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冊(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冊(表格式)

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冊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單元導學
1.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2.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3.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知道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知道《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
史料實證 查閱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的相關史料,了解這些文明留下的歷史遺跡、遺物等,培養從史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時空觀念 明確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了解古代埃及、古巴比倫、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 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明確《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分析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家國情懷 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賞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第1課 古代埃及
課標 要求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過程與方法:觀察《古代埃及示意圖》,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羅河對古埃及農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關于金字塔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金字塔既是古埃及國王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又是古埃及勞動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創造的世界奇跡。
重點 難點 重點:古埃及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初步統一與發展;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金字塔。 難點:理解古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代亞非文明的地圖。教師: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這些大河流域分別誕生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等文明古國。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其中,氣勢恢宏、被人們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是哪一流域的文明古國創造出的文明成就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古代埃及》。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指導學生觀察《古代埃及示意圖》,并回答古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 答案: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 2.通過《古代埃及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尼羅河貫穿了埃及南北。分析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有何作用。 答案:尼羅河定期泛濫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因此,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3.在尼羅河的“哺育”下,古埃及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以繪制時間軸的方式將古埃及的發展歷程梳理出來,并請代表上臺展示。 答案: 4.古埃及文明經歷外族入侵后,雖然文明中斷,但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卻流傳至今。閱讀教材,梳理一下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說一說古埃及在哪些領域的成就尤為突出。 答案:主要文明成就:太陽歷、象形文字等。突出領域:天文學、數學和醫學。 過渡語: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認為人死后還會在冥世間繼續生活。因此,只要保住軀體,靈魂就能依附于它而萬世長存。為了把尸體保存下來,他們千方百計把尸體脫水變干,制成木乃伊。 板塊二 金字塔 1.古埃及的國王為了讓自己的靈魂不死,生前令人將自己死后的尸體制成木乃伊,為了防止“軀殼”遺失,他生前使人建造了金字塔。根據金字塔內部結構圖(見課件)并結合課本內容指出金字塔的功能。 答案: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陵墓。 教師:因為古埃及金字塔每個側面都形似漢字“金”,因此,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而非埃及人自己稱“金字塔”。 2.觀看視頻(見課件),指出金字塔主要分布在哪里,并結合所學說明金字塔的地位。 答案:位置:尼羅河西岸。地位: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依據金字塔內部結構圖及兩則材料(見課件),你從中獲得什么信息 答案:金字塔建造技術高超;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古埃及勞動人民生活非常痛苦,處境悲慘,很多人為修建金字塔而失去生命;金字塔的修建需要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顯示了古埃及法老的無限權力。 過渡語:金字塔的建造顯示了古埃及法老的無限權力。古埃及法老在古埃及的地位如何,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權力 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法老的統治 1.金字塔是古埃及社會結構的真實寫照。結合教材,說出金字塔的塔尖是誰。 答案:法老。 2.依據圖片及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指出法老在古埃及有什么樣的地位及權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埃及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 答案: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古埃及實行奴隸制君主專制統治。 3.古埃及法老至高無上的統治有沒有持續下去 結合教材知識加以說明。 答案:沒有。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 結束語: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羅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搖籃。在尼羅河的哺育下,古埃及創造了太陽歷、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等燦爛的文明成果,為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古埃及實行奴隸制君主專制,在法老的統治下,帶著血和淚,推動著古埃及文明不斷前進。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與外部因素影響,古埃及逐漸走向衰落,新的文明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中誕生。但歷經數千年,古埃及為世界文明留下的文明成果卻愈發熠熠生輝。我們去瞻仰、學習并以此激勵自己,在我們的時代,努力奮斗,也會為后代留下更加美麗的存在。
板書 設計 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位置 2.國家出現及初步統一 3.文明成就 二、金字塔 1.用途 2.地位 三、法老的統治 1.法老的地位 2.王權的衰落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易于學生理解較枯燥內容;通過設置情境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自讀教材等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生動有趣,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得以提升,能力得以提高,知識得以豐富,使課堂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課標 要求 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古巴比倫王國和《漢謨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實;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辯證地看問題、評價歷史事件和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識讀《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約公元前3500—前539)》,明確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識讀《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理解君權神授;通過角色扮演,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漢謨拉比法典》,認識《漢謨拉比法典》雖然保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但也是人類在法制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重點 難點 重點:兩河流域早期國家的產生和初步統一;古巴比倫王國的崛起與統治;《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及地位。 難點:《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正確評價《漢謨拉比法典》。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視頻音樂并同步展示歌詞。注意重點標記以下歌詞:“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巖,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泥板上的字跡、楔形文字”。教師:這是一首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歌曲,歌詞據說是作者在參觀博物館后有感而發創作的。這首歌以獨特的想象把西亞的歷史文明融入其中,讓人回味無窮,它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兩河流域,去了解那段歷史吧!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流域 (1)指導學生觀察古代兩河流域地理圖片(見課件),并回答古代兩河流域的“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 答案: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結合地圖,說一說兩河流域的地理范圍。 答案: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 2.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如何興起與統一的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以繪制時間軸的方式(見課件)將古代兩河流域發展歷程中的興起與統一梳理出來。 答案: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 3.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相關史事”,歸納這一地區的文明成果。(圖片展示兩河流域文明興起時的成就)(見課件) 答案:文字:楔形文字;天文歷法:陰歷;數學:60進位制。 過渡語: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它是如何發展成兩河流域文明的一個高峰的呢。接下來我們學習板塊二。 板塊二 古巴比倫王國 展示教材《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約公元前3500—前539)》(見課件),讓同學們在圖中找到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王國的統治范圍,指導同學們閱讀教材,了解古巴比倫王國。試對古巴比倫王國發展及統治作簡要概述。 答案:發展:起初是幼發拉底河中游的一個小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對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統治: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 過渡語: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這部法典又有何歷史地位及影響呢 讓我們一起學習板塊三。 板塊三 《漢謨拉比法典》 1.觀看《漢謨拉比法典》圖片和視頻(見課件),閱讀教材文字,回答出《漢謨拉比法典》的地位、內容。