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辛亥革命 課時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辛亥革命 課時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內容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民國史。
1、從單元的專題邏輯來看
本單元包括兩課內容,按照時間線索展開,構成緊密的邏輯關系。第19課主要勾畫了辛亥革命展開的全過程并分析其歷史意義,第20課講述在中華民國建立后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表現;本單元既是第五單元晚清救亡圖存的內憂外患的延續,也為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在下冊中也涉及到了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
3、從初中教材來看,本課在初中共有三課時的內容,主要是以人物為主要線索來展開,而高中主要為時間線索。
二、課標要求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以及局限性。
三、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高一學生
1、優勢: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相關史實,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2、不足:不能從多個角度探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理性思考、歸納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師運用地圖、材料、時間軸等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時間軸及史料分析時勢,了解武昌起義發生前后的相關史實,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發展的主要表現。
2、根據教材和已講內容,分析武昌起義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通過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使學生能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研究歷史的能力;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史實。
3、通過唯物史觀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正確評價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事件,認識到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與局限性,進一步理解革命的艱難性、復雜性與長期性。
五、重點難點
1、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了解三民主義的內涵;
2、難點:對辛亥革命發生背景的綜合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
六、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情境創設、史料分析、問題探究
2、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觀察感悟、認真聆聽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教師:上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一組浮雕作品?思考它反映的是近代中國哪一事件?
學生:武昌起義
教師:判斷的理由是?
學生:圖中黃雀樓說明地點發生在武昌、畫面中沖鋒的起義軍腳下踐踏著大清帝國的龍旗,湖廣總督部堂的牌匾瞬間落下,這說明起義軍正在攻打湖廣總督府,所以它反映的是武昌起義。
教師:武昌起義因為發生在舊歷辛亥年,所以歷史上也被稱為辛亥革命。當然廣義的辛亥革命是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2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期間, 革命者為爭取實現資產階級民主而進行的一系列斗爭。那么,武昌起義為什么會在1911年爆發,我們不妨進入歷史現場,一探究竟。
板書:辛亥革命
新課講授
根據時間軸結合時勢分析此時中國社會民族危機深重,表明救亡圖存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一)立憲與革命的激烈競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出示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提問學生清末新政失敗的原因,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回答,教師講解清末新政最終雖然失敗,但客觀上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條件。
2、學生閱讀清末不同時期教育改革的相關材料,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得知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轉型與變革,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
3、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革命派領導建立的革命團體,可以得出革命派已經有了革命的組織基礎,培養學生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4、出示1906年《民報》周年慶祝大會的部分史料,教師引導學生解讀三民主義的內涵并說明三民主義思想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
5、出示辛亥革命前數次起義形勢圖及相關數據史料,讓學生明白這一時期的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斗爭經驗,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6、展示《欽定憲法大綱》的圖片及部分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理解預備立憲的欺騙本質,表明清政府并不能挽救民族危機,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
7、出示“保路運動”的報紙圖片、史料以及皇族內閣相關史料,學生閱讀后明白民族矛盾日漸尖銳,革命刻不容緩,培養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能力。
1911年5月,清政府發布的“鐵路國有”法令,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嚴重損害了民眾的利益,尤其是士、紳、商的經濟利益,引起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廷派湖北新軍前去鎮壓,造成武昌空虛,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義奠定了基礎。
8、出示“清末的時勢與人心”的過程圖,使學生明白各個派別的激烈角逐使得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歸納革命爆發的背景,提升學生理解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
最后師生合作,用歷史合力論來解釋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具體結果如下圖所示:
就像學者馮天瑜所說,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劃時代歷史事變,正是由“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相互作用,造成的“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二)偶然與必然的交相輝映——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學習任務:梳理革命過程中的大事件,分析辛亥革命低烈度的原因,知道革命成果最終被袁世凱竊取。
1、出示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形勢圖和教材原文,提問學生武昌起義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學生小組探究,使學生明白武昌起義的爆發并不是偶然的,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結果,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及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問題:武昌起義有什么特點 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
人員傷亡少,說明戰斗不是很激烈,故辛亥革命是一場低烈度的革命。革命派力量小、立憲派轉向革命、清廷無力應付、袁世凱養寇自重、革命各派的內部矛盾。
2、列出中華民國在妥協中建立的相關史實及圖片資料,學生閱讀并理解中華民國的誕生的過程,提取相關信息,了解相關史實。
◆中華民國的建立
時間
國都
國旗
臨時大總統
紀年
3、出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圖片及部分內容,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中華民國的組織結構,知曉約法的性質,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
◆《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等等。
③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問題:袁世凱為什么能竊取革命勝利果實?
