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于本課的要求是: 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設立了三個子目: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第一子目介紹了二戰后針對斯大林體制的弊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等人的改革措施,以及改革失敗后遠離社會主義道路,蘇聯解體。第二子目介紹了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模仿蘇聯建立了一整套經濟政治體制,以及為了革除弊端所進行的改革,東歐劇變。第三個子目闡釋了中國改革成功的經驗,介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本文三個子目介紹了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在蘇聯和東歐改革教訓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的對比中,理解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性和前進性。 (二)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對蘇聯建立、發展和改革的歷史有了基礎的認識,對于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知道赫魯曉夫等人改革的措施內容,對于蘇聯解體的歷程和原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但在初中的學習中沒有涉及到專業名詞的理解,如斯大林體制、新經濟體制改革等,在講授本課時要著重深化概念教學,以斯大林體制的弊端為一個微線索,串聯起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解體和劇變。同時,在經過綱要上的學習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探究能力、史料研讀能力,在本課教學中要針對重要問題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變化的背景及發展歷程,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 基本掌握蘇聯各個時期領導改革的內容,蘇聯從改革到解體、東歐從改革到劇變的歷史進程,掌握布拉格之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歷史事件。(時空觀念、唯物史觀) 通過分析政治笑話產生的社會背景,理解蘇聯二戰后不同社會時期的社會狀況,了解蘇聯多次進行改革的社會背景。同時將政治笑話與其他史料加以互證,理解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在歷史合力論觀點的指導下,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通過對比蘇聯、東歐社會改革的失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成功經驗,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價值,深刻體會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變化的基本歷程。 教學難點: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理解社會主義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音頻、圖片資料、文物、史料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展示一則蘇聯笑話,在說明政治笑話的相關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則政治笑話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歷史信息。 閱讀政治笑話,理解政治笑話的價值。 利用政治笑話營造情境,引起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認識政治笑話的史學價值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的能力。奉命于危難之間——蘇聯的發展、改革與東歐社會主義建設 教師活動:展示斯大林逝世后各地的哀悼情況,與《國家葬禮》中的描述加以佐證,提出問題: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遺產? 【材料一】 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說明斯大林在位期間,蘇聯的國力明顯增強,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概括蘇聯二戰后的發展。 【材料二】 當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二核大國之時,每年皮鞋產量僅有163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買不到一雙皮鞋。到1953年,一個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農業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蘇人均的糧食低于1913年,而蘇聯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蘇聯國民經濟》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說明二戰后蘇聯取得成就之外,社會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梳理材料所呈現的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概括蘇聯改革的歷程。 【材料三】 “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提出問題,為什么稱赫魯曉夫為掘墓人?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說明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稱其為掘墓人。 【材料四】 科學家聯名要求赫魯曉夫去領導一個癌癥治療所。赫魯曉夫推脫道:“謝謝同志們的支持,但我對癌癥一竅不通啊。”科學家們紛紛說道:“赫魯曉夫同志,您只要應用一下您在農業問題上的經驗就好了!您一負責,糧食就全不見了!” 1957年5月,赫魯曉夫突然提出,蘇聯的人均牛奶和黃油的產量將在1958年趕上美國,人均肉類產量將在1960—1961年趕上美國。……1957年,蘇聯的肉類產量只有570萬噸,而美國是1600萬噸;人均肉類產量,蘇聯是36公斤,美國是97公斤。從1959年起,赫魯曉夫開始推行冒進式的“七年計劃” 。同時,他還把趕超美國的時間提前兩年,要求在完成“七年計劃"以后,再用五年時間,甚至更早一些時間,在絕對產量和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量方面躍居世界第一位。 ——李華:《赫魯曉夫與蘇聯治理》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這則政治笑話說明了什么?追問:為什么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取得成功。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以上兩則材料哪一則史料更具有說服力?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史料來源的多元性。第二則史料作為傳統的文字史料,通過數據變化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弊端,理性且具有實證意義,但冰冷的數字只能了解歷史的一個側面。蘇聯政治笑話作為表達幽默情緒的史料,體現了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體制下,人們的真實情感遭受壓抑下的情感宣泄地。 教師活動:以表格形式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基本內容,說明新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 教師活動:展示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政治笑話的數量及趨勢圖,提出問題這個圖表背后蘊含著哪些歷史信息? 教師活動:舉例說明,勃列日涅夫后期,蘇聯社會狀況。 教師活動:梳理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措施,在經濟改革陷入困境后,轉向政治改革,脫離社會主義道路,以時代周刊對他的評價加以佐證。 教師活動:總結蘇聯各領導人改革措施,及其結果,提出問題:改革為什么都以失敗告終。 【材料五】 對于后來的蘇聯統治者們而言,斯大林(模式)的榮耀是實施一切的基石,卻也是趨之不散的陰霾。 ——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 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 ——索爾仁尼琴 教師活動:以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觀點切入,理解蘇聯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 教師活動:展示地圖,解釋東歐的含義,以及二戰后在蘇聯模式下所取得的成就。以捷克斯洛伐克為例講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材料六】 Hey,Jude 你為何哭泣 灼痛的眼睛,冰冷的淚水 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 只有幾首歌 你常唱的歌 你的歌喉 發出優美的歌聲 告訴了我們不幸背后的真實…… ——庫碧索娃《Hey Jude》(捷克版) 教師活動:播放歌曲《hey jude》(捷克版),提出問題,歌詞中的不幸指的是什么?又是為什么會發生“不幸”? 教師活動:指出東歐各國都想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讓學生閱讀教材,總結東歐各國的改革措施及結果。 教師活動:再次展示《hey jude 》的歌詞,說明蘇聯入侵后,這首歌被禁止演唱,在1989年這首歌重新在捷克唱起,這樣的變化說明什么?