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第六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授課時間: 課型: 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展示地圖,在時空定位中,引導學生認識古印歐人和歐亞游牧民遷徙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左圖右史的歷史學習方法。 2.通過史料解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游牧民族遷徙的原因,認識人類遷徙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培養學生多維立體地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3.理解游牧民族遷徙對于區域文化產生的影響。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1、通過史料解讀,認識游牧民族遷徙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培養學生辨析和運用史料的能力; 2、通過學習游牧民族遷徙的基本過程,分析游牧民族遷徙對區域文明產生的影響。 學習難點:理解與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游牧民族遷徙的原因;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教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課型、課時、教具 新授課 45分鐘 粉筆、黑板、多媒體學習活動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觀察上圖并結合教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來印歐人遷徙有哪些方向?對哪些地區的文明產生了影響?環節一: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觀察上圖并結合教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來印歐人遷徙有哪些方向?對哪些地區的文明產生了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向西:遷徙到了巴爾干半島,逐步擴散到今天的西歐、北歐和北美,影響了古希臘地區等西方文明。 2、向南:來到了小亞細亞半島,也就是土耳其境內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影響赫梯帝國及其文明。 3、向東南—西亞:遷徙到伊朗高原,對波斯帝國及其文明產生了影響。 4、向東—南亞:他們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后,繼續翻越興都庫山和喜馬拉雅山,來到了南亞的古印度平原。對古印度及其文明產生了影響。 概念解析:【古印歐人】 古印歐人,一種認為他們來自高加索地區,另一種則認為來自近東地區。大約6000年以前,生活在今烏克蘭東部和俄羅斯南部的烏克蘭平原(或稱東歐平原)上的原始民族,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繁衍壯大的印歐人開始分裂為多個部落,并開始向外遷徙。古印歐遷徙路線大致可以分為向南、向西和向東三大分支,又從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數個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遷徙。推動著世界區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講授新課教師活動: (一)遷徙概況 1、古希臘文明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述古印歐人是如何遷徙到巴爾干半島的?對古希臘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在印歐人沒有涉足于希臘地區時,在克里特島誕生了米諾斯文明。公元前2000年東歐平原的古印歐人(有亞該亞人、多利安人、愛奧尼亞人和伊奧里亞人)沿著黑海北岸西進,他們渡過了多瑙河,穿越喀爾巴阡山脈,進入了巴爾干半島,開始影響愛琴文明。 印歐人的到來,古希臘陷入了文明的黑暗時期,至公元前9世紀末期,希臘城邦開始興起,其中著名的有雅典和斯巴達等,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甚至成為西方民主政治的搖籃。這些古印歐部族在巴爾干半島創造了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影響著后續古羅馬文明的發展,被認為是西方歐美文明之母。他們隨后又被統稱為古希臘人,成為今天歐洲人的主體。 2、赫梯帝國及其文明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述古印歐人是如何遷徙到西亞的?對西亞地區的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古印歐人向四面八方遷徙,其中往南遷徙一支造就了赫梯文明。赫梯人是古印歐人遷往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的眾多部落之一,在前20世紀興起于小亞細亞。大約公元前1650年,赫梯的統治者哈圖西里一世建立赫梯古王國,并開始對周邊部族和國家進行征服。隨后的統治者穆爾西里一世對兩河流域進行征服,在公元前1595年攻占并毀壞了巴比倫城。公元前14世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疆域從小亞細亞延伸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在公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帝國所吞并。 赫梯人是西亞乃至全球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也是世界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民族,赫梯的鐵兵器曾使埃及等國震驚。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沖鋒陷陣,所向披靡,使敵人聞風喪膽。 3、波斯帝國及其文明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述古印歐人是如何遷徙到伊朗高原的?對伊朗高原地區的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印歐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中亞遷到伊朗高原。雅利安人分成兩個主要族群,即波斯人和米底人,他們與土著原住民埃蘭人通婚。在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人成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者,他們結合伊朗高原的各個部族,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進行改革及對外擴張,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并數次入侵希臘。 波斯帝國吸收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文化,因而文化繁盛。波斯帝國所用文字是經過改造的楔形文字,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官方語言為古波斯語,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 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爾塔薛西斯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為征服希臘城邦,發動了波希戰爭,最終失敗,消耗了波斯帝國綜合國力,帝國從此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所敗,波斯帝國滅亡。 4、古印度文明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教材,概述古印歐人是如何遷徙到印度河流域的?