觀察法典上部的浮雕(見課件),其體現了怎樣的思想 答案: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內容:①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②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③商品經濟比較活躍。思想:君權神授。 2.出示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創設模擬法庭(見課件),加深對法典實質的理解。 答案: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漢謨拉比法典》的意義。 答案: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4.問題討論:分析法典中部分材料(見課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漢謨拉比法典》的看法。 答案:保護私有財產,維護統治,穩定社會秩序;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奴隸毫無地位可言;刑罰比較殘酷,具有一定的野蠻性和原始性;同現代法律相比,法律公平是十分有限的。 結束語: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本課主要講述了在西亞地區,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養育了兩河流域人民,在適合人類農業耕作的自然環境中催生了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文明成果有楔形文字、陰歷、60進位制等。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板書 設計 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 2.興起與初步統一 3.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成果 二、古巴比倫王國 1.建國與統一 2.統治 三、《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制定者 2.內容 3.實質 4.意義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易于學生理解較枯燥內容;通過設置情境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自讀教材等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生動有趣,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得以提升,能力得以提高,知識得以豐富,使課堂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3課 古代印度
課標 要求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會。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并了解它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佛教的創立及傳播;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識讀《古代印度示意圖》,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了解種姓制度和佛教對印度的影響,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確立唯物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
重點 難點 重點: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發展和對外傳播。 難點: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對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認識。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地圖、示意圖、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泰姬陵嗎 你們知道泰姬陵在哪里嗎 教師出示泰姬陵圖片及簡介(見課件)。 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這座宏偉的陵墓,正如萬里長城一樣,濃縮著一個偉大民族和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那么,印度的文明是從何時開始,又有哪些文明成就呢 這一切都與我們要學的新課有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印度》。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根據《古代印度示意圖》(見課件)識別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古代印度文明發源于哪一大河流域。該河的源流概況如何 答案:今天的南亞次大陸。發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 2.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以繪制時間軸的方式(見課件)將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梳理出來。 答案: (2)在時間軸上著重標注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并列舉史實例證其鼎盛。 答案: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例證: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就。識讀圖片(見課件)回答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答案:“阿拉伯數字”。 過渡語:印度河、恒河流域創造文明的同時,政權鞏固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會通過什么樣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板塊二來看看。 板塊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 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為鞏固統治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根據示意圖和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從等級名稱、人員構成和職責與義務等方面列表歸納。 答案: 等級名稱人員構成職責與義務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管祭祀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者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賤民:在這四個等級之外,是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2.指導學生閱讀材料(見課件),歸納種姓制度的影響。 答案:有利于維持印度統治及社會安定;隨著印度社會發展,造成種族隔離,下層群眾備受歧視,激化社會矛盾,延緩社會進步。 過渡語:種姓等級界限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嚴重地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佛教應運而生。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西漢末年,佛教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境內,唐朝時,玄奘西行天竺(即古代印度)取經,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那么,佛教是怎樣產生的 又是如何廣泛傳播的呢 板塊三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觀看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佛教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始人。 答案: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誕生于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 2.分析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佛教的主要思想主張。 答案: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3.觀察佛教傳播示意圖(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佛教對外傳播的時間、對外傳播的國家,繪制傳播路線示意圖。 4.觀看圖片(見課件),理解佛教對外傳播的影響,知道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和世界古代著名佛寺。 結束語: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古代印度達到鼎盛。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制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板書 設計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2.發源地 3.文明歷程 4.文明成就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時間  2.實質  3.內容  4.特點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創立  2.教義  3.傳播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通過對古代印度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扶持。根據特定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學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單元導學
1.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2.知道羅馬城邦,了解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
3.以建筑藝術、公歷等為例,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唯物史觀 初步認識民主政治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作用,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知道亞歷山大東征的客觀進步性;能夠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斯巴達克起義;了解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知道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史料實證 認識古代歐洲文明史,嘗試從多種渠道獲取與其相關的史料,能夠從所獲得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夠以史料為支撐論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特點及貢獻
時空觀念 知道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發展歷程,能夠根據重要事件劃分歷史時間,并敘述相關史實;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羅馬城邦、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之間的相互關聯,把握古代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歷史解釋 能夠有條理地概述希臘城邦的相關史實,了解、評價雅典民主政治;認識亞歷山大東征的兩面性;知道羅馬在擴張中不斷吸納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動帝國走向繁榮
家國情懷 認識古希臘和古羅馬對西方文明的歷史貢獻;尊重和欣賞西方古典文化成就,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課標 要求 知道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希臘城邦的概念和特點;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況;知道亞歷山大東征路線;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閱讀教材,了解、評價雅典民主政治;觀看電影《亞歷山大大帝》的片段,感知亞歷山大其人;描畫《亞歷山大東征示意圖》,填寫東征經歷的文明區域,以典型事例說明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認識民主政治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作用;學習亞歷山大堅毅勇敢的性格以及遠大的抱負;認識亞歷山大東征的侵略性、殘酷性,以及促進東西方文化大交匯的客觀進步性。
