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探尋新航路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知道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等基本史實,理解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結合,圖文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以歷史事實為根據的歷史解釋能力。情感、意志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感受并學習歐洲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航海精神的現實意義。四、教學方法:閱讀法、識圖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等五、教學準備:教材、多媒體、相關資料六、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師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修改 意見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 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 三 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知道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可在15世紀以前,人們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陸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都可以繞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實踐這個設想的是哪些人?他們為什么愿意去冒險呢? 一 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隨著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展,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描繪的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 3.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歐洲人越發想要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4.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 5.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用于“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 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 6.1487年,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帶領由3艘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 7.1497年,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8.1492年8月,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10月,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他們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他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 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9.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10.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條件 閱讀教材,說說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么。 ①經濟根源: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②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掀起前往東方實現黃金夢的“尋金熱”; ③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后對東地中海地區的控制,使東西之間商路受阻。 探究二 新航路的開辟過程及影響 1.閱讀教材,找出新航路開辟中的幾條主要航線,并嘗試繪制航海路線圖。 新航路:指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辟的不經過地中海,而是繞過非洲或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 ①從歐洲繞過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航線: 迪亞士: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好望角。 達·伽馬:1497年,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②自歐洲向西環球航行:哥倫布: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后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麥哲倫:1519年,受西班牙國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 2.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什么? ①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②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擴張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 3.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比較。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情境導入,能迅速地將學生的思緒帶回課堂。 學生活動為主,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有效的檢測學生預習情況。 增進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七、鞏固練習(見學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