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立意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情分析本課是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第四單元第 13 課。本課共 3 目,分別從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三個方面介紹。在本單元中地位重要,是封建社會末期中國從輝煌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尤其是本課中海外交往以及明朝的海外政策可以顯現中國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中,逐漸封閉自我。雖然初中教材對于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表現、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滿洲崛起清軍入關等內容敘述比高中教材要詳細,但是因為本校學生基礎特別弱,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將知識全面細致的傳授給學生。課程設計根據教材劃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明朝的建立,第二部分明朝的內政第三部分介紹明朝的外交,第四部分介紹明清易代。重點難點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外部問題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學習目標通過學習,掌握中國歷史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亡。在梳理和概括明朝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的基礎上,認識這一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探討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總結朝代更替的教訓和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史料實證法,探究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長城康熙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夸。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由康熙皇帝游覽長城的一首詩,引入本課。上千年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為了維護統治幾乎歷朝歷代都在修建長城,而明朝更甚。可是輝煌于世的大明帝國到頭來一場空,再堅硬的長城也沒有阻擋住王朝的轟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明王朝的建立和清軍入關。新課講授一、明朝建立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動亂波及全國。佃農出身的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明朝建立之后,面對如此龐大的帝國,朱元璋將如何統治呢?二、明朝的內政---中央1、廢丞相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皇帝直接領導六部。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明太祖實錄》思考:依據材料思考明太祖廢丞相原因?答:(1)元朝宰相權力過大亂政的教訓。胡惟庸驕橫專權.歷史上君權和相權矛盾由來已久。過渡:歷史上中央機構變遷,秦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到明朝廢除宰相。相權在逐漸削弱中消亡,君權不斷加強。廢除宰相,皇帝實現了權力完全掌控,可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加強皇權的同事,皇帝的負擔也在加重。2、設內閣材料一:據史料記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內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的講一件事,有的講兩三件事,共計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材料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朱元璋通過兩則材料可以了解,皇帝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以后的皇帝要怎么做才能減輕負擔?再設宰相?不可能,因為朱元璋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明成祖朱棣時設立內閣。內閣含義: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工作內容:瀏覽百官奏折,草擬處理意見。以后催生出“票擬”和“批紅”制度。實質: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后期因為皇帝重用內閣,內閣權力得到了膨脹,但是內閣權力再大也不是中央正式機構,它的權利大小都有皇帝決定。)甚至皇帝為了限制內閣還用司禮監太監來牽制內閣。3司禮監大權在握,宦官專政。歷史上出過很多宦官專政導致政治黑暗甚至亡國的實例,明初朱元璋曾經定下過一道嚴厲的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問:但是在他去世后,宦官逐漸掌握權力,這是為什么呢?答:當然和明朝制度的變化有關,廢除丞相后,皇帝壓力增大,為減輕壓力設置內閣,即便這樣,皇帝處理的政事依舊繁多,明朝中后期統治者不愿理政,就將權利逐漸交給自己信任的宦官。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紅”,成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之便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當然這些都是皇權加強的表現。明朝內政-邊疆管理了解了明朝中央制度的變化,我們再來看看明朝內陸邊疆的治理措施。問:我們根據課件中的地圖,可以看出這時候明朝的邊疆都有哪些少數民族?明朝他們和明朝關系如何?答:我們可以看到,北方蒙古的瓦剌,韃靼,東北的女真,西南的烏思藏也就是今天的西藏。他們和明朝的關系有戰有和,比如北方,明朝修筑長城防御蒙古,結果還是被瓦剌打敗甚至明英宗被俘,后期議和。那么明朝具體實行了那些措施來管理邊疆呢,同學們閱讀我們的課本74頁內容,找出明朝管理邊疆的措施。具體措施:北方,筑長城,戰爭--和議--冊封(俺答封貢)。西南,封授僧俗首領,設行都指揮使司,任藏族上層人士管理。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封授女真各部首領。思考,明朝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什么意義?答:鞏固統治,穩定邊疆,加強邊疆與中央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增進民族認同。明朝的外交明朝時期的世界正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航路開辟,世界聯系成一個整體,中國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響,那我們來對比一下當時的情景,請同學們看課件中的時空坐標。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上部分是新航路開辟事實,下部分是明朝的海外交往,越來越受到世界的影響。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我們早于西方的亞非航路之旅,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看課本總結鄭和下西洋事實明成祖時命鄭和七下西洋時間:1405--1433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成就: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開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交通線。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航海首航時間 1405年 1492年航行次數 7 4船只數量 最多有200多艘 3—17艘船只大小 大寶船長151.8米寬57米 長24.5米,寬6米最遠到達 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美洲隨行人數 達27000多人 1000多人在二十多年的時間中,中國對亞非的友好和平訪問,極大的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地區的交流,推動世界的發展,我們來對比一下新航路開辟中代表人物哥倫布。更加詳細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特點: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和平交往。說到和平我們知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然后西方殖民者占據了這塊大陸,當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殖民者血腥屠殺,后來勞動力不夠他們又販賣黑奴,新航路是一條密切世界的航路,可是也是一條鮮血淋淋的悲慘之路。而我們的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也是和亞非人民友好和平的經濟文化交流之旅,從歷史上就可以看出,我們中國歷來以和為貴,友好交往為主,像我們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一帶一路”正是對鄭和下西洋的延續,也是作為大國承擔責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體現。了解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那我們來總結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積極:加強中國與亞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力,萬國來朝。消極: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給明王朝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未能持續。2戚繼光抗倭倭寇侵華原因:(1)、鑒于元末教訓,明初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實行海禁政策。(2)、明朝中期,政治腐敗,邊防松弛。(3)、日本本國經濟的發展。戚繼光的戚家軍作戰英勇,并創制“鴛鴦陣”。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和俞大猷在廣東殲滅倭寇,東南倭患基本肅清。3、殖民者東來明朝:沿海倭患解決,明中后期政治黑暗,海防松弛。世界: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我們看課本74頁的材料,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對世界知之甚少,而和荷蘭的交手可以得出,西方的火藥武器遠比中國先進,這已經看出中國逐漸落后與世界。殖民者侵擾中國沿海的表現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通過賄賂地方官員獲得濠鏡澳(澳門)的租住權。后來荷蘭西班牙分別占據臺灣島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通過以上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統治走向衰落,那么明朝是如何滅亡的?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滿洲崛起,大清建立16、17世紀之交,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明朝滅亡原因:政治黑暗,財政困難,天災不斷,農民起義風起云涌。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攻占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爭,清統一中國。課堂小結,知識點總結。明朝建立明朝內政,中央廢丞相設內閣,宦官專政。地方,邊疆治理措施,特點意義明朝外交,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殖民者東來明清易代課后探究,長城防不住女真,海禁禁不了外夷,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局勢,假如歷史倒退到明朝建立之處,明朝如何做才能長治久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