沖擊 【教師講述】 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世界多級化趨勢在不斷發展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12頁,分析歸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表現。 引導學生從典型事件上來理解冷戰的發展與多級力量的形成三、兩極格局的瓦解 【教師講述】 冷戰的變化 從對抗到緩解 (1)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 (2)緩和: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蘇聯實施戰略收縮。(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 冷戰的結束 【教師講述】 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 當今局勢: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教師講述】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目前是“一超多強”。 通過圖片以及重要事件使學生認識到冷戰的變化四、如何評價冷戰 【教師提問】 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對冷戰進行評價。 材料一:消極:美蘇對抗,進行核軍備競賽,使得世界長期不得安寧,造成國際局勢的緊張; 積極:(1) 美蘇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材料二:積極:(2)兩國開展軍備競賽客觀上有利于科技的發展; 材料三:積極:(3)促進了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不結盟運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利用精選的史料,營造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五、冷戰啟示:合作共贏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