對古印度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古印歐人的分支---印度雅利安人,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越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來到印度河流域,開始對古印度的征服。他們遇到了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的頑強抵抗,經過約6個世紀的漫長斗爭,國土擴展到了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達文底亞山,東西瀕臨大洋的整個北印度。 相對落后的雅利安人的入侵,導致印度上古文明的中斷,進而將印度社會導向種姓制度的淵藪。游牧的雅利安人帶給印度的文化基因包括樂觀主義、現世主義的人生觀,尚武精神,自然崇拜基礎上的人與神、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等。 游牧的雅利安人與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土著之間的互動持續了數百年,貫穿整個前吠陀時期,直到吠陀經典編定的公元前 10 世紀,以雅利安人逐漸轉向定居農業而完成兩大文明的互動整合。 (二)遷徙原因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內外因兩個角度,分析古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在公元第二個千年中,無論是中東、印度還是遙遠的中國,所有的古代文明紛紛崩潰……內因和外因在決定事態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內部的虛弱。銅和青銅既昂貴又稀少,因而不能廣泛地用來制造武器……也使農民得不到金屬工具……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率。 歐亞大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游牧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倉糧、城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 馬的馴養和較遲出現的冶鐵技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發明,他們使游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游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直至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后,諸文明中心才從游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3-75頁 二、亞歐游牧民的遷徙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教材,回答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基本情況如何? (一)遷徙概況 1、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遷徙 提供材料,引導學生更有針對性梳理概括 匈奴人興起于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于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發左衽。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并控制西域,后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擊退匈奴。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并迫其西遷。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劉淵在并州離石起兵立漢國,后稱帝,占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后,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后代稱為鐵弗人。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等國家。386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 公元前176年左右,月氏被匈奴擊破并西,大月氏部族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設五部翕侯統治,貴霜是其中一部。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定都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爾),建立貴霜帝國。 學生活動: 探究性學習: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遷徙:公元前2000年東歐平原的古印歐人沿著黑海北岸西進,渡過多瑙河,穿越喀爾巴阡山脈,進入了巴爾干半島。 影響:A.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古希臘進入黑暗時代; B.公元前9世紀,希臘城邦逐漸興起,進入愛琴文明。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遷徙:古印歐人往南遷徙到安納托利亞,即小亞細亞,并逐漸向四周征服。 影響:對西亞周邊進行征服,產生了赫梯文明。其中冶鐵技術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遷徙:印歐人的一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中亞遷到伊朗高原。 影響:與土著融合,建立波斯國家,對外征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遷徙:古印歐人的分支---印度雅利安人,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越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來到印度河流域,開始對古印度的征服。 影響:A.導致印度上古文明的中斷; B.與古印度文明融合,進入吠陀時代。印度種姓制度進一步發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外因: ①農業文明的衰落 ②農業文明優越的自然資源 ③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 2、內因: ①馬的馴養并應用到作戰上; ②冶鐵技術的發明提高了游牧民的戰斗力; ③游牧民好戰的天性以及憂患意識。 【教師提問】:據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古印歐人遷徙對區域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展為世界史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 ——吳于廑 《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 文化傳播學派認為,人類重要文化現象和重大發明首先在條件最適宜的地方產生,然后通過民族遷徙和輻射擴散,為其他地區的人類所接受和模仿。我們不同意文化傳播學派主張的人類文明一源論,但承認文化傳播在人類文明橫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侯傳文:游牧文明與東方三大文化圈 為什么雅利安人能發展起一個與他們西面的親戚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簡單而似乎可能的解釋是,印度安人印度化了……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眾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這樣和平共處和胡同婚姻達數世紀以后,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三)遷徙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1、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 2、整體上推動了區域文化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3、促進不同區域間技術等的傳播與交流; 4、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之間交流,推動文化的融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①漢時期匈奴人騷擾中國北方; ②匈奴人建立漢趙政權(304-329) ; ③鮮卑人、氐人、羌人等少數民族遷徙至中國內陸 ; ④大月氏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影響至印度北部。