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非遺傳承我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為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務院于2005年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通知提出:建立國家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要制定科學的保護計劃,明確有關保護的責任主體,進行有效保護;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傳人,要有計劃地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包括:(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二)傳統表演藝術;(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五)傳統手工藝技能;(六)傳統美術、書法。1、昆曲 列入年份2008年2、古琴藝術 列入年份2008年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列入年份2008年4、蒙古族長調民歌 列入年份2008年(我國與蒙古國聯合申報)5、中國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6、中國雕版印刷技術 列入年份2009年7、中國書法 列入年份2009年8、中國剪紙 列入年份2009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9、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10、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11、端午節 列入年份2009年12、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列入年份2009年13、媽祖信俗 列入年份2009年14、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 列入年份2009年15、南音 列入年份2009年媽祖信俗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1]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于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后不同而嬗變 [1]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媽祖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 [13] 三大系列組成。湄洲是媽祖祖廟所在地。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71 [4] 。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組織大會上,南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16、熱貢藝術 列入年份2009年17、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18、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19、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20、西安鼓樂 列入年份2009年21、粵劇 列入年份2009年熱貢藝術熱貢藝術產生于13世紀的青海黃南藏族地區,并隨著隆務寺的興盛而發展。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 [1]22、花兒 列入年份2009年23、瑪納斯 列入年份2009年24、格薩(斯)爾 列入年份2009年25、侗族大歌 列入年份2009年26、藏戲 列入年份2009年27、中醫針灸 列入年份2010年28、京劇 列入年份2010年29、中國皮影戲 列入年份2011年30、中國珠算——運用算盤進行數學計算的知識與實踐 列入年份2013年《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瑪納斯》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已傳唱千年,翻譯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英語、俄語、日語等多種文字?!冬敿{斯》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格薩(斯)爾格薩(斯)爾,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內蒙古、新疆地區地方傳統民間文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格薩(斯)爾主要描寫了雄獅國王格薩爾以大無畏的精神率領嶺國軍隊南征北戰,降伏妖魔,抑強扶弱,救護生靈,使百姓過上安寧日子,晚年重返天國。史詩熔鑄了神話、傳統民歌、格言俚語,具有雄渾壯麗、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2006年5月20日,格薩(斯)爾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7。2009年,格薩(斯)爾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列入年份2016年32、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 列入年份2018年33、太極拳 列入年份2020年34、“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列入年份2020年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1、羌年 列入年份2009年2、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3、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列入年份2009年4、麥西熱甫 列入年份2010年5、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列入年份2010年6、中國活字印刷術 列入年份2010年7、赫哲族伊瑪堪 列入年份2011年羌年,流行于四川省理縣、茂縣、汶川縣、北川羌族自治縣23個鄉鎮的羌族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羌年(羌歷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節日。羌年于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續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識傳授、服飾、羌餐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麥西熱甫是一種舞蹈和娛樂活動形式的名稱,指那種有眾多人員參加(所謂參加是指在場者沒有觀眾而全部是活動的參加者),以歌舞為主的大型自娛自樂活動。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說書形式,它至遲在清末民初就已經形成,流行于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赫哲族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敘述,大體上以說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赫哲族伊瑪堪的節目類型及演出風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按蟪奔础耙连斂按蟪?,是指以說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英雄與傳奇性的節目內容;“小唱”即“伊瑪堪小唱”,是指以唱為主的表演,側重和擅長表現抒情性內容的短篇節目。 傳統節目長、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等。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品類和一種娛樂審美的方式,它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教科書”功能,價值獨特,意義重大。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個)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 列入年份2012年這42個入選的非遺項目包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4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個,以及優秀實踐名冊1個。其中,最近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是“太極拳”和“送王船”兩個項目,均于2020年12月入選?!疤珮O拳”為我國單獨申報,“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為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于2009年入選。傳統戲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