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閱讀課本,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總值、國防、農業、工業等方面總結蘇聯二戰后的成就。 閱讀課本,理清蘇聯各個領導人改革的過程。 回答問題,赫魯曉夫開始改革,目的是為了革除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所以稱其為掘墓人,概括赫魯曉夫改革的措施。 政治笑話展現了民眾對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不滿和無奈。 沒有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改變斯大林模式的本質。 觀察圖表,可明顯得出政治笑話在中后期劇增,這反映了改革后期社會停滯。 結合此前講授的內容,思考這一問題。 欣賞歌曲,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這里的不幸指的是蘇聯鎮壓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改革的原因是為了擺脫蘇聯的束縛。 完成概括。 以斯大林逝世為切入點,以此為線索講述蘇聯二戰后的成就及引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說明改革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明白改革是時代的產物,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回歸課本,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所設問題難度不高,以此提高學習興趣。 以史料為依據,解釋赫魯曉夫改革的成就與弊端,鍛煉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政治笑話諷刺了赫魯曉夫改革中全盤鋪開的玉米以及墾荒運動,從直觀、感性角度展現了民眾對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不滿和無奈。以數據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赫魯曉夫的改革只是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改變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深入了解歷史真相的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以此問題引起思考,深化對史料價值的判斷與合理運用能力。同時將兩則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比,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歷史問題全面、豐富的解釋。 鍛煉學生閱讀圖表的能力,從圖表中找到蘊含的歷史信息,以及信息背后的深層原因,,理解笑話產生的時代原因,深化唯物史觀。 總結此前所講的內容,深化學生對斯大林體制弊端的認識,也認識到蘇聯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未能突破斯大林體制,埋下與中國改革進行對比的伏筆。 以音樂為載體,以歌詞為切入點,從結果推及原因,理解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背景及結果,將歷史學科與音樂相融合,在課中播放音樂,吸引學生注意,提高課堂參與感。 呼應前文,從歌曲的狀態理解捷克斯洛伐克的發展變化。無可奈何花落去——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 教師活動:回答以上問題,歌曲的重新演唱,說明了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控制的減弱,此時東歐發生劇變,以圖片形式展示東歐劇變。 【材料七】 東歐的變革,在波蘭用了10年的時間,在匈牙利用了10個月,在東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羅馬尼亞只用了10個小時。 ——牛津大學教授提摩西·加頓·阿什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說明東歐劇變的內涵,“劇”表示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權力,“變”說明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材料八】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各國的劇烈變化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其中,長期以來困擾東歐國家的蘇聯模式體制的弊端和要求沖破舊體制的改革潮流所構成的矛盾、蘇聯用強制手段對東歐實行霸權統治和東歐要求民族獨立自主所構成的矛盾是釀成東歐變局的歷史根源和深層原因,而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是把上述兩對矛盾所蘊含的能量釋放出來的催化劑,同時,西方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東歐劇變發生的原因。 教師活動:以時間軸的形式梳理蘇聯解體的歷程。 【材料九】 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恩格斯。 教師活動:展示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說明歷史事件的產生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同時再次展示導入部分的政治笑話,說明這一則笑話中展示的蘇聯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戈式失敗說。 【材料十】 西方的蘇聯問題專家曾經提出了各種有關蘇聯垮臺的解釋,但占上風的解釋只有兩種。一種解釋是,蘇聯垮臺是經濟體制缺乏生機造成的;另一種解釋強調民眾對該體制自下而上的反對。一些蘇聯官員抱怨說,外來壓力動搖了蘇聯。舊政權的其他擁護者提到了蘇聯內部高層的背叛。 ——《來自上層的革命——蘇聯體制的終結 蘇聯解體的根本和關鍵原因在執政黨的變質。決定命運的關鍵因素在于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這個黨,執行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黨的變質引起思想路線的變化—思想路線的變化引起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導致蘇聯的最終解體。 ——吳恩遠《蘇聯改革與中國改革緣何結果迥異》 教師活動:展示兩個對蘇聯解體原因的不同解釋,以及國內外對蘇聯解體原因的總體說法,提出問題: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十一】 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次王朝復辟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十一,回顧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的歷史進程,結合材料得出“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同時說明蘇聯和東歐的失敗并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 。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東歐劇變的原因包括蘇東矛盾、西方和平演變、蘇聯模式弊端、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對蘇聯解體原因進行闡釋。 提高學生閱讀史料,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以討論加強課堂互動感。 介紹歷史合力論,提供看待歷史問題的角度,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先介紹相關說明作為知識背景,再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解釋。 深化唯物史觀,引出下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講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國社會的發展 教師活動:回顧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歷程。 教師活動:展示現實圖片,說明新時代中國外交、文化、科技、綜合國力等方面的發展。 教師活動:呈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句話,并以歷史圖片為依據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改善。 教師活動:以《人民日報》同期發表的文章,說明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 以照片作為史料佐證觀點,增強說服力,同時也使學生理解照片的史料價值,深化史料實證素養。 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合理性的認識,涵養家國情懷結課 “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 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作為結課語,同時在課件中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青年人為建設祖國所作的努力,勉勵學生承擔歷史使命。 以具體青年人物為表率,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此涵養家國情懷,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青年人的建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設計以政治笑話為切入點,在教學中補充政治笑話作為史料的價值,在情感史視域下展現歷史的趣味性、多面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同時在課中引入耳熟能詳的歌曲進行講解,營造具體情境,也說明了歌詞中的史料價值,本課教學設計重在情感史的培養。本課具有一定的創新點,但不免落入俗套,很多內容只能以教師講解的方式呈現,學生的參與感不強,對問題的設計缺少層次,這些問題都是此后教學中需要學習改正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