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第3課 中古時期的西歐》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黑暗”的中古西歐何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為核心問題,將中古時期這一較長的時間段下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與發展串聯起來,使本課細碎的知識點擁有一個統一的軸心。對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這一大知識點,本課依托豐富的史料重構歷史情境,通過視頻演示、角色扮演、中西對比等方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中國式思維模式,理解西歐中世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狀況。為使學生理解中古西歐文明與近代文明的關系這一難點,本課以契約精神為切口,設計了一個中西工商業發展對比的環節,使學生思考在這背后中西方社會運作機制的不同。通過對西歐文明后來居上歷史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歷史演進的曲折性,思考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提升中學生對家國命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節選自“中古時期的歐洲”一課。課本以西歐封建社會和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兩個子目來編排,細致地呈現了西歐封建社會前期和后期政治經濟狀況的轉變。該課時間跨度大,涉及到的地域廣,知識點內容多而細碎,涉及封君封臣制、莊園農奴制、基督教神權統治、王權的強化、民族國家的發展、議會制度的起源、城市自治等知識點。世界的近代化是由西歐開啟的,相比其他文明,近代前夜的西歐有哪些特別之處,這既是史學界關注的熱點,又是高考常考的重點難點。本課內容容量大,難度高,處理起來比較困難。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中世紀西歐有大致的了解。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分析歸納和概括的能力,涉及到這一時期的影視劇和傳說比較多,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比較感興趣。但這部分內容跨度大,史事復雜,學生的認識停留在表層,缺乏對西歐這一時期社會狀況的全面客觀認識,難以將其與近代西方的發展聯系起來,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啟發思考。教學目標通過觀察西歐中世紀地圖和時間軸,知道西歐中世紀的時間和大致地理范圍,提升時空觀念素養。通過對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的研習,理解西歐中世紀的三大特征,即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度和基督教神權統治。合理解釋這些歷史現象,提升歷史批判性思維。知道中世紀后期城市興起與王權國家形成的過程,通過與近代前夜封建中國做對比,感悟契約精神對新經濟因素成長的重要性,理解中古西歐后來居上的原因。在對史料的分析與綜合中,提升歷史解釋素養。通過對一度落后的西歐文明率先步入近代社會這一歷史過程的學習,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一個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加強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涵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和特征,城市的興起與王權的加強(二)教學難點:西歐封建社會的多元特征,契約精神與近代文明的孕育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時間軸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核心問題:“黑暗”的中古西歐何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聚焦問題:契約精神在現代文明的重要性分解問題一:中古西歐何以“黑暗”?問題引領1:中古西歐的政治特點是什么?有何影響?問題引領2:中古西歐的文化特點是什么?有何影響?問題引領3:中古西歐的經濟特點是什么?分解問題二:新經濟因素是如何成長的?判斷: 對比近代前夜的中西方社會,誰更有發展潛力?合作探究:契約精神是新經濟因素成長的重要土壤。為什么中古西歐逐步邁入契約社會,而封建中國卻沒有呢?分解問題三:如何理解一度落后的西歐文明率先步入近代社會這一歷史現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播放亞瑟王和蘭斯洛特影視片段 播放英國的永恒之王亞瑟王和騎士之花蘭斯洛特的故事,讓學生感受西方的騎士精神。展示中世紀西歐生活的另一面,醫療衛生條件差,城市臟亂,貴族生活粗糙,讓學生認識到再美好的騎士都是為戰爭而生的,長期的戰爭與災難,是中世紀西歐的主旋律。展示西方中世紀的時間與地理范圍。開門見山,引出本課的核心問題和三個分解問題。 學生觀看亞瑟王和蘭斯洛特傳說的影視片段,初步感受那個戰爭與騎士的時代。明確學習任務。 由視頻導入,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一.中古西歐何以“黑暗”? 1.政治:封君封臣回顧亞歐民族大遷徙,點出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原因。組織臣服禮演繹小劇場,展現封君與封臣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組織《自由大憲章》簽訂小劇場,突出國王和貴族之間的關系。思想:基督教神權統治 呈現歐洲基督教發展的時間軸,展示基督教對于文化保存的重要作用,與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點出基督教在西歐政治,經濟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卡諾莎覲見,展示王權與教權之爭。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展示歐洲中世紀的田園風光,播放農奴與領主關系的視頻片段,突出領主高度的自治權力,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演繹現場版的臣服禮。學生演繹自由大憲章的簽訂場景學生了解基督教在中古西歐舉足輕重的作用。角色扮演,演繹卡諾莎覲見前的教權與王權之爭。學生觀看視頻學生歸納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 通過劇場演繹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封君與封臣,國王與貴族之間的互動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封君封臣制的特點,即以土地為紐帶的契約關系,各級領主不可越級統治。宗教對社會的影響這塊內容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需要將基督教的積極意義,政治經濟實力如何一步步增強直至和王權相抗衡的過程進行仔細梳理。通過卡諾莎覲見,使學生感受到王權與教權激烈的沖突。二、新經濟因素是如何成長的? 展示西歐中世紀后期城市的發展讓學生判斷中西方近代前夜誰更有潛力,合作探究思考為什么中古西歐逐漸進入契約社會,而封建中國卻逃不出歷史的周期論。 學生合作探究,對中西方封建社會的利弊進行全面的對比。 新經濟因素能否健康成長的背后,是中西方封建社會的不同。讓學生對中西社會的利弊進行全方位的對比,旨在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三、如何理解一度落后的西歐文明率先步入近代社會這一歷史現象? 讓學生思考西方文明后來居上這一歷史現象,對比美洲文明,印度文明,讓學生思考中古西歐文明和近代文明的聯系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結合當代中國完成課后感想。 中古西歐文明率先步入近代,是由于西歐文明的特殊性。讓學生進一步進行對比,加深契約精神對步入近代的重要性的認識。教學反思本課容量大,與后面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史的內容關聯性強,難度高。要想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清晰條理地講授給學生,必須要找到一條主線把知識統籌起來。經過反復思考,我確定以黑暗的中世紀西歐何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為主線,聚集契約精神這一切口,將西歐的中古和近代聯結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我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從教學實踐的結果來看:第一:主線的設置是得當的。在核心問題之下進一步拆解出三個問題。中古西歐何以“黑暗”?新經濟因素是如何成長的?如何理解一度落后的西歐文明率先步入近代社會這一歷史現象?學生看后思路清晰,并且能緊跟著問題的引領進行深入地思考。 第二:課堂活動是有效的。中世紀國王和貴族的關系,國王和教皇的關系是兩個難點問題。為此,我組織了兩個活動,把臺詞給學生,讓學生現場即興演繹臣服禮和加冕禮。學生在演繹角色的過程中,自然能體會到這些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這時我就勢追問學生如何處理新出現的矛盾,學生在下意識的回答中,自然就還原了歷史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時間有限,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研究西歐部分,本課沒有講授中世紀東歐這一部分內容。東歐部分需要另占一課進行講解了。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