列強以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為手段……..替袁世凱撐腰。革命營壘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趁機攻擊革命黨人。孫中山被迫妥協......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里。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P64
袁世凱取得政權的原因:
①帝國主義扶持 ②立憲派、舊官僚的支持 ③革命派的妥協 ④袁世凱掌握大量軍隊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三)偉大與局限的客觀并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通過初高中教材的對比,引導學生能夠全面辯證地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2、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歸納辛亥革命的進步意義,使學生學會辯證全面地分析思考,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國……它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一種時代意識。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1912年,各省區新設工廠如雨后春筍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長99.38%。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士以及部分軍閥、政客共同揮舞著“實業救國”的旗幟,形成一股象征時代進步的實業熱潮。
——石波《辛亥革命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民眾都把辮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隸的標志,紛紛自行剪去;當時流行的服飾:中山裝、西裝、領帶、皮鞋、禮 帽……
——人民版高一歷史必修二專題四
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起共和政體。
(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加速中國的近代工業化。
(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社會: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社會生活近代化。
3、通過對祭文的分析,學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有何局限,從而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提升學生辯證全面分析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南京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沒有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也沒有結束國家的混亂狀態。
——《吳玉章回憶錄》(1878—1966)
材料二 吳玉章回憶道:“在南京臨時政府中,不僅原來的官僚政客毫無生氣,并且有些革命黨人也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蛻化,逐漸地喪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個人的官職和利祿去了。”
——金沖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新教材試教課,而辛亥革命它是在舊教材中有的。對比新舊教材,新教材中最大的區別是開始正視清末新政的內容,不再是以“立憲為幌子”一句帶過。此外,部分革命過程的敘述有了一定的改變。因此在如何上好這一課,是一個較大的挑戰,這表現在即要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區別舊教材的不同,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又受到了舊教材上法的約束。
筆者對這節課做了以下的處理:1.設立主題,使各環節均圍繞該主題進行,并充分展現史(材)料,史料力求精,不求多,一個史(材)料可以反復使用,讓學生有充分時間來理解這個內容。此外,展現的史(材)料能夠讓學生有神入的體會,或者是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當時的人為何要那樣做,不那樣做行不行。2.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落實好學案,上課不講重復的話,啰嗦的話,不機械性的簡單復制學生已掌握的內容。3.多給學生有難以抉擇的史(材)料,力求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復雜性,不是那么輕易的就能夠得出結論的,進而感悟到歷史對現實的啟迪作用。
課畢,在整節課中,教師和學生的表現均較好,取得了預想的效果,尤其是高一8班的學生聽的很認真,學生也都積極回答,這在借班上課中是比較不錯的。但也存在這幾個疑慮:1.這類型的課適合哪類學生使用?一節課不可能是通用的,所謂因材施教是也;2.課堂只有40分鐘,在這40分鐘里,我嘗試了使用課本,而沒有教課本,那效果如何呢?堂上看,學生的反應尚可,那么應對考試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绵阳市| 长乐市| 全南县| 贵南县| 昌吉市| 托克托县| 滦平县| 富平县| 泰州市| 紫云| 邢台县| 蒙山县| 泽州县| 永安市| 含山县| 德清县| 白河县| 民勤县| 海门市| 安徽省| 商都县| 阳泉市| 崇信县| 桂林市| 余庆县| 云和县| 开远市| 江山市| 辽宁省| 罗城| 定结县| 牡丹江市| 合水县| 贵溪市| 淅川县| 西充县| 玉山县| 海城市| 曲靖市|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