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 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理念與思路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課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展開教學,以《時代》周刊封面人物不同時期的呈現來整合教材知識,全面透視二十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種種新變化,在此過程中提供相關文字、圖片、圖表等材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敘事與解釋能力,并運用唯物史觀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也認識各變化之間的關聯和變化的實質,認識到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變化中“變”的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不變”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并通過這段歷史的學習,思考其對當今現代化建設的啟示。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剛要(下)》第八單元的第二課時《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本課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四個子目,講述了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概況,展示了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成就與問題。資本主義國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現了一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的新變化,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有所會緩和,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經過一學期多的高中歷史學習,已初步具備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能用發展的眼光來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歷史知識。教材四個子目僅“科學技術新發展”初中有所了解,其他三個子目對學生來說完全陌生,教師要提供相關史料,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教材,厘清各變化的具體內涵,并著重培養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認識各變化之間的關系和其實質。教學目標1.總體目標: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2.以《時代》周刊封面人物為引子,通過不同史料的呈現進一步明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對史料的深度解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厘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間的關聯,并從中認識其“變”與“不變”的實質,形成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整體認知。(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4.通過本課學習,探討出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啟示,感知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得出當今和平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謀發展的認識。(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表現和原因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圖表、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表現:經濟 國家調控新手段 實質:科技 科學技術新發展 生產力 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新變化政治 社會福利新改革 生產關系 不變—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社會運動新進程 整體認知:在發展中成就與問題并存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呈現有“世界史庫”之稱的《時代》周刊雜志封面,其中去年10月在美總統大選之際首次改名為投票。我們生活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而近百年來一直未變的雜志封面居然也在變。引出本課:從《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透視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觀察封面變化 以雜志面之變引出世界之變,導入課題變化初感知 一本雜志,一些人物,承載著一段歷史…呈現12副《時代》周刊封面,讓學生將其分類。結合人物分類,指導學生快速瀏覽教材相關子目,指出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歸納為5新:1、國家調控新手段2、科學技術新發展3、社會結構新變化4、社會福利新改革5、社會運動新進程。依次展開學習。國家調控新手段呈現《時代》周刊人物凱恩斯和羅斯福及其相關文字介紹。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為什么國家宏觀調控成為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首要變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原因有三:一是30s經濟大危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弊病;二是二戰的生死存亡教訓,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唯美國馬首是瞻;三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和影響,借鑒蘇聯成功經驗。小結: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場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的調整,以謀求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這是歷史與現實的選擇與需求的結果,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晶。呈現二戰后歷任美國總統任職表和一組《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引導學生探究:作為一國政府領導人,主導著國家的經濟政策,那么在其任期內是如何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呈現材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指出各國調控經濟的具體措施。小結:國內措施有三:一是加大開支,增加就業;二是利用經濟杠桿調控;三是制定計劃促進協調發展。呈現經濟發展曲線圖,引導學生思考:為何稱凱恩斯為戰后繁榮之父,戰后滯漲之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的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五六十年代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到了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卻出現程度不同的“滯漲”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化嚴重。這意味著凱恩斯主義的失靈,于是在80年代各國不得不再次實行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于是一種政府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在各國產生。美國在克林頓執政的90年代奉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美國經濟再創奇跡,進入新經濟時代。小結:戰后各國都在尋求市場主導和政府調節間的平衡呈現國際經濟組織的圖標,讓學生結合教材大致介紹小結: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國際協調,維護國際經濟秩序,促進各國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際層面,國家力量都在加強,各國都通過自我調節這樣的新手段來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新發展呈現一組時代周刊封面,引出變化之二。值得關注的是愛因斯坦為何被選為世紀風云人物?他的貢獻是相對論這一重大理論的突破,為技術革命提供了理論支持。二戰的爆發加速了技術革命的到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投資高科技,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體現在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方面。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論斷:科技是生產力。