活動意圖: 遷徙的原因:受地理環境因素、經濟原因、政治壓迫與政治局勢、統治者對外擴張等因素的影響,人類在不斷遷徙中謀生存,求發展。 對文化的影響:古代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對亞歐大陸各主要文化區域的形成和轉型產生了重大影響。 認識:人口的遷徙必然帶來不同文化的交匯與接觸,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學習,取長補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環節二: 游牧民族遷徙對于區域文化產生的影響 材料分析教師活動: 2、阿拉伯人的遷徙 材料: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認為自己是以實瑪利的后代。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于阿拉伯半島中西部,成為團結沙漠游牧部落(貝都因人)和綠洲城鎮居民的宗教力量。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后迅速向外擴張。經過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戰爭,穆罕默德及其繼承人開始率領阿拉伯騎兵對四周進行征服,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基本打下了現代的阿拉伯世界疆域以及土耳其、西班牙、中亞和意大利、印度、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筑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人與中國發生貿易關系,經內陸走絲綢之路,不僅控制了中亞,還得到了造紙術。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并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3、日耳曼人的遷徙 材料:居住在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帶的日耳曼人是一個古老的歐洲民族,由若干部落組成。4世紀末,匈奴人對日耳曼人領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西羅馬帝國境內涌來,形成了一場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運動,它綿延二百余年,規模宏大,波及大半個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羅馬,419年在高盧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439年,奧得河畔的汪達爾人,建立以迦太基城為中心的汪達爾王國。5世紀中葉,勃艮第人進入薩伏伊,建立以里昂為中心的勃艮第王國。大致同時,盎格魯、薩克森等渡進入不列顛,建立許多小王國。476年,奧多亞克廢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建奧多亞克王國,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486年,法蘭克人大敗羅馬軍隊,在高盧北部建立法蘭克王國。493年,東哥特人從潘諾尼亞進入意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568年,倫巴德人從潘諾尼亞侵入意大利,建立倫巴德王國,日耳曼人大遷徙終結。 日耳曼人大遷徙加速了西羅馬奴隸制帝國的滅亡,也促進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原西羅馬帝國領土上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國里,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互相影響,但主要在羅馬生產力的影響下,終于形成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制,進入封建社會。 據前蘇聯史學家古米廖夫考證,在公元據2世紀下半期到三世紀,大草原上發生了特大旱災,這次大旱災綿延了一個世紀,把旺盛的草原變成了沙漠。 ——吳興勇:匈奴與世界民族大遷徙 他們寧愿在戰爭中因負傷而受到榮譽,而不愿從事耕種,以待收獲。他們認為用流汗來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東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葉洵灶:略論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原因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二)遷徙原因 1、氣候的變遷,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 2、周邊農耕文明的動蕩與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機 3、游牧民族好戰的天性 4、匈奴人的西進推動其他民族的遷徙 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2、阿拉伯人的遷徙 阿拉伯人先后征服西亞、北非,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3、日耳曼人的遷徙 日耳曼人侵擾西歐,建立眾多政權,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 【教師提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公元前2世紀以來亞歐游牧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自公元3世紀起,由于羅馬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全面危機,加上東方匈奴人的不斷西遷,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擁入羅馬帝國,甚至遠徙到南歐和北非等地。 ——劉愛蘭:4-6世紀西歐和中國游牧民族的遷徙及融合 【教師提問】:結合所學,分析公元前2世紀以來,亞歐游牧民族遷徙對區域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三)遷徙影響 1、改變了歐亞大陸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崛起; 2、推動了區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碰撞;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活動意圖說明: 改變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 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作業設計: A層: 【思考】在古代,除游牧民族外,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進行遷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古代農耕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哪些?對移入地產生哪些影響? B層: 背誦知識點板書設計:組長審批簽字(一課時一批):7.教學反思與改進(教與學的經驗性總結,基于學情分析和目標達成度進行對比反思,教學自我評估與改進設想。) 優點: 不足: 改進措施:三級審核:(一課題一審)一級審核(學科組長):二級審核(教研室/教務處主任):三級審核(校長/教學副校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