重點 難點 重點:希臘城邦的特點;雅典民主政治;亞歷山大東征。 難點: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實質及評價;理解亞歷山大東征的進步性與侵略性。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地圖、人物圖、表格、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古代奧林匹亞遺址、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種采集儀式兩幅圖片(見課件)。教師問:同學們知道奧運會的來歷嗎 教師:希臘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北京冬奧會火種就是在古奧林匹亞遺址采集成功的。古時候,希臘人把體育競賽看作是祭祀奧林匹斯山眾神的一種節日活動。公元前776年,在距離雅典約300千米的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村舉行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動會,以后每四年舉行一次。今天,我們就走進古希臘,領略歐洲的海洋文明。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希臘城邦 1.古代希臘的自然環境 指導學生觀察《古代希臘示意圖》(見課件),結合示意圖和教材知識了解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和特征,分析這一特征帶來的影響。 答案:地理范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特征: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小,耕地有限。影響:政治上,多山影響了希臘的統一;經濟上,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2.文明歷程 指導學生觀察古代希臘早期文明演進示意圖,欣賞文明遺址(見課件),說出古希臘文明的大致歷程。 答案: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明中斷后,希臘進入一個相對落后的荷馬時代,繼而進入城邦時代。 3.希臘城邦 (1)出示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希臘城邦的出現時間、概念、突出特點和代表性城邦。 答案:出現時間:公元前8世紀。概念: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突出特點:“小國寡民”。代表:雅典和斯巴達(最大城邦)。 (2)閱讀教材內容,填寫完成有關城邦居民的表格內容(見課件)。 答案: 構成權利義務關系特征公民權利:參政權,占有土地權,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 義務:參軍打仗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非公民外邦人是自由人,無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
過渡語: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經濟活動影響巨大,也可以說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人類早期不同的文明類型。希臘因雅典的民主政治而聞名。 板塊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的強盛 展示雅典衛城遺址圖片(見課件),概括雅典的強盛。 答案: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經濟發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 2.觀看視頻和伯里克利人物圖像(見課件),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主要內容。 答案: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為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建立了津貼制度。 3.結合《古代雅典居民結構比例圖》和圖畫(見課件),分析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過渡語:雅典民主政治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制,只能在小國推行,民主政體逐漸缺乏生命力。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逐漸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王國通過對外擴張成為一個大帝國。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亞歷山大帝國 1.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 指導學生觀察《騎在戰馬上的亞歷山大》(見課件)和《亞歷山大東征示意圖》(見課件),觀看視頻(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路線、結果。 答案: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路線:進攻波斯帝國——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進入埃及——轉入兩河流域——再度與波斯大軍會戰,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分析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評價亞歷山大東征。 答案:①消極影響: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②積極影響: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結束語: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之后希臘經歷了荷馬時代和城邦時代。希臘典型的城邦主要有雅典和斯巴達,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主政時期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亞歷山大通過對東方的遠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要影響。古希臘文明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它的消逝已距我們生活的時代兩千余年,但繼承者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智慧建構起來的巍峨宏闊的文化大廈,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
板書 設計 一、希臘城邦 1.古代希臘的自然環境 2.文明歷程: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荷馬時代 城邦時代 3.希臘城邦 “小國寡民”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的強盛 2.雅典民主政治:抽簽制、公民大會、津貼制       婦女、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 三、亞歷山大帝國 1.亞歷山大東征過程 2.評價亞歷山大東征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于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課標 要求 知道羅馬城邦,了解羅馬帝國的征服與擴張。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羅馬城邦;了解征服戰爭造就了羅馬的版圖,羅馬在擴張中不斷吸納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動帝國走向繁榮;龐大的帝國最終在內外夾擊下走向分裂和滅亡。 2.過程與方法:識讀《羅馬城的象征》《凱撒》《屋大維》等圖片,獲取關于羅馬建城、建立共和國、走向帝制等方面的信息;解析地圖《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中包含的文明交流、擴展方面的地理、歷史信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古代羅馬對西方文明的歷史貢獻,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交流對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
重點 難點 重點: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羅馬帝國的演變。 難點:古代羅馬政治體制的演變及原因;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霸主的原因。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地圖、示意圖、視頻、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羅馬城的象征(母狼乳嬰)》(見課件),講述羅馬城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1.指導學生觀察《古代羅馬示意圖》(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羅馬城邦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興起時間。 答案: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公元前1000年左右。 過渡語:羅馬的最后一任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大家揭竿而起將國王推翻。為了防止再有殘暴的國王,貴族們把“王政”改為共和政體,采取共同執政的方式來管理國家,從此進入羅馬共和國時期。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歸納出羅馬共和國建立的時間。 答案:公元前509年。 3.結合教材知識和羅馬的共和制行政機構示意圖(見課件),找出羅馬共和國是怎樣進行國家管理的,并理解其實質。 答案: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中;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實質是貴族共和與平民民主相結合的政治體制。 4.展示《十二銅表法》圖片(見課件),說說《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時間、內容、作用、性質。 答案:公元前450年左右。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羅馬頒布的成文法。 5.羅馬共和國建立后,羅馬人內部通過平民與貴族之間的斗爭,形成了被古代史學家譽為“世界最好的政體”的政治制度,外部則通過一系列戰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通過閱讀教材,指導學生繪制羅馬共和國擴張流程圖。 答案: 6.觀看視頻和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斯巴達克起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該起義發生在哪一年 結果怎樣 有何影響 答案: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使階級矛盾尖銳。公元前73年。遭到血腥鎮壓。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 過渡語:聲勢浩大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打擊了奴隸制度,震撼了羅馬的統治,羅馬又會走向何方呢 我們一起來學習板塊二。 板塊二 羅馬帝國 1.觀看凱撒人物圖和遇刺的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凱撒的主要事跡。 答案:公元前49年,曾經擔任羅馬執政官和地方總督的凱撒,攻入羅馬城,控制元老院;后來,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不久,被謀殺,內戰又起。 2.指導學生觀看屋大維人物圖(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羅馬共和國是怎樣演變為羅馬帝國的。 答案:公元前27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掌握最高統治實權,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3.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適應了當時奴隸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指導學生觀察《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見課件),講述羅馬帝國的強盛表現。 答案: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過渡語:200年的和平發展后,強大的羅馬帝國從3世紀開始出現危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分裂、滅亡。 板塊三 羅馬帝國的衰亡 指導學生觀察《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示意圖》(見課件),分析羅馬帝國分裂的原因,指出羅馬帝國分裂情況和西羅馬帝國滅亡時間。 答案: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斗混戰不斷,人民起義不斷,日耳曼人的入侵等。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結束語:古代羅馬繼承古代希臘的文化傳統,盛行奴隸制度,以武力征服和奴役展現了歐洲奴隸制的鼎盛和血腥,是歐洲奴隸制文明的輝煌時代。縱觀羅馬的歷史,充滿了血與火的斗爭,刀光劍影、戰爭頻繁。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在西歐崩潰,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但東羅馬帝國依然存在,又稱拜占庭帝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才滅亡。