社會結構新變化呈現兩幅圖表:一是二戰后美、德、日就業人口分布變化表,二是階層劃分圖。引導學生觀察圖表從中得出什么結論或認識?小結:資本主義國家就業人口分布發生明顯變化,農業、工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第三產業)的人口比重上升。表明資本主義國家的就業結構或者說分工結構發生了變化。同時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階層劃分中,中間階層占較大比例,人數增加。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國家的階層關系也在發生新變化。總體看來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結合《時代》周刊封面重點解讀何為中間階層?明確:二戰后發達國家出現的社會結構多層次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在生產關系上的反映。社會福利新改革呈現《時代》周刊封面和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夫人和美國總統肯尼迪所說的話,談談認識。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關注民生,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福利國家”的建立是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羅斯福新政中就有社會保障的舉措,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國家的是英國。戰后歐美福利國家不斷發展,六七十年代日益完備。何為福利國家?目的?內容?實質?一起了解下。目的在于縮小社會差距,緩和階級矛盾。瑞典被稱為“福利國家的櫥窗”。公共福利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搖籃到墳墓”都可以享受較好的社會福利待遇。由于社會福利主要由國家財政來負擔,其實質是政府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體現。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思考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會福利改革計劃?福利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其歷史進步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并非一勞永逸,需要不斷調整。尼克松家庭援助計劃的提出是希望美國的福利制度更為合理。呈現圖片,評價福利制度。80年代英法美等國都不同程度的減少福利開支,縮小福利國家規模,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小結:社會福利要根據國情量力而行,不斷調整。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會和諧,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是關鍵。社會運動新進程二戰后和平、民主成為時代主流,黑人、婦女、學生等要求增加相應的權利,各種社會運動此起彼伏的出現,這表明資本主義國家在調整變化的同時,其國內社會的政治問題依然存在。補充材料在三個方面講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婦女運動——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學生運動 思考并嘗試分類:政界領袖、商界實業家、科技界、黑人、婦女、青年、中產階級……閱讀教材回答閱讀教材思考回答存疑閱讀教材和材料思考回答觀察思考回答看書回答思考、感知科技發展的表現觀察回答談談理解,明確共識:社會保障的重要性。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回答思考回答 暗示資本主義變化的幾個方面粗讀教材、明確變化探討變化之歷史背景大致了解總統任期明確調控舉措明確各階段經濟發展的特征和對應總統任期內的經濟政策有關自主學習簡單內容淡化處理,揭示唯物史觀——科技是生產力,是變化的表現也是變化的原因。直觀印象得出認識引導閱讀教材內容感知變化利用好教材資源,進行理性思維分析辯證看待問題簡單內容直觀感知變化再認識 思考:資本主義國家是在哪些領域出現的變化?各變化間什么關系?引導分析圖示如下:呈現材料: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的一段話思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如何從整體上來看待資本主義的變化呢?小結: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觸及的只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與完善。變化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所以也就無法克服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那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不會發生根本變化。全面客觀辯證看待資本主義:戰后資本主義在和平環境下,在高科技的引領下,生產力大發展,生產關系也有一些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適應生產力發展。社會有所進步,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并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貧富差距依然存在,經濟發展的成果并未普惠到全體民眾。其成就與問題仍同時并存。 思考回答閱讀材料并思考回答 從唯物史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分析得出認識培養學生史料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感知變化及其實質歷史的啟示 呈現兩段材料,談談你對“兩個決不會”和“兩個必然”的認識。拓展講解:兩個決不會:當一種生產關系和以它為基礎的社會形態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時,這個社會形態是決不會滅亡的;當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與現有生產關系發生沖突,要求用新的生產關系來取代它時,是決不會有新的生產關系產生出來的。小結: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還能容納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和社會諸方面的大膽改革積極調整,通過制度創新開發資本主義的潛力。鑒于資本主義仍有生命力,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展現《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鄧小平及其一段話思考: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見圖示: 思考回答結合變化的幾方面談啟示、暢所欲言 對馬克思的話全面領悟,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前途學以致用以史鑒今課堂小結 呈現兩幅《時代》周刊封面,引出戰后這本雜志對中國觀察的視角也在不斷調整變化,由最初對紅色政權的恐懼觀望到78年后放下身段后的質疑到新世紀肯定贊揚多維視角講述中國故事。2017年的封面肯定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中最具實力的國家,2020年發布抗疫群像,其中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小結:在當今和平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謀發展。 觀察思考 時代在變,《時代》周刊對中國的觀察視角也在變,升華本課,得出歷史認識。教學反思本課通過“變化初感知”、“變化再認識”、“歷史的啟示”三個部分來講述和拓展教材內容。以《時代》周刊不同年度封面人物的變化為引子,整合教材內容,從五個方面來分析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其中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福利國家為重點,其他淡化處理。在對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新變化的具體表現明晰后,又通過材料的呈現幫助學生理解變化的實質,即到底什么在變,什么又不變,從而全面客觀地看待資本主義。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把握一段歷史,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學以致用。于是延伸探討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對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啟示是本課升華部分。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明白,資本主義在其發展歷程中,成就與問題并存,但作為一種生產關系還能容納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過程,于是在當今和平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謀發展。由于本課知識容量大,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稍顯局促。有些內容講授的有些匆忙,留給學生思考回答的時間不夠。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需要再作調整或許教學效果會更好。新課標新教材需要不斷嘗試,多實踐多反思多學習。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