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的第2課,是繼上一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后繼續深入了解探究古代文明擴展下各帝國帶來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古代文明的擴展、古代世界的帝國、文明的交流)講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情況以及各帝國的具體狀況,重在揭示農業文明擴張的潛能,說明古代帝國的建立是農耕文明擴張的表現,同時也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本課三個子目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農耕文明的擴張潛能是前提,帝國建立是擴張的表現,文明的交流是農耕文明和帝國擴張的邏輯結果。因此,第一子目為鋪墊,第二、三子目是重點。本節課主要按照原因-表現-結果的邏輯線索進行組織教學,通過學習,學生需要能夠認識到西方史學相關材料的重要性,并對其分析方法有所了解,能夠理解文明擴張和帝國建立統治的關系,以及正確看待文明聯系交流的結果,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學生情況分析高一學生經過初中和《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學習,初步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對于世界古代歷史這部分的基礎知識有所掌握,對知道了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等文明的相關內容;簡要地理解明白古代文明之間存在著早期聯系。然而初中的學時的了解只停留于基礎知識層面,并未對文明擴展的原因、帝國建立和文明擴張的關系等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探究,且所學知識并未形成邏輯體系,仍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此外,基于已有知識基礎,高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逐漸增強,身心發展逐漸成熟,更希望能夠探究和教材內容相關更深層次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古代各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能通過將地圖與文字相結合了解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擴展狀況,認識人類文明擴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通過所學探究理解古代農耕文明得以擴展的原因(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了解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建立及其鞏固措施,結合時空背景能夠認識到這些帝國的衰亡都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認識文明擴展和帝國建立之間的相互關系(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學習農耕技術、字母文字的交流情況,認識古代文明的擴張和帝國統治下古代文明的交流情況;了解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的交往情況,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了解不同文明之間聯系的存在以及各文明帶來的影響,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尊重多種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古代文明擴展與交流的條件、概況教學難點各文明帝國帶來的區域性影響、不同文明的早期聯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的擴展古代世界的帝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一本書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史學重要著作《歷史》并由此進入到作者生活的年代,探究其保存的人類功業以及創作的歷史背景一、古代文明的擴展 引用上節課所學古代文明示意圖,明白古代世界的文明是由幾座孤島逐漸變得相互聯系起來的,接著探究除圖上中國外的文明交流用公元前1724年、公元前1320年以及公元前671年的地圖,配合文字,解釋說明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亞述等文明的擴展狀況,并且結合地圖和課本內容“亞述騎兵”總結其以武力和戰爭方式進行擴張的特點結合教材古希臘示意圖以及“學思之窗”內容,了解殖民范圍,并思考古希臘人的殖民擴張有什么特點,明白其是不同于武力戰爭的方式設置探究一,通過圖示和文字史料解釋哪些因素促成農耕文明的范圍和影響不斷擴大的問題。分別從可能性和必然性進行解釋,并注重個別特殊性。通過表格總結第一部分內容,并讓其思考農耕文明擴展的影響,由此進入過渡到下一部分:帝國是什么呢?又產生了哪些帝國呢? 鍛煉分析地圖的能力,明白文明間是相互聯系的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并得出結論,理解農耕文明的潛力以及人地矛盾等內容是促成農耕文明擴展的因素結合所學思考文明擴展帶來的影響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一)早期帝國通過地圖展示早期帝國赫梯、埃及新王國以及新亞述帝國,總結其特點為君主統治的范圍廣達的國家,后來泛指國力強大的國家,不限于君主制(二)世界性帝國通過地圖分析,了解波斯帝國的大致范圍,明白其是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并且通過閱讀課本第9頁,了解其統治措施通過畫圈說明帶入情景,希羅多德出生于波斯下的第一行省,展示材料,明白《歷史》一書的成書背景,并且簡單講述希波戰爭的相關重要內容。提出問題:為什么實力強大的波斯會失敗?波斯正是由于各種原因走向了滅亡,繼之而起的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通過地圖以及閱讀課本第10頁的內容,了解其統治措施,重在明白其制度的繼承性,并且它還推廣了希臘文化補充公元前160年的希臘化世界地圖以及文字資料,簡單講解希臘文化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同時東方文化也影響了希臘文化亞歷山大帝國同樣沒有延續太久。配合地圖講解課本第10頁的文字內容,理解羅馬奴隸制迅速發展的過程,并且因此地中海地區保持了長久和平通過圖示展現羅馬在1-2世紀空前繁榮的原因,并且根據課本內容歸納其表現,分別是政治統治、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需要學生解析“史料閱讀”和閱讀課本第11頁內容羅馬的繁榮與奴隸息息相關,并且閱讀“歷史縱橫”內容,結合羅馬的發展時間軸,理解羅馬的奴隸制以及奴隸起義對羅馬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羅馬還是走向了衰亡。問題:為什么羅馬帝國會走向分裂和滅亡?分析材料主要從人民負擔加重、邊境壓力增大等方面進行分析,本質上還是奴隸制帝國管轄龐大疆域帶來的種種問題。設置探究二:如何看待這一時期世界性大帝國的出現和衰亡?衰亡主要由教師總結,出現部分由學生分析材料得出文明擴張和帝國統一建立的關系。 讀圖、分析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閱讀課本,了解帝國相關措施。閱讀教材,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教材內容觀察圖示,提取有效信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歸納兩者關系。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回答問題形成歷史解釋的能力,辯證看待文明擴展與帝國發展之間的關系。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在文明的擴展和帝國建立統治的影響下,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交流。通過農耕技術、神話、雕塑等的交流以及字母文字的傳播,了解這一區域文明的交流情況。通過漢朝和羅馬帝國交往的路線示意圖,了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情況,知道文明之間交往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的,相互影響是不斷加大的。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從表象上升到本質,看到文明的交流的狀況以及其帶來的影響。課堂小結 通過古代文明示意圖,總結本課所學,厘清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回扣《歷史》中希羅多德所寫的話,正是由于這些史書材料和史學家崇高的精神,我們才得到了了解這些文明的途徑之一。留思考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史書中保留的內容,又如何看待哪些失去的文明? 感悟、思考 梳理所學,回扣主題,思考問題,樹立正確的文明觀、文化觀。教學反思本課設計使用了較多教材之外的地圖、文字史料,以及要求學生分析除去基礎課文之外的課文輔助欄目,對于學生理解能力等的要求較高。世界史內容相對中國來說較為陌生,且地圖等跨度較大,理解難度較大。三、古代文明的交流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