板書 設計 一、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 1.城邦興起:公元前1000年左右 2.羅馬共和國 (1)建立:公元前509年 (2)行政機構:元老院、執政官、公民大會、保民官 (3)法律:《十二銅表法》 (4)對外擴張:征服意大利半島、滅掉迦太基、稱霸地中海地區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 二、羅馬帝國 1.背景:凱撒奪權,內戰又起 2.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 3.強盛:2世紀 三、羅馬帝國的衰亡 1.分裂: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2.滅亡: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內容雖然不多,但從羅馬城邦到羅馬共和國再到羅馬帝國,跨越時間長,歷史事件較多,因此講解每個知識點時尤其是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兩個重要知識點時,先讓學生自學,梳理大事年表,然后再講歷史事件,盡可能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羅馬的興衰。然而,本課中時間概念多,盡管準備充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仍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課標 要求 以建筑藝術、公歷等為例,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希臘和羅馬的文學、雕塑、建筑藝術、哲學和法學成就,以及公歷的緣起等基本史實,培養對西方古典文化的感知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材料、制作學習卡片、觀看影像資料等方法,交流、分享有關文化遺跡、歷史人物和文化現象等方面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尊重和欣賞西方古典文化成就,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培養關注人類社會、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
重點 難點 重點:希臘和羅馬的文學、雕塑、建筑藝術、哲學和法學成就。 難點: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繁榮的原因及特點;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成就反映的時代背景。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圖片、視頻、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雅斯貝爾斯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教師問:在“軸心時代”希臘都涌現出了哪些精神導師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文學和雕塑 1.結合你所讀過的希臘神話作品,觀察圖片(見課件)中的希臘神話描寫的神,指出他們和人有何相同點。 答案:“神人同形同性”。 2.出示文學作品《荷馬史詩》及其視頻(見課件),結合文字介紹和教材內容分析作品的文學地位。 答案: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3.觀察兩件希臘雕塑代表性的作品(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出各自的地位。 答案:古希臘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 過渡語:古希臘在文學與雕塑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希臘、羅馬的建筑藝術對后世的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板塊二 建筑藝術 1.指導學生觀察帕特農神廟遺址(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希臘建筑藝術的特點和典型代表。 答案:希臘建筑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雅典帕特農神廟。 2.播放古代羅馬文化視頻(見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古代羅馬建筑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羅馬建筑藝術的特點和典型代表,分析其與希臘建筑藝術的關系。 答案:既堅固結實,又華麗宏偉。凱旋門、引水道工程、大競技場和萬神廟等。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 過渡語:在哲學方面,希臘同樣成果輝煌,古典希臘哲學在很多方面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法學方面的成就是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哲學和法學 1.希臘哲學。指導學生觀察希臘哲學家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回答出各自的名字及其成就。 答案: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的。蘇格拉底: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認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2.羅馬法學。指導學生觀察羅馬法制成就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相關史事和材料研讀(見課件),鏈接教材知識說說羅馬法學的代表、范圍。 答案:代表:《十二銅表法》。范圍:包括適用于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系的萬民法、關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過渡語: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是怎么來的呢 板塊四 公歷的緣起 指導學生觀察太陽歷、儒略歷和公歷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答案:羅馬人在古埃及人太陽歷的基礎上創立了“儒略歷”,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歷法。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 結束語:“光輝的希臘,偉大的羅馬”,這是人們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特點的高度概括。如果說古代中國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源頭,那么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大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是西方人津津樂道的光輝時代。希臘的自由探究精神和民主科學思想,以及羅馬在法制建設上的偉大創舉,共同構成了西方文明的源流。
板書 設計 一、文學和雕塑 1.希臘神話:“神人同形同性” 2.文學:《荷馬史詩》 3.雕塑:宙斯像、《擲鐵餅者》 二、建筑藝術 1.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 2.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和萬神廟 三、哲學和法學 1.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 2.法學:《十二銅表法》 羅馬法學系統 四、公歷的緣起 儒略歷、公歷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內容中,古希臘哲學是最不好講的地方,學生容易忽略歷史學科知識點本身而鉆哲學的牛角尖,教師拓展也不是,不拓展也不是,需要很強的課堂掌控力度。同時,在講解法學方面成就時,需要有一定的拓展來豐富知識點的趣味性,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單元導學
1.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2.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3.知道西歐中世紀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4.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唯物史觀 知道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逐漸進入封建社會,認識到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史料實證 通過史料了解法蘭克王國土地改革的內容,掌握封君與封臣的權利與義務;運用史料,理解莊園法庭的運行特點和在西歐莊園中的作用;閱讀《羅馬民法大全》的相關史料,掌握其內容及地位
時空觀念 能夠按時序論述法蘭克王國的發展歷程、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拜占庭帝國的興衰,能夠將特定的史事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并加以表述;對比中世紀西歐城市和中國古代城市的區別
歷史解釋 理解封君與封臣關系,知道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礎,知道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市民階層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的影響和價值,提高對歷史事件的闡釋能力
家國情懷 感受早期西歐城市居民為爭取自由和自治、力求獲得市民身份的戰斗精神;知道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認識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秩序的規范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課標 要求 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基督教興起的原因與過程;初步理解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時期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法蘭克王國形成、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克洛維、查理曼等重要歷史人物,明確封君與封臣的關系,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培養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獲取有效信息,對法蘭克王國的演變以及封君與封臣關系等進行探究與討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重點 難點 重點: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發展;封君封臣制度;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強盛與分裂。 難點: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形成及特點;評價克洛維、查理曼等歷史人物。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地圖、人物圖、示意圖和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兩幅圖片(見課件),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兩幅圖片與西方的哪一節日有關嗎 它與哪一宗教息息相關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基督教的興起 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基督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基本教義、發展。 答案: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世紀末,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過渡語: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基督教不斷發展壯大,使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教權與王權并存的局面。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是怎樣一種態度呢 板塊二 法蘭克王國 指導學生觀看視頻《法蘭克王國的崛起》、觀察《五世紀末的歐洲形勢圖》《5—6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形勢圖》、克洛維人物圖(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法蘭克王國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民族、鞏固統治的措施及作用。 答案: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得到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對外擴張;版圖不斷擴大,實力強大。 過渡語:隨著法蘭克王國的不斷強大,為了鞏固統治,對內進行了改革,封建等級制度從而形成。你知道這一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嗎 這一等級制度有著怎樣的特點 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封君與封臣 1.指導學生觀察《締結封君封臣關系的儀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封臣與封君的對白(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封君封臣之間的義務與責任(用示意圖形式呈現)、法蘭克王國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結果和影響等。 答案:8世紀前期。 把無償賞賜土地變成得到土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出現了封君和封臣,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的封建制度。到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 2.指導學生觀察兩幅歐洲封建等級示意圖、歐洲中世紀諺語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歸納封君封臣制的特點。 答案: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過渡語: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到查理曼在位時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查理曼是如何加冕稱帝的 板塊四 查理曼帝國 1.指導學生觀察查理大帝人物圖、《法蘭克王國的形成與發展》等(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出查理成為國王的時間、擴張的結果。 答案:8世紀。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版圖與原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當,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2.閱讀材料(見課件),說一說查理大帝實行了什么政策。據材料指出為鼓勵基督教發展,查理采取了什么措施。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措施的影響。 答案: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稅”。教會富有、勢力強大,查理得到教會的支持。 3.觀看基督教會地位提高和王權鞏固圖片(見課件),講述查理稱帝的史實。 答案:公元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 4.觀看《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時的情景》和《查理曼帝國的分裂》地圖(見課件),說說查理曼帝國分裂的過程和結果。 答案: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結束語:西歐封建制度是中世紀歐洲歷史的核心內容,而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法蘭克王國發展到查理曼帝國時曾盛極一時,查理曼死后,帝國陷于內戰。今天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在9世紀時呈現雛形。這些國家的歷史是從法蘭克王國開始的。所以說一部法蘭克王國的興亡史,也是歐洲主要國家的建立史。
