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新授課)【教學目標】唯物史觀:了解全球物種交換的基本史實,運用唯物史觀辯證看待人口遷移、物種交換、殖民擴張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時空觀念:知道三角貿易、太平洋貿易與印度洋貿易涉及的流通商品與交往國家。歷史解釋:概括殖民擴張的基本史實,思考殖民擴張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史料實證:運用相關史料,分析人口遷移以及全球物種大交換的影響家國情懷:知道殖民擴張給殖民地國家帶來的消極影響,樹立的文明觀與世界觀。知道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教材分析】本課是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中的第二課,作為世界古代史與近現代世界史的過渡和銜接,其最大的影響就是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并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本課分三個子目,第一目“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主要講述了以人口遷移、動植物交流與疾病傳播為核心特征的全球物種大交換狀況,以及這種交換對人類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第二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意在說明全球海路的開辟對提升海路貿易重要地位的歷史性意義,最后一目“早期殖民擴張”意在表現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全球殖民大擴張在不同文明區域產生的諸多變革,如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等。可以將內容整合為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變”兩部分闡述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部分,分“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商品流動”四個角度;“世界格局的演變”分為世界人文地理、政治文明、經濟格局的變化。這兩部分之間是遞進的。【教學重點】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及其影響,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教學難點】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的影響;【學情分析】通過初中歷史學習,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已有簡單的知識積累,這就為本課的《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初中歷史的學習,僅限于通史層面的政治經濟大事件的把握,而高中歷史課程在內容編排上角度更廣闊,邏輯關系上更專業,更注重學生的理性認識,因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運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去全面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講授法等【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提問上面兩幅地圖一個是15世紀的世界地圖,另一個是16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比較這兩幅地圖,有著怎樣的區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16世紀,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各大洲孤立分散的狀態被打破。教師繼續提問:導致對世界認識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新航路的開辟,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教師過渡: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只有使人們認識世界視野更加開闊這么簡單嗎?答案不是的。這一節課我們來學習這一發現的過程所產生的重要的影響。【新課講授】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教師活動;向學生講述新航路開辟后所引發的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有人稱之為“全球物種大交換”也有人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這一歷史概念。1、人口遷移材料1: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在印第安人銳減的同時,歐洲人又大肆獵捕黑人,運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紀,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教師活動:出示上面的史料,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思考:根據材料1和教材P39,指出15至18世紀人口遷移的背景、概況和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進行總結: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2.概況:①歐洲人入侵、大批來到美洲;②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③美洲印第安人人口減少;④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有族群混合現象。 3.特點: ①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國; ②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 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接著教師根據前面所總結的知識點引導學生觀看這張地圖,講述地圖中所蘊含的人口遷移方向、人口遷移等知識點。材料2: “美洲大陸的種植園先生產了大量煙草和蔗糖,后來又生產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歐洲銷售。這種種植園實行單一經營……必須輸入勞動力,從而導致了繁榮一時的三角貿易:歐洲的朗姆酒、布匹、槍炮及其他金屬制品被運到非洲,非洲的奴隸被運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煙草和金銀被運到歐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459頁教師活動:提問學生根據這張地圖以及材料2,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世界帶來了什么影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1)對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巨大災難,但黑奴貿易客觀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2)對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導致非洲的發展滯后與社會混亂;(3)對歐洲: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原始資本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世界:改變世界人口格局;促進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促進族群融合,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2..物種交流教師活動;向學生出示上面兩張圖,提問學生;觀察兩圖,歐洲與美洲的物種是怎樣交流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分析圖片的內容,引出物種的交流的背景是人口的遷移,并介紹物種交流蘊含的物種有哪些。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問動植物的交流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0歷史縱橫,根據書本得出結論:玉米和甘薯傳入,大大增加糧食產量,促進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接著出示材料三: 他(哥倫布)與他帶來的動植物,在過去400年內消滅的生命種類,可能比100萬年進化滅絕的物種都多。……舊世界的動植物種類,尤其是新世界的動植物種類,都已經被人類縮減或專門化了。專門化往往意味著未來改變的可能性愈趨窄化: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摘編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教師向學生提問:史料和圖片反映了什么內容?根據學生的回答分析史料和圖片,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打破當地生態平衡,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當地多種生物物種的滅絕,改變了自然環境狀態。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的總結:閱讀課本P40的“歷史縱橫”,結合前面的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講述:(1)積極影響:促進了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2)消極影響: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和原住居民大量人口的死亡。疾病的傳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書本梳理疾病傳播的表現以及影響。表現:天花等疾病帶到美洲和大洋洲。影響: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是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教師活動:展示舊航路與新航路開辟后的航線圖,向學生提問新航路開辟前后世界貿易發生的變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分析兩張圖,并總結變化:三大貿易齊頭并進。教師活動:向學生展示上面兩張圖,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和書本總結三角貿易的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并梳理三角貿易的各個過程。接著教師根據上面三張圖片并結合書本講述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貿易以及貿易過程。向學生提問:這些貿易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美洲與日本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史料:西班牙帆船到中國來進行貿易,中國史料記載很多。明末時人記載,“其夷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有夷人鑄作;銀錢獨盛。……若販呂宋,則單得其銀錢。”關于明代流入中國白銀的估計,我國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具體數字為:從西班牙得到 87750000兩,從日本得到 200000000兩,從葡萄牙得到 42762750兩,總計為330512750兩。——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活動:出示上面的史料,要求學生結合材料、書本p41頁內容以及所學知識,思考當時大量白銀為何涌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總結,得出背景:①明朝中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手工業發達,茶葉、絲綢、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貨幣經濟活躍,市鎮商業繁榮,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③葡萄牙、西班牙開辟了美洲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貿易航線。影響:①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②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三、早期殖民擴張教師根據這張圖片向學生講述西班牙和葡萄牙劃分教皇子午線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這一史實。接著引導學生根據書本梳理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材料一 非洲的憤怒:2003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反種族歧視大會”上,非洲國家普遍認為,歐洲的殖民主義和奴隸制度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這是造成非洲貧窮和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歐洲國家應向非洲進行道歉并賠償損失。材料二 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摘編自[西]卡薩斯著,孫家塹譯《西印度毀滅述略》材料三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教師展示這三則史料,向學生提問;根據材料,談談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殖民擴張?根據學生的回答分析史料并總結:對亞非拉:消極:(1)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2)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積極:客觀上為亞非拉落后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當地近代化;各地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教師根據材料三以及書本知識總結新航路的開辟對歐洲的影響。接著根據殖民擴張對亞非拉以及歐洲的影響出發,說明殖民擴張是違背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的。引出中國的外交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意識。【課堂小結】;教師從人口遷移與物種的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三個角度去引導學生梳理全球性的聯系的建立。從世界人文地理、政治和文明、經濟三個角度梳理世界格局的演變。【課后作業】完成相應的練習冊【板書設計】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早期殖民擴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