板書 設計 一、基督教的興起 創立 發展 二、法蘭克王國 建立 克洛維的統治措施 擴張 三、封君與封臣 1.出現 2.封建制度形成 3.封君與封臣關系 4.封君與封臣關系特點 四、查理曼帝國 查理上臺 宗教政策 帝國的形成與分裂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課的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在教學中,我聯系前面所學知識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輪廓。西歐的封君與封臣之間關系,學生容易受到中國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影響,存在模糊認識,對此應著重加以強調。
第8課 西歐莊園
課標 要求 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莊園的領主與佃戶、莊園法庭等重要史實,了解西歐莊園生活,初步理解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提高對歷史問題的闡釋能力。 2.過程與方法:師生共同探討莊園領主與佃戶的生產生活狀況;結合教材《相關史事》中莊園法庭的記錄,正確理解莊園法庭的運行特點和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難點 重點:莊園的特點和土地構成;莊園法庭。 難點:通過分析莊園經濟、莊園法庭的實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圖片和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歐洲中世紀的莊園。這是西歐封建時代的鄉村典型的組織形式——莊園。莊園的規模大小不一,通常為一個自然村,大的包括幾個自然村。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條件,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莊園是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西歐中古社會的基層經濟單位和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單位,是中世紀西歐文明的代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西歐莊園》。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西歐莊園的興起與盛行。指導學生觀看視頻(見課件),觀察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找出西歐莊園開始出現和盛行的概況。說出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 答案:從9世紀開始,西歐出現了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大約到11世紀,莊園盛行,遍布歐洲各地。領主、佃戶(自由農民、農奴)。 2.根據材料(見課件),簡要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 答案:西歐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農奴依附于封建領主,缺乏人身自由。 3.出示西歐莊園土地一覽表(見課件),閱讀教材內容,說說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答案:土地分為“自營地”和“份地”,莊園周圍是“共用地”。 過渡語:莊園是構成中世紀西歐社會的一個最基本單元,主要產業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另外還有莊園法庭維護莊園的公共秩序。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下一個板塊,了解這一特殊的管理方式。 板塊二 莊園法庭 結合圖片和教材內容(見課件),說說莊園是怎樣進行管理的。(包括主持者、特點、職責、審判依據、懲罰手段、作用,以及領主與佃戶的關系) 答案: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領主或他的管家。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沒有固定的開庭時間和地點。審理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審理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審理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習慣法或村法。處以罰金。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維護領主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領主的特權。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有時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結束語:莊園是歐洲中世紀社會經濟的基礎。莊園內部的關系是領主壓迫、剝削依附農民或農奴的關系。這一時期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莊園內設有法庭,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莊園法庭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板書 設計 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流行與盛行 2.特點 3.居民 4.土地 二、莊園法庭 1.法庭概況 2.審判依據 3.懲罰手段 4.作用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給予善于發現問題和勇于表達觀點的學生展現機會的同時,一定要關注相對薄弱、拘謹的學生,給予他們話語權和針對性地創造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也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與學的過程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從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課標 要求 知道西歐中世紀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過程、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居民的身份、市民階層的形成等基本史實,思考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和新興的市民階層將會對西歐的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知道學生和教師組織的行會性質的自治團體是歐洲早期大學的起源,在國王、教皇的支持下,大學取得了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和教育自主權等多項特權;盡管在課程上還受到教會的影響,但是大學為歐洲教育和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背景資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并得出合乎實際和歷史發展規律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法蘭西的瑯城市民為爭取自由、自治而斗爭的史實,感受早期城市居民爭取自由和自治、力求獲得市民身份的戰斗精神。
重點 難點 重點:城市的重新興起、自由和自治城市、城市的居民和城市興起的影響;大學的興起、自治地位的體現和課程。 難點: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大學興起及對西歐社會的影響。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中世紀西歐莊園和城市的人口居住比例和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見課件)。這是怎么回事,城市的吸引力為什么這么大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中世紀城市 1.城市的重新興起:指導學生觀察圖片和分析材料(見課件),歸納城市興起的原因、時間、代表性城市和特點。 答案:原因: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時間:10世紀。代表性城市:倫敦、巴黎、米蘭、威尼斯等。特點:交通便利,規模小,人口少。 2.播放歐洲中世紀城堡視頻、展示法國瑯城圖(見課件),結合材料(見課件)和教材內容,分析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概況(瑯城為什么爭取自治權 瑯城爭取自治權的方式是怎樣的 瑯城自治斗爭最終結果如何 成功取得自治權的標志是什么 )、結果,列表歸納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 答案:(1)為了擺脫封建領主的控制;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取得自治地位;從國王或領主手中取得“特許狀”。 (2)13世紀,許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 (3) 項目自由城市自治城市權力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選舉市長、市政官員和設立城市法庭局限性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關系自治城市一定是自由城市,自由城市不一定是自治城市
過渡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受此吸引,西歐莊園中的農民尤其是受壓迫農奴紛紛離開莊園,進入城市。他們的身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時的城市居民是怎樣生活的 我們繼續走進下一板塊。 板塊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1.觀察圖片和識讀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城市居民的構成、農奴獲得市民身份的條件,以及城市居民是怎樣生活的 理解城市興起的影響。 答案: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在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列表歸納古代西歐城市與古代中國城市有什么不同。 答案: 名稱古代西歐城市古代中國城市不同作為經濟中心而出現作為政治中心而出現建立在商品經濟發展基礎上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通過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取得自治權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之下城市規模小,人口少、生產水平不高城市規模大、人口多、商品經濟發達
過渡語: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以后,由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反對領主的斗爭,迫切需要能讀會寫、具有各方面知識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學校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以及市政當局,打破教會幾百年來對教育的壟斷,自發地創辦了世俗學校。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大學的興起 1.觀察《中世紀歐洲的大學分布圖》和著名大學的校標標識(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大學興起的背景、時間和地位。 答案: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指導學生分析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大學的基本特征。 答案:教師私人辦校必須從教會取得授課許可證;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得到保證。 3.指導學生分析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大學擁有哪些自治權利。 答案: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4.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大學的課程設置及特點分別是什么。 答案: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法學、醫學和神學。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結束語:城市的興起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恩格斯把城市稱為“中世紀的花朵”,市民階層是伴隨著城市的興起而形成的,為以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板書 設計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城市興起 2.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居民構成和居民生活 2.城市興起的意義 三、大學的興起 1.大學的興起概況 2.大學的地位和特權 3.大學的課程設置和特點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圍繞中世紀城市重新興起的原因、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市民的生活生產情況、大學的興起展開教學,并通過一些諺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與同時期中國城市比較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如何把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更有趣味,是本節課應著重探討的一個問題。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課標 要求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拜占庭帝國的位置和版圖、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國的發展歷程和歷史地位等基本史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的影響和價值。 2.過程與方法:識讀地圖,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閱讀出自《查士丁尼法典》的史料,透過現象看本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秩序的規范。通過對拜占庭文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是在傳承中發展的,激發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和熱情;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多元的,只有在揚棄中才能獲得發展。
重點 難點 重點:了解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羅馬民法大全》的構成;拜占庭帝國興亡及對世界影響的知識。 難點:正確認識《查士丁尼法典》的實質;拜占庭帝國對外戰爭的影響;拜占庭帝國衰亡的原因。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地圖(見課件)。教師: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一千多年,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亦稱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于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其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并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拜占庭帝國強盛。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地圖(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思考,拜占庭帝國強盛起來的原因是什么 表現有哪些 答案:歐、亞、非三洲交界,農業比較發達,商貿活躍。經濟比較活躍、社會比較穩定,東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代”。  2.教師展示查士丁尼圖像及人物簡介(見課件),播放視頻《一分鐘查士丁尼》(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查士丁尼為什么要編纂法典。 答案: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3.結合教材內容,列表歸納其在法典方面的貢獻。 答案: 《羅馬民 法大全》法典名稱法典內容《查士丁尼法典》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匯編《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
4.分析材料(見課件),你認為應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 (可從局限性、積極影響方面分析歸納) 答案:仍然承認奴隸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過渡語:拜占庭帝國的法律在當時是如此先進,為帝國的穩定發揮著巨大作用。那么如此繁盛的帝國,又是怎么覆滅的呢 板塊二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見課件),閱讀教材內容,歸納拜占庭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衰亡的。 答案:從7世紀起,阿拉伯人占領了拜占庭帝國的部分地區。9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求助西歐封建主軍事援助,反被侵略。從14世紀初開始,拜占庭帝國受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斷進攻。 2.閱讀教材知識,找出拜占庭帝國抵御外族入侵的措施。 答案:對內:確立了一種軍事封建制度;把行省改為軍區,把自由農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對外:求助西歐封建主軍事援助。 3.閱讀教材知識,觀察《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示意圖》(見課件),說說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標志。 答案: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4.結合材料(見課件)思考,從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中你能得到什么歷史教訓和啟示 答案:驕傲自大,封閉保守,導致其落后。開放包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 過渡語:拜占庭帝國雖然滅亡了,但是它留給人類的財富仍舊對我們有著影響。西方人認為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東方人卻從拜占庭帝國的文化中看出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身影。位于亞、非、歐交界的拜占庭帝國,文明博大精深、燦爛輝煌。 5.結合之前所學和材料(見課件)思考,如何評價拜占庭帝國及其文化 答案:(1)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3)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結束語:拜占庭帝國曾經是世界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為歐洲抵擋住了來自東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脅,被譽為“西方文明的保護神”。《查士丁尼法典》等4部法典組成的《羅馬民法大全》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律文獻,對后世的立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啟示我們要有一種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學會包容、吸收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的文化,不斷進步。
板書 設計 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拜占庭帝國強盛 2.《羅馬民法大全》 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衰亡原因 2.抵御舉措 3.滅亡標志 4.評價拜占庭文化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使學生易于理解較枯燥的內容;通過設置情境,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自讀教材等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生動有趣,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得以提升,能力得以提高,知識得以豐富,使課堂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單元導學
1.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
2.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唯物史觀 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從落后的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規律,認識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史料實證 閱讀大化改新的相關史料,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內容及意義;分析史料,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帝國建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時空觀念 能夠按時序論述日本的發展歷程、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及阿拉伯帝國的形成;識讀《阿拉伯帝國示意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分析阿拉伯帝國形成的基本進程
歷史解釋 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知道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出現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分析伊斯蘭教對阿拉伯帝國形成的影響,了解燦爛的阿拉伯文化出現的原因,初步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關系
家國情懷 知道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場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認識學習與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種重要途徑;了解燦爛的阿拉伯文化,體會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第11課 古代日本
課標 要求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大和政權統一日本,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了解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出現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有關中日交往歷史的討論,初步培養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大化改新的學習,認識學習與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種重要途徑。
重點 難點 重點: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對日本的影響;武士集團和幕府統治。 難點:大化改新和社會性質的變化;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日本富士山圖和視頻(見課件)。教師:看到富士山圖畫大家就會想到日本,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一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嶼及數千個小島和附近的海域組成,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日兩國在歷史上的交往,源遠流長。唐朝時,我國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現在,日本的建筑、服裝、文字以及藝術等都與古代中國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古代日本》。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6世紀前的日本 1.觀看視頻、展示《古代日本示意圖》并閱讀史料(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用時間軸的形式對日本統一前的重大事件與中國對比。 答案: 2.用圖示理解日本大和的統治史實。 答案: 過渡語:模仿與創新相結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體現為“漢化”和“歐化”。其中“漢化”指的是學習隋唐的文化。下面我們進入日本“漢化”的學習。 板塊二 大化改新 1.觀看《大化改新》視頻、圖片和材料(見課件),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 答案: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催化因素) 2.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概況。 答案: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3.閱讀材料(見課件)和教材內容,說說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 答案: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4.閱讀教材內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歷史意義。 答案: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過渡語: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武士這一特殊階層也隨之出現。日本社會又出現了怎樣的情況 板塊三 幕府統治 1.識讀莊園形成的相關材料(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找出大莊園的特權有哪些。 答案:大莊園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 2.觀察武士相關圖片(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說說武士及武士集團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小的武士團追隨、服從一個更強大的首領,組成大的武士團;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 3.欣賞漫畫、播放視頻(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回答幕府統治的形成過程。 答案: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 4.結合漫畫(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歸納天皇和幕府的地位。 答案: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 結束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在亞洲拜認了第一位老師,向老師學習,這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改革,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板書 設計 一、6世紀前的日本 大和統一 二、大化改新 1.原因:國內、國際 2.內容:中央集權制 公地、公民 3.影響: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三、幕府統治 1.莊園 2.武士和武士團 3.幕府形成過程 4.幕府特點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興趣頗多的漫畫和史料,使學生易于理解較枯燥內容。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對日本歷史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自讀教材等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生動有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得以提升,使課堂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課標 要求 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帝國的形成、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2.過程與方法:識讀地圖《阿拉伯帝國示意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分析阿拉伯帝國形成的基本進程;通過《天方夜譚》等文學作品,增加對阿拉伯文化的感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阿拉伯文化的學習,體會文化的多樣性。
重點 難點 重點:伊斯蘭教的創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難點: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圖片、表格、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美麗的文字和圖片(見課件)。教師:這種文字是阿拉伯文,也就是阿拉伯語。阿拉伯語現為19個阿拉伯國家及4個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是阿拉伯民族的母語,以阿拉伯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超過二億一千萬人。而阿拉伯語是在阿拉伯帝國時期得到廣泛傳播的。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阿拉伯帝國、走進阿拉伯世界,了解其多姿多彩的歷史。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觀察地圖、分析材料(見課件),了解伊斯蘭教創立的歷史背景。 答案:阿拉伯半島長期分裂,戰爭不斷,人民渴望統一;多神崇拜的盛行阻礙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2.看人物掃描、相關視頻與人物簡介(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伊斯蘭教創立的概況。 答案:時間:7世紀初;創立者:穆罕默德;教義:獨尊安拉;地點: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經典:《古蘭經》。 3.運用時間軸(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繪制穆罕默德的主要傳教活動。 答案: 過渡語:7世紀初誕生于阿拉伯半島的宗教,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席卷阿拉伯半島。隨后,又伴隨著阿拉伯大軍的擴張,躍入了更廣闊的天地。 板塊二 阿拉伯帝國 1.觀看圖片和視頻(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講述阿拉伯帝國的征服過程。 答案: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占領西班牙。 2.觀看阿拉伯帝國擴張形勢圖(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阿拉伯帝國強大的史實。 答案: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3.結合教材內容,繪制示意圖理解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教之間的關系。 答案:  伊斯蘭教 推動 傳播 阿拉伯國家統一 過渡語:戰爭雖然不是人類交流的主要方式,但征服和擴張戰爭在人類交往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三 阿拉伯文化 1.展示圖片和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分析阿拉伯文化發展的原因。 答案:政局穩定,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哈里發重視知識,獎勵人才;吸收、消化外來文化。 2.欣賞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列表歸納阿拉伯文化的成就。 答案: 數學改造并傳播阿拉伯數字;創造完整的代數學醫學《醫學集成》《醫典》建筑清真寺文學《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
3.欣賞漫畫和閱讀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評價阿拉伯人在世界交流史上的作用。 答案: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結束語: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也促進了這一宗教的廣泛傳播;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板書 設計 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伊斯蘭教的創立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 二、阿拉伯帝國 1.征服擴張 2.強盛表現 三、阿拉伯文化 1.發展原因 2.主要成就 3.貢獻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我從伊斯蘭教創立的背景、基本教義、傳播以及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按時間順序,引導學生梳理基本要點,并重點探討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統一以及阿拉伯帝國形成中的作用。在阿拉伯文化部分,主要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從不同方面歸納阿拉伯文化成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
單元導學
1.從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
2.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3.通過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
4.知道“三角貿易”,了解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通過學習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刻認識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辯證地理解殖民掠奪的影響,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
史料實證 能夠運用相關史料,說明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概念、特點;通過分析文藝復興時期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獲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基本情況,以史為證,加深對新航路開辟意義的理解;查閱早期殖民掠奪的相關史實,了解殖民掠奪的影響
時空觀念 了解文藝復興興起和傳播的過程,培養結合時間與空間分析問題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識讀《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能夠繪制簡單的“三角貿易”示意圖,提高動手能力
歷史解釋 知道生產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化和西歐新的階級力量的出現預示著西歐近代文明曙光開始出現;通過對文藝復興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評價,提高用科學的觀點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了解探尋新航路的原因及條件;辯證認識殖民掠奪的影響
家國情懷 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樹立堅持真理、勇于開拓創新的信念和意識;感受和學習新航路開辟中,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通過對殖民主義的認識和批判,培養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標 要求 從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歐農村出現的墾殖運動,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建立的過程及其特點,知道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產生的原因及其對西歐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識讀圖片、閱讀教材,加深對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等概念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學習,深刻認識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
重點 難點 重點:通過歐洲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租地農場的出現,了解莊園制度的變化;手工工場建立的過程及其特點;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的出現及其意義。 難點:農業、手工業發生變化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市民階層形成的影響。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圖示、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莊園的圖片(見課件),后者是在前者土地的層層受封基礎上形成的。中世紀晚期(11—15世紀),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原來的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斷沖擊著舊觀念、舊制度,推動歐洲邁入近代社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租地農場興起背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 (1)閱讀墾殖運動相關圖片和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墾殖運動紛紛開展的時間、土地墾殖方式、參加墾殖運動原因及墾殖運動的結果。 答案:時間:11世紀以后。方式:有的墾殖由領主組織,多數是農民自發開墾。原因:墾殖者成為新開發地區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種。結果:土地面積逐漸擴大;這些新開發的地區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 (2)閱讀教材內容,用圖示法理解莊園制度走向衰落和瓦解。此時的土地出現了哪種趨勢 答案:勞役地租→貨幣地租。 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2.租地農場的興起 (1)觀察示意圖(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租地農場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又是如何生產經營的。 答案: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 (2)觀察示意圖(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說農產品與市場的關系。 答案:農產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得以進入市場。一些商人將在鄉村市場收購的產品運到港口或更遠的地方。 (3)觀察圖片和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這句話的 答案:這句話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3.手工業的發展 (1)觀看視頻《16世紀西歐印刷工場》并觀察圖片(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手工工場出現的原因和發展過程中的變化。 答案:13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也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手工工場由分散轉向集中。 (2)觀看視頻《手工業制造》(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手工業發展的表現。 答案:統一配備生產工具;同一地點集中勞動;雇工分工合作;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3)觀看圖片和分析材料(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手工工場的特點。 答案:剝削方式——雇傭關系;生產方式——分工合作;經營特點——面向市場;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特征。 4.觀察示意圖(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理解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過渡語:伴隨歐洲社會結構的變化,歐洲社會階層新舊更迭。在土地集中和資本與勞動相分離的過程中,農村富裕農民、城市市民階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 板塊二 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觀察示意圖(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說說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變化的時間、原因、表現和特點。 答案:時間:13、14世紀。原因: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表現:富裕農民、騎士等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特點: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觀看視頻、觀察圖片(見課件)并閱讀教材內容,說說歐洲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的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其觀念和社會地位有何變化 答案:身份變化: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市民階層)。觀念變化:富商巨賈投資鄉村,置辦田產,采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社會地位變化:政治地位不斷提高,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結束語:11—15世紀歐洲城市經濟的興起與繁榮,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歐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推動了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促進了西歐封建時代走向近代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轉型。
板書 設計 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一)租地農場 1.墾殖運動 2.莊園制度走向衰落 3.租地農場建立 (二)手工工場建立 1.形式:手工作坊→分散手工工場→集中手工工場 2.特點:雇傭關系、資本主義化 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富裕農民 2.城市社會階層變化——市民階層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具體教學中,我主要從認識經濟方面的變化入手,運用大量史料,引導學生探究莊園制度的變化,了解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以及這一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所帶來的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探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課標 要求 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介紹文藝復興產生的時代背景,了解但丁、達·芬奇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和思想內涵,進而理解文藝復興的本質。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培養學生對文學和繪畫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通過對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賞析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從作品中獲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通過分析文藝復興的本質,認識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了解文藝復興中的重要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展示文藝復興興起和傳播的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結合時間與空間分析問題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和尊嚴,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培養熱愛生活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理解文藝復興時期文藝作品反神學、反封建的精神,鼓勵學生樹立堅持真理、勇于開拓創新的信念和意識。認識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樹立崇尚科學、積極進取的精神。閱讀文藝復興時期的名著,感悟人文主義的思想內涵和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重點 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內容、實質和影響;文藝復興的成就。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
教法 學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導 與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名畫。《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么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欄桿,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著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秘的氣息。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的學習,揭開這神秘的面紗吧! 教師隨筆
二、新課講授 板塊一 文藝復興 1.觀察圖片(見課件)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和發源地。 答案:14—17世紀;意大利。 2.觀看視頻、結合材料(見課件)并閱讀教材知識,探究文藝復興運動為什么會首先發生在意大利。 答案: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根本原因);政治上:資產階級形成,反對封建神學的束縛;文化上: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現實因素:黑死病在歐洲流行,促使人們反省。 3.結合材料(見課件)和美術中的人文主義,觀看視頻(見課件),閱讀教材知識,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這一思想要求建立怎樣的生活哲學 倡導怎樣的生活 答案:人文主義。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 4.借助辯論的形式(見課件),閱讀教材知識,分析文藝復興采取了怎樣的方式。理解其實質,歸納其特點。 答案:“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新興資產階級借助“復興”古典文化的名義,發起的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有繼承,更有創新。 5.分析恩格斯的名言、巨人時代的人物和評價文藝復興的材料(見課件),分析歸納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影響。 答案: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過渡語:文藝復興運動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們為人類思想和文化寶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板塊二 但丁 1.識讀恩格斯的評價和但丁圖片(見課件),觀看視頻(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說說但丁的成就。 答案:文藝復興的先驅;《神曲》。 2.分析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知識,理解但丁的思想情感和意志體現,說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答案: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提倡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過渡語:但丁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意大利還出現了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他曾思考天為什么是藍的,山頂上為什么會有化石,還預言了潛水艇和蒸汽機的發明。讓我們走進下一板塊的學習,了解一下這個人物吧。 板塊三 達·芬奇 觀看達·芬奇像、名作和生平簡介(見課件),結合教材知識,指出達·芬奇的代表作和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答案:《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 過渡語:15、16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這些國家和地區涌現出很多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英國的莎士比亞就是其中的代表。 板塊四 莎士比亞 識讀莎士比亞像、人物簡介(見課件),結合教材內容,回答莎士比亞的文學成就。賞析其作品,了解莎士比亞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什么思想。 答案:《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人文主義。 結束語:人文主義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和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教會的權威,宣揚個性解放,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反封建斗爭,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板書 設計 一、文藝復興 1.原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資產階級抨擊羅馬教會 2.興起:14世紀中葉,意大利 3.核心: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掀起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5.影響:促進人們的思想大解放 二、文學藝術成就 1.但丁:《神曲》 2.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當堂 達標 見學案、課件,學案、課件同步使用
教學 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時,利用圖片、史實資料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問題情境,創設輕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出答案,發現問題,開拓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湘阴县| 元江| 左权县| 黑河市| 天等县| 金昌市| 景洪市| 浦北县| 固镇县| 禄劝| 普兰店市| 漾濞| 常州市| 旺苍县| 宣化县| 浠水县| 甘谷县| 明光市| 常山县| 临沭县| 内黄县| 台湾省| 南澳县| 宁波市| 绥阳县| 石阡县| 上蔡县| 泗水县| 乌审旗| 买车| 宁明县| 长治县| 康马县| 遂川县| 疏附县| 德州市| 惠安县| 霞浦